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二十世纪无英雄反英雄的文化背景下,似乎再没有象《伊利昂纪》、《埃涅阿斯纪》这样的史诗问世了。是荷马和维吉尔等人开创的传统灭绝了,还是他们在其作品中埋伏的无尽的史诗契机的种子,已发芽成长并必然地形成全新的史诗之林的格局?E·庞德的《诗章》、W·C·威廉斯的《裴特森》以及艾略特的《荒原》等,是从天而降的“现代派”还是荷马和维吉尔传统的巧妙继承和发展?在被机器电子进化论相对论心理分析核武器多元多极等改变了的新文明下,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史诗,该有什么样的定义?欧洲史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模式?这些象史诗本身一样博大精深的问题,远非笔者能企图回答的。这篇小议式的文章努力提供的,只能是找出其中一些答案的思路。勾划欧洲史诗的“模式”,其实是试图发现史诗的定义。然而,给包容了《伊利昂纪》、《序曲》等作品的这样一种文学样式下个简单定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里所谓的模式,指的是欧洲古今史诗之间的相互联系。E·庞德在其《阅读入门》中称史诗为“一部包含着历史的诗作”;玛

  • 标签: 口头史诗 荷马史诗 维吉尔 伍尔夫 欧洲史 埃涅阿斯
  • 简介:史诗《伊利亚特》开篇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诗(卷1.1—7),其核心主题“忿怒”、“苦痛”、“分离”、“宙斯的意愿”等其他相关主题共同构建了史诗的内在结构与精神意蕴,对理解整部《伊利亚特》的旨趣至关重要。本文将该序诗置于史诗正文和早期希腊思想史的语境中予以考察和绎读,旨在呈现“荷马祈求女神歌吟阿喀琉斯之怒”的独特意蕴——颂扬一种英雄伦理与耻感文化下的“荣誉”观,籍此揭示《伊利亚特》的世界是一个企图恢复“秩序”的世界。

  • 标签: 忿怒 荣誉 阿喀琉斯 宙斯 秩序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在文字学的观照下,世界三大原始史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成色:荷马史诗得益于其史诗的生长处于两种文字之间一段历史区间中,与文字的关系配合恰好,由此既获得了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经典性,又拥有体积上的分量;亚述史诗与文字的结合过早,使得《吉尔伽美什》在与文字的遇合中获得了忧思的气质,却失掉了充分演绎自身的可能;印度史诗与文字关系过于稀疏,使其可以在八个世纪的漫游中无止境地自由生长,而有其巨型的历史构型,但这种生相却使其难以在时间约束中进行情节布局的精细考量与合理的精度提炼。

  • 标签: 史诗 荷马 亚述 印度 口头 文字
  • 简介:<正>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12日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70名正式代表和20名列席代表,其中有一些是研究印度文学的著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专题论文30多篇。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所所长、著名印度学学者季羡林教授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季羡林教授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

  • 标签: 讨论会 季羡林 列席代表 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 教授
  • 简介:达斡尔族英雄史诗包含一系列母题,母题中所传递的自然、英雄、宗教等繁复的信息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文化生态内涵。本文通过对达斡尔族英雄史诗的情节母题、形象母题进行解析,进而洞察达斡尔族世代延续的文化生态观。

  • 标签: 达斡尔族 英雄史诗 文化生态 母题
  • 简介:在瑞士籍法语作家布莱斯·桑德拉尔的《黄金》中,浓缩的叙事结构承载着宏伟的史诗勾勒。叙述者在虚构的历史中宣泄对真实世界的激情。简洁和细致、虚构和写实、诗意与简约、激情与克制融为一体。桑德拉尔的小说不着重抽象方面的深层次理性解析或人文关怀,对一切现实具体存在的执着热爱是《黄金》简洁叙事的魅力所在。大师的叙事激情释放了诗人通过写作拥抱世界的愿望。

  • 标签: 布莱斯·桑德拉尔 《黄金》 激情 叙事 浓缩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内容提要: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的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对《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的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的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的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 标签: 大卫·昆特 《〈失乐园〉之内》 《失乐园》史诗传统 颠覆 改写
  • 简介:当代爱尔兰诗人迈克尔·朗利在其诗作中多次引入荷马史诗中的诗节或意象,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予以再现,重新彰显了其中为柏拉图诗学所贬损的形象或文辞,思索了暴力、哀悼与和解等主题。本文引入西蒙娜·薇依、朱迪斯·巴特勒等思想家关于史诗的论述,探讨朗利的“史诗书写”,指出其“荷马诗节”既承继了古典世界的深蕴与厚重,又附加了当代政治的现实感与紧迫性,不仅是援古证今的修辞术,还是隐晦的诗学策略,指向了一种“反柏拉图”的“脆弱美学”。

  • 标签: 北爱尔兰 荷马 哀悼 和平 脆弱性
  • 简介:威廉·卡勒斯·威廉斯的《帕特森》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描写一座城市的诗歌.可是诗人在"作者注释"中声称:"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看成是这部长诗的中心意象,那么威廉斯选择这一中心意象对美国现代长诗创作又有什么贡献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外批评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探讨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手法,以窥见美国现当代抒情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标签: 威廉斯 抒情史诗 长诗 意象 诗歌 史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