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鲁迅世界》今年第一期发表周正章《鲁迅先生死于须藤误诊真相》之后,受到全国鲁研界的关注和好评。它不仅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突破的贡献,同时,对那些所谓“谴责须藤毫无根据”“胡说八道”的种种说法也给予有力反驳。

  • 标签: 鲁迅研究 广泛 发表 贡献 死因 真相
  • 简介:<正>中外文学史上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反复证明:艺术的生机与活力,来自于永不止息的探索创新,而创作的停滞凝固,老是囿于驾轻就熟的套路,则势必导致艺术生命的枯萎和终结。一个严肃的有造诣的作家总是深谙此道,从不会放松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的努力的。当代著名作家王火以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而蜚声文坛,先后荣获四川郭沫若文学奖和全国最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探索创新 笔法 结构方式 女经理
  • 简介:<正>一、文化与环境《辞海》(1979年版)指出:"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的基础。"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历史连续性 社会物质生产 精神财富 绿色文化 组织机构
  • 简介:许多人都喜欢有月亮的晚上,我自然也不例外。的确,比起纤芥毕现、言行嘈杂的白天,迷蒙或明丽的月夜,似乎总是具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缥缈神秘和幽雅静寂,从而更令人喜欢或独爱的了。由此我肯定月夜是有魔的。这魔就在于它的似虚又实、既动又静,也在于它的难以捉摸,不可名状。这种魔,常常能在你亲临其境时,恍觉手掬莹白,怀抱清芬,思绪起伏,神鹜八极……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多年以前的一个月夜。那是深秋的夜半,我从田间放水回来,发现天上的铅云不知什么时候已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含有宝石一般幽蓝的层峦之上,忽然出现了一轮冷洁的月亮。一瞬间,水一样银白的月光,把山岗、树

  • 标签: 魔性 月亮 神秘 宝石 静寂 银白
  • 简介:西蒙·波芙娃与萨特不仅是以自己的存在主义理论和创作成果留存于世,其中更有他们那惊世骇俗的情感处理方式:放弃婚姻,不经结合的结合,却永不离弃,而又允许双方偶尔的风流韵事.他们订立的"君子协议",的确是为了克服现代人面临的尴尬的无法克服的伦理学困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因为这个世界虽然仍有战争、流血和不义种种关于政治理念的事务要求人们为之花费精力;但是,在警报解除,人们从避难所、从壕堑、从硝烟中走出以后,走进缱绻而迷蒙的长夜,那关于身体和情感的棘手之事很快就会到来.波芙娃和萨特究竟解决得怎样呢?

  • 标签: 暧昧性 道德暧昧
  • 简介:把鲁迅的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发现它先锋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所谓'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的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新而鲜活.这也许是说不尽鲁迅的奥妙之一.

  • 标签: 鲁迅小说 清新 先锋性 现代文学 狂欢 叙事
  • 简介:大约在"文革"寿终正寝之前,无人倡导杂文的可读;没有可读,也便远离了最广大的读者群,因此,尽管杂文问世久矣,然而其读者只圈在知识界的层面上,以至于从古到今,创作杂文的人总要比创作小说、诗、散文和戏剧的人少。《杂文选刊》十八年前诞生时,就提出杂文应尽可能有可读。一种文体,一本杂志,它的社会功能往往与其读者群的大小成正比,若要读者不断增多,可读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一些业余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接触杂文并喜欢杂文的,所以,他们尝试杂文创作之初,便注意到可读。本期刊发的三篇新人新作,都以其可读凸显

  • 标签: 散文和 新人新作 业余作者 社会功能 讲道理 口胃
  • 简介:  为了写一篇关于性贿赂的文字,我曾经引述过巫昌祯教授的一席话.身为现行修改起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人巫昌祯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被查处的贪官污吏中95%都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在1999年广州、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100%包养了"二奶".……

  • 标签: 性恶 性本善性
  • 简介:小说创作存在两种消极的倾向,一种是病态的客观倾向,一种是病态的主观倾向。前者否定世界与人的主体性关联,否定人对世界进行意义开掘和价值判断的必要,罗伯一格里耶的话极具代表:“我们必须创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让物件和状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驾临于企图把它们归入任何体系的理论阐述之上,不管是感伤的、社会学、弗洛伊德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体系。”

  • 标签: 倾向 格里耶 感伤 小说创作 存在 阐述
  • 简介:每次当我重新打开东西的作品,虽然我已经无数次打开她,我都会有一种新的感觉。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却似乎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有时我认为是我赋予她的,有时又感觉是她本来就在那儿,只是我没有注意到、没有发现而已。这种阅读的快感(伴随着痛苦,因为必须开动脑筋,参与、交流、应对挑战、辩驳、寻找漏洞、对照、深思等等),在当代的大多数作家那里已经找不到了。在他的作品里,有我熟悉的生活,有我熟悉的人物,可是如果仅止于这一点,那我认识东西这个人就够了,不必去读他的作品。对于一个懒汉尤其是思想的懒汉来说,读他的作品当然是纯

  • 标签: 双重性 叙述者 作品 连续性 小说家 戏仿
  • 简介:2001年7月,酷热的上海迎来了国际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中国学界的西马宗师——杰姆逊教授(FredricJameson又译詹明信)。就在远离繁华热闹市区的大学校园里,杰教授作了题为《现代的幽灵》的讲演,直陈现代的理论源流与当今全球化趋势中的现代性状况。不想此讲演在中国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国学者纷纷撰文进行论辩,对杰教授的现代说辞责问有加。有误解的,有澄清的;有偏激的,有平和的。有关的争论和探讨持续到现在,去年第12期的《读书》登载了杰姆逊的中国籍大弟子张旭东教授(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的文章,再次全面而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杰姆逊的思想。何以杰教授的一次演讲要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响?无风不起浪,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理论疑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传统与现代问题,文化与审美的问

  • 标签: 后现代性 后现代文化 杰姆逊 全球化与本土化 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 简介: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MSN上的一位朋友,美国厨子,名字叫什么什么A呀什么什么T,这些天很是认真地向我求教汉语上的问题。这位厨子原先是我练习英语时在一个烹饪网站上找到的,该厨子现供职于一家上海西餐厅。这位厨子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在英语中有所谓TeacherWu,汉语中也有吴老师,也就是一个职业或职务加上姓氏的连称。

  • 标签: 有所谓 TEACHER 赵老师 你那 上台面 吴学
  • 简介:四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了比我大五岁的强。面对一个高大健硕、黑发大眼的男人,当晚已令我有点神魂颠倒。在散席时,强主动要求送我回家,这一晚之后,我们就碰撞出爱的火花,也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的美丽爱情故事。自从有了强,我那静如湖水的心掀起了涟漪,我那不曾动情的心被他撩动。我们时常手牵着手在公园的情人道上漫步,我们有诉不尽的情,说不完的爱。每次和他在一

  • 标签: 分手初恋 性分手
  • 简介:知道你已先我一个航班到长沙,过去几次失之交臂,这次终于可以再见面了。想来我们还是1982年初见的,那时你在北大中文系当讲师,我儿子张黎是你的学生,在蔚秀园你的寓所我们从黄昏谈至深夜。后来你同中国新诗一同崛起,就再没有谋面,对你的文章和你对诗歌的贡献都极敬佩。想不到你在本届诗刊诗报协议会上的一个即兴发言,也那么精彩,举座叫好,你关于作大事情与作小事情的说法,令成功者拥有一份平常心,令平常人也不自卑。

  • 标签: 诗人 狼性 谢冕 现代派新诗
  • 简介:<正>一小说作品的地方因素,并非孤单地出现在作品中,它大凡都蕴含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里面。因此,地方因素就成了文学内容范畴的命题。无疑,这种因素只是作为文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决非文学创作的最终归宿。地方因素与作品的当代、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胶著关系,于是它就获得了美学范畴的存在价值。小说创作的地方因素,当指伴随作品文学形象出现的美学范畴的地方特点与风味。作为语

  • 标签: 地方性 小说创作 地域差异 因素 小说作品 人物形象
  • 简介:一只长了翅膀的飞鼠,带我们飞入了一个叫做纸房的蒙昧村庄。冉正万在他的小说《飞鼠》中,让我们赏尽奇物、奇闻、奇人、奇事,包括他日臻成熟的奇特叙述.但在文字背后,我们思想深处却并未获得一次极为期待的神奇的飞跃。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飞鼠》 短篇小说 题材 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