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水雾弥漫的码头,在渡轮上,女孩一身就走了。清水一样的面容只留下潋滟波光的影子。这是翻读一本书时想起的文字。书写的是路遇。这是旅途中常有的情景: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却留下深刻的记忆。一座城市的缘分有时也是这样,突然相遇,你还没有明白过来,车子就把你带离了现场。意大利萨沃那对于我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下午从比萨出发,沿着地中海往摩纳哥走,海一会儿从山谷中闪现,那翠绿山谷里大都藏着一个个小镇,两边山坡上布满红屋顶的小楼,南欧的房屋不像西欧和北欧,越往北走,坡屋顶越陡,夸张的大屋顶要开多排窗户,颜色也从

  • 标签: 坡屋顶 一本 美国朋友 往前走 橘黄色 就这样
  • 简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玉壶"一词所指,当今学术界意见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喻月,一是喻灯。通过对周密所辑《武林旧事》"元夕""灯品"的解读,可知,以"玉壶"比喻上元节各色灯品为最佳释义。

  • 标签: 辛弃疾 上元节 《武林旧事》 灯品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学界对于阿Q的悲剧,往往关注其精神胜利法、国民劣根性等等方面,而关于鲁迅对阿Q悲剧的处理方式甚少论及,本文认为重复、突、阻缓是鲁迅对阿Q悲剧的处理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重复 突转 阻缓 《阿Q正传》
  • 简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两首七律,可以说是两位贬谪诗人人生历程中最痛苦的经历记录,蚌病成珠,痛苦的咸泪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很少有人将这两首名作进行比较赏析,因为虽然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体裁相同,都能代表两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在诗歌史上两首诗的价值是不同的,

  • 标签: 比较赏析 柳宗元 诗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悲愤
  • 简介: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迫于压力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7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湖光。为什么校方又会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

  • 标签: “雷尼尔效应” 留人机制 华盛顿大学 体育馆 教授 西雅图
  • 简介:冒犯语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语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芥川龙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观。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之通过“戏作三昧?和“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观。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本文是“《今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的主题发言,主要考察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统治文学研究领域的纪念碑式著作,以此对比20世纪早期的欧美与20世纪晚期的中国,探讨它们在“文化现代性”思潮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化变迁 中国 美国
  • 简介:《米尼》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米尼、阿康为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的上海一群都市男女青年的沉沦史。《米尼》无疑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的是一曲交织着欲望与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