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的俄语诗歌,而是的英语散文。作为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书”,尤其拓展了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罗茨基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的罗茨基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平等、“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平等对话视角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