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施米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施米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
  • 简介:εποπουα是《论诗术》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艺类,而《论诗术》中对这一艺类的表述却多有变化,理论展开颇有玄奥。《论诗术》1447a29—b2是《论诗术》解释史上的一个疑难语句,绝大多数注疏者均视此句中的εποπουα一词为衍,加以删除。本文从《论诗术》本身论述结构上的严格对应关系,认为εποπουα必不为衍;并根据《论诗术》特定解释传统的启发,揭示其中的隐微手法。释解1447a28—b2句意之疑难,廓清《论诗术》中εποπουα之名与义。名实相符,而后名正言顺,显豁出εποπουα在《论诗术》中严格的、深层次的理论意涵。以表明其为亚里士多德对我们今天称之为“叙事文学”这个大类进行探究的理论意旨,εποπουα可以囊括“小说”这样的艺类,并且在某些重要方面恰恰会显示出作为叙事文学成熟形态的小说的诸种特征。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论诗术》 文体 εποπουα 小说
  • 简介:"双性人"形象在图尔尼埃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其重要的写作元素之一。图尔尼埃的"双性人"写作建立在对西方神话的全新诠释之上,同时作家对这一主题思辨性的探索,使之上升到超验的境界。图尔尼埃的"双性人"主题表达了作者回归原始,超越性别冲突,探索人生存状况之外的存在可能性的愿望。

  • 标签: 米歇尔·图尔尼埃 双性人 神话 思辨性 超验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大家都知道,中古时期很多故事的所谓"作者"实际上仅仅是"记录者"。在他们记录之前,这些故事是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比如《搜神记》,据干宝自己在此书序言中说,此书故事的来源有二,第一是来自于先前的书籍文献,第二是采访故老知者所得的近世之事。这第二部分的事实并非是干宝的亲闻亲见,而是在口头流传后,被干宝记录下来。而且,他在记录过程中,试图最大程度地保持忠实。

  • 标签: 民间故事 古典小说 幻想 傻子 《搜神记》 中古时期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90后”作家冯祉艾的近作《李麻子的爱情》《遇见》和《月光下的入》是三篇颇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这三则小说体现了冯祉艾在爱情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她的小说已风格初成,期待冯祉艾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成熟的作品。

  • 标签: 冯祉艾 爱情题材 小说技巧 尝试
  • 简介:两年前在寒假的书房里看完张翎的《阵痛》,是凌晨两三点钟。上官吟春的娘家与藻溪之间的二十里地,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只知道有一座庙,让吟春在日本飞机轰鸣的余响里惊慌失措地躲了进去,大小足以容纳一具棺材和“那一个”,以及那几个日本兵。后来发生的事情之所以能够那样发生,这条路本来的荒凉不难推想,鬼子蹬过之后愈发没了人迹,更不难推想。这座庙的结构和样式是模糊的,而其存在却很真实,真实到成为“上官吟春”一步步变成“勤奋嫂”的转折点;环绕着这座庙内外的幽暗、惊惶、痛楚,以及被命运催逼的不由自主也是真实的,不仅真实,而且强势,以至于一路贯穿了陶家老屋、老虎灶,始终弥漫于孙小桃和宋武生的人生道路上。

  • 标签: 张翎小说 女性群像 流年 物语 人生道路 日本兵
  • 简介:对《赎罪》归类不同,对其元小说结尾评论也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在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的后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的世界层次也不同;其次,二者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代表的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的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的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的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伦理价值这一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一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例,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与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 标签: “才子佳人”先锋小说 余华《古典爱情》《李仲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