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洪水退去以后,挪亚又活了三百五十年,直到九百五十岁才去世。挪亚三个儿子的后裔后来建邦立国,形成了人类的三大支系,分布在世界各地。雅弗是北方民族的始祖,闪是闪米特人的始祖,含是非洲合米特人的始祖。

  • 标签: 巴别塔 北方民族 始祖
  •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小列夫·托尔斯泰很不安分,对学校的纪律无法忍受。他渴求知识,对一切都饶有兴趣,自个儿不停地去学习,去发现。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大自然使他留连忘情,春天使他春潮澎湃,心花怒放。此外,他还是个爱慕虚荣、生性忌妒的人。但在他的身上,占主要地位的是,他爱心永驻。他好似一颗情种,深爱他所遇见的所有女子。因此,与其说他爱的是女人,倒不如说他是在追求爱情本身。

  • 标签: 索菲娅 性忌妒 利亚纳 维奇 谢尼耶 安娜·卡列尼娜
  • 简介:矗立在国务会议大厦对面的骑在马背上的尼古拉一世的纪念像,始终如一地在安抚着因为年久而长了青苔的近卫军士兵,安抚着一个个冬天和夏天。他头上低压着一顶毛茸茸的羊皮帽子。它的式样像东正教主教头上的金冠,很大很大,几乎用整张羊皮做成。

  • 标签: 安抚 式样 士兵 会议 冬天 东正教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尔·贝娄的代表作《赫格》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正>在以流派众多、标新立异闻名的当代美国文坛,尔·贝洛(1915—)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早在六十年代,贝洛就以其杰作《赫尔格》(1964)确立了自已在当代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地位。进入七十年代后,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按连发表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1976年,他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又发表了新作《院长的十二月》(1982)和中短篇小说集《失言的人》(1984)。今天,在谈到当代美国文学时,评论家们总是不

  • 标签: 欲望 小说创作 当代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 现代主义作家 意识
  • 简介:<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坛,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尔·贝娄(SaulBellow,1915—)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早在六十年代,当贝娄的长篇小说《赫尔格》(1964)发表时,著名的文学史家坎利夫就称他为“当代仍活着的最优秀作家”。到了七十年代,贝娄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和《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一九七六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授

  • 标签: 索尔·贝娄 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现代主义
  • 简介:<正>十九世纪俄国诗歌在涅克拉夫去世之后进入了八十年代的低潮,可以说是人去楼空,后继乏人。这一点,纳德松痛切地感受到了:我在昏睡,人人都在可耻地昏睡……我们做了什么?哪儿有我们的劳动?难道我们说过铮铮有声的话?……不,你还是不要呼唤我们前进……后退吧!那里的生活更加沸腾,那里,致命的怀疑的压迫不会把神圣的事业断送!然而,正象潮汐现象一样。一次退潮,往往意味着又一个高潮的到来,俄国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出现恰好应验了这一点。从这个意

  • 标签: 象征主义理论 八十年代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 法国象征主义 领袖
  • 简介:俄国象征派诗人洛古勃诗选黎皓智译费多尔·库兹米奇·洛古勃(1863-1927),俄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他原姓捷捷尔尼科夫,1863年3月1日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个裁缝家庭,自动家境贫寒。四岁丧父,靠母亲给别人当佣人把他抚养成人。1882年,他在彼...

  • 标签: 索洛古勃 象征派诗人 俄国 长篇小说 二月革命 梅列日科夫斯基
  • 简介:《有关大雁》是著名诗人韩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虽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产物,但它所衍生出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局限于这一历史语境。从"当下性"这一视角重释此诗可发现,它实质上展现出当代人自我价值缺失、心灵异化的精神处境。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冷静的抒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批判,并隐含了对自我救赎之道的反思。

  • 标签: 韩东 《有关大雁塔》 心灵异化 批判性
  • 简介: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圣经·创世记》中有关“通天”故事,可谓人所皆知:挪亚的子孙们往东迁移到示那平原,“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顶通天,

  • 标签: 奥地利 卡夫卡 《城徽》 小小说 基督教文化 语言风格
  • 简介:广西自治六十年,各族人民笑开颜;生活贫困成过去,如今穷鬼赛神仙。六十年前住木棚,矮房漏雨又漏风;如今壮乡大变样,红砖瓷瓦一片红。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正>1988年墨西哥作家费尔南多·德尔·帕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帝国轶闻》轰动了西方文坛,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拉美文学最光辉的明星,并与早已闻名世界的巴尔加斯·略萨、奥克维奥·帕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拉美作家一起,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明星 墨西哥人 巴尔加斯·略萨 作品 法国
  • 简介:<正>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亲爱的先生:在称呼您“亲爱的先生”时,我想起字典里对这个词简单的注释:“任何一位男子”。我不会称呼您“亲爱的让·保罗·萨特”,这太新闻式了,也不称:“亲爱的大师”,这是您最厌恶的,同样不称您:“亲爱的同行”,这太过分了。很多年前我就想给您写这封信,事实上快三十年了,从我开始读您的作品时就想了。特别是十一、二年来,钦佩别人被视为是

  • 标签: 法国 作品 巴黎 爱情 保罗 演员
  • 简介:定位为音乐之部的奥地利维也纳,常年游客如云。他们寻古探幽、赏山玩水之余,总免不了想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据笔者观察,中国人来此,常常心怀景仰,走一回金色大厅,找一下贝多芬故居,看一眼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雕像,其中不乏真正仰慕其音乐文化的乐迷。应该说,

  • 标签: 音乐会 古斯塔夫 马勒 金色大厅 施特劳斯 音乐文化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正>涅克拉夫,对于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优美的抒情诗,他的“直面人生”的态度,都早已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重视。但是,对于这位俄罗斯著名诗人的研究,我们还限于极少数人和一些零星文字,就连翻译过来的专门文章也很有限,这是十分

  • 标签: 涅克拉索夫 俄罗斯 直面人生 别林斯基 抒情诗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