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插图画家米特里·毕斯蒂是在五十年代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时崭露头角的。文艺思想的解放促进了他的才华的发挥。1925年毕斯蒂出生在塞瓦斯托波尔,1952年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开始从事书籍插图工作。四十年来,苏联新版本的俄罗斯古典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糟美书籍中,选用了毕斯蒂的插图,同时他以极其

  • 标签: 插图 俄罗斯 五十年代 重大变革 文艺思想 苏联
  • 简介: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先生说过,文学是一种发现。对于我来说,解读凯林的诗是一次奇异的发现。他的诗《心》具有艺术的震撼力,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而《咖啡馆》《荷马失明……》又传达出哲理的睿智,启迪读者思考历史与人生……这里的六首诗分别选译自《诗国漫游》、《美妙的瞬间》、《俄罗斯诗歌三世纪》本俄文诗集。

  • 标签: 《心》 诗歌 诗集 诗人 文学 睿智
  • 简介:中篇小说《尼西莫夫的儿子》中的年轻主人公多年来由父母亲左右他的意志,父母对他的学习、专业、爱情横加干涉。在极度苦闷中年轻人干了蠢事,卷入了刑事案件。但谁是真正的罪人,读完故事,不言自明。这是一篇触及现实、针砭时弊的小说。

  • 标签: 母亲 中篇小说 改变主意 自我介绍 回头看 椅子
  • 简介:金卡姑娘纪念女战友、苏联英雄金娜·沙莫索诺娃1在炸断的云杉旁躺下,我们等待曙光升起。军大衣暖着两人偎依的身子身下是颤抖的、潮湿的土地。“尤丽卡,今天当是个例外,平素我不爱忧伤。现在我的妈妈,可爱的妈妈,住在苹果花飘香的偏远村庄。你有朋友,更有爱人。我只有她一个亲人。茅舍里烟雾缭绕,酸面味浓,屋外面春光明媚,万物争荣。老妈妈觉得花花草草都在期待,期待着叫人担心的女儿归来……尤丽卡,听我说,我不喜欢多愁善感,但,今天是个例外。”身子还刚刚有些暖意,“前进!”一道命令突然下达。穿着湿大衣的黄发辫女兵,又和我并肩迈步出发。2一天比一天更艰苦,队前无旗帜,行前不集会。我们这只零落的队伍,在奥尔沙

  • 标签: 大衣 朋友 死亡线 列车员 苹果花 独生女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是人性的哀歌.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赫玛托娃的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克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克梅主义的诞生。克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今年是苏联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赫玛托娃(1889—1966)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女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1989年定为赫玛托娃年。赫玛托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生疏。本刊曾多次发表过她的诗作,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魂曲》。这期我们刊登这篇文学回忆录,也是纪念这位女诗人的一种表示。这篇回忆录不仅写得生动有趣,而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对于了解当年的历史情况以及女诗人的创作和为人,都很有好处。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安德列耶夫 女诗人 左琴科 列宁格勒 俄罗斯人
  • 简介:马克·加穆(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学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 标签: 欧洲大学 中国文学 苏联侨民 俄国文学 文学关系 马克
  • 简介:·谢·梅列日科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扎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