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托马斯·品钦的《V.》中,以符号V.的繁衍扩散为特征的离散结构暗示出历史阐释的熵化,凸显了历史的问题性和叙述的盲点。每一章的叙述人是谁?叙述人从哪里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靠?V.的多义性与叙述视角的分化是否有着逻辑上的关联?《V.》的隐喻结构和历史探索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拟从隐喻结构与叙述视角之间的关系入手,挖掘V.的象征意义,贴近作者的历史关切。

  • 标签: 托马斯·品钦 《V.》 隐喻结构 叙述视角
  • 简介:本文比较研究中国作家张承志与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具体分析了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和V.S.奈保尔的《在信徒的国度:伊斯兰世界之旅》等作品。本文认为:张承志的伊斯兰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前现代的激情,是圈内人的“文明内部的发言”,其写作姿态是“主位的”(EMIC)。而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是圈外人的研究,其写作姿态是“客位的”(ETIC),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思考者和批评者,并表现出西方世界的伊斯兰俗见。主位的文化感受和客位的文化感受,是这两位作家的伊斯兰写作最大的不同。

  • 标签: 伊斯兰写作 张承志 V.S.奈保尔 举意 旁观 主位
  • 简介:V.S.奈保尔在其21世纪小说《半生》和《魔种》中描写的婚姻既是小说主人公政治牟利和宣泄种族政治、文化焦虑的手段,又是管窥20世纪后半叶以伦敦为缩影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婚姻主题”为自我言说的媒介,奈保尔谴责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对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奈保尔发出了超越国界、政治文化差异的伦理道德观的呼吁,该呼吁也是作家本人解除因其流散情节和文明危机感而引发的道德焦虑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后殖民 婚姻政治与伦理悖论 V.S.奈保尔 《半生》 《魔种》
  • 简介:εποπουα是《论诗》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艺类,而《论诗》中对这一艺类的表述却多有变化,理论展开颇有玄奥。《论诗》1447a29—b2是《论诗》解释史上的一个疑难语句,绝大多数注疏者均视此句中的εποπουα一词为衍,加以删除。本文从《论诗》本身论述结构上的严格对应关系,认为εποπουα必不为衍;并根据《论诗》特定解释传统的启发,揭示其中的隐微手法。释解1447a28—b2句意之疑难,廓清《论诗》中εποπουα之名与义。名实相符,而后名正言顺,显豁出εποπουα在《论诗》中严格的、深层次的理论意涵。以表明其为亚里士多德对我们今天称之为“叙事文学”这个大类进行探究的理论意旨,εποπουα可以囊括“小说”这样的艺类,并且在某些重要方面恰恰会显示出作为叙事文学成熟形态的小说的诸种特征。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论诗术》 文体 εποπουα 小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全球经济整体陷于衰退之中,无论是对金融业还是实业都将努力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如何经受冬天的考验,甚至走进盈利的通道,我们准备了几个例子。

  • 标签: 全球经济衰退 避险 金融业
  • 简介:桃丽娜是《伪君子》中闪闪发光的智慧底层人物形象,她是所有人中最理智、最清醒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桃丽娜的言与行,展现她异于常人的辩思能力,展现她的智慧之光。更多还原

  • 标签: 桃丽娜 智慧之花 处事方法
  • 简介:当代爱尔兰诗人迈克尔·朗利在其诗作中多次引入荷马史诗中的诗节或意象,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予以再现,重新彰显了其中为柏拉图诗学所贬损的形象或文辞,思索了暴力、哀悼与和解等主题。本文引入西蒙娜·薇依、朱迪斯·巴特勒等思想家关于史诗的论述,探讨朗利的“史诗书写”,指出其“荷马诗节”既承继了古典世界的深蕴与厚重,又附加了当代政治的现实感与紧迫性,不仅是援古证今的修辞,还是隐晦的诗学策略,指向了一种“反柏拉图”的“脆弱美学”。

  • 标签: 北爱尔兰 荷马 哀悼 和平 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