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在传统观念中,权力是一种物质性东西,是可以被人所拥有占据。福柯批判了这种把权力物化观点,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在不同时期权力有不同主导模式(如牧师权力、君主权力、规训权力、生命权力)。而在现代国家中,权力不再是过去君主权力为主,而是更多表现为身体人口进行控制规训权力生命权力。特别是在二战后三十年,政府在统治国家时越来越关注人口治理,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率调节来控制人口,国家权力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如何“让人死”转为如何“让人活”.

  • 标签: 君主权力 布莱恩 战争 本体 状态 知觉
  • 简介:《正义论》阐述了关于正义契约设想、"作为公平正义"概念及其两大基本原则合理性。通过"正义"分析其社会契约设计考虑,并将"无知之幕"设计同罗尔斯所设定正义环境、基于社会契约正义原则探讨模式"无知之幕"设计进行比对,有助于深入领会"无知之幕"为什么被如是设计、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目标。同时,罗尔斯《正义论》中一些预设也有必要予以质疑。

  • 标签: 《正义论》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国文化吸收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中国文化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吸收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香港抗拒写入作品中,刘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其作品与其他同时代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南来者文化处境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上海在都市化上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矛盾。可能由于刘以鬯本人1948年来港,在《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InStacyAlaimo'slatestfull-lengthstudy,Exposed:EnvironmentalPoliticsandPleasuresinPosthumanTimes,Alaimocontinuesherinterestsinecofeminismandmaterialecocriticismandexpandsthattoincludeposthumanism.TheauthorofanearlyimportantecofeministstudyentitledUndomesticatedGrounds(2000)(inwhichshereappraisedtheideologicaltiesbetweenwomenandtheso-callednaturalworldthatwerebeingdenigratedbyotherpoststructuralistthinkers),Alaimocatapultedtobecomeamajorforceinecocriticismand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atlargewithhertermtranscorporeality.Nowakeywordinecocriticism,trans-corporealityfirstgainedwidespreadattentioninAlaimoandSusanHekman'seditedanthology,MaterialFeminisms(2008)andAlaimo'smonographBodilyNatures(2010).

  • 标签: Stacy Alaimo's latest FULL-LENGTH STUDY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丢勒画作《忧郁Ⅰ》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丢勒画作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忧郁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物世界”主人公“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康德以来启蒙理性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客体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物化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菲裔移民作家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中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其实质性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一份期许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尽管伊丽莎白·毕肖普触景默想诗《渔房》萨缪尔·柯尔律治叙事诗《古舟子咏》在形式、长短和风格上好像大相径庭,但是两首诗在处理大海经历上却极其相似,两部作品隐含作者有着相近的人格和诗境,两部作品在文体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毕肖普留意平凡之美的精神、她对超自然力量看法加上她对动物态度都可能使她成为欣赏老水手故事理想听众。水作为知识主题以及汲取知识再到升华过程在两部作品中产生了共鸣。

  • 标签: 毕肖普《渔房》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文体 意象
  • 简介:(1918—2010),本名陈克惠,壮族,广西扶绥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1938年投身抗战,历任鲁艺文学研究员,部队教员,《部队生活》编辑,《东北日报》副刊主编,中共广西地、省级党委宣传部处长、秘书长、副部长。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全委会名誉委员

  • 标签: 陆地 《东北日报》 中共党员 部队生活 1940年 党委宣传部
  • 简介:自90年代初以来,英美主流媒体隔三差五发表一些反思文学现状文章,要么声称"文学正在死亡",要么声称"文学已死"。在20世纪最后不到10年时间内,耶鲁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三位文学研究大家以"文学之死"为主题专著,三部书名所示内容一目了然:

  • 标签: 文学反思 电信时代 全球化 对话 学思 大学出版社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地方化”之间矛盾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两极格局,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而另一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文化选择。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局限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讲话,表达了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热烈欢迎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互动交流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
  • 简介:伯格曼电影美学普拉斯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影响。一方面,伯格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长镜头内心告白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前意识性生命体验艺术风格普拉斯中后期诗歌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斯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重要催化剂之一;另一方面,影片《生命门槛》是普拉斯创作长诗《三个女人》蓝本,普拉斯在诗歌中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情节设定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社会批判意识更强烈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门槛》改写超越。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三个女人》 影响
  • 简介:本文探讨中国文化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蜥之夜》中韩娜·基尔科斯影响。在剧中,玛克馨·福克韩娜代表两种不同世界。玛克馨代表物质世界,而韩娜则代表精神世界。在“争夺”剧中男主角鞝侬过程中,玛克馨想得到物质生活中鞝侬,而韩娜则想帮助鞝侬脱离精神折磨之苦海。在剧中,威廉斯从三个方面把韩娜描述为鞝侬灵魂拯救者:韩娜具有圣贤形象,稳重而高雅风格及善良同情心。韩娜从四个方面来帮助鞝侬摆脱精神折磨,而且她帮助鞝侬方法也充分证明她的确是受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哲学影响。她以自身在中国旅行中获取经验及道教哲学理念,帮助鞝侬忍受精神痛苦,虚其心,冷静地认识外在世界,勇敢地精神恶魔搏斗,最终能够面对艰难生活。她所作所为不但是剧中道教主题重要有机组成元素,而且是全剧架构基础,进而形成了全剧发展主线。

  • 标签: 韩娜·基尔科斯 田纳西·威廉斯 《鬣蜥之夜》 道教哲学影响
  • 简介:陈谦非常有限短篇小说从不同视角触摸人生困境,题材新,开掘深,探索现实生活中人性密码,这是她短篇重要内核。

  • 标签: 短篇小说 透视生活 短篇的艺术
  • 简介:作为一种民族历史产物,铜鼓产生发展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分不开。它出现亦有一定社会历史渊源。那么,它是如何产生流传呢?

  • 标签: 流传 铜鼓 社会生活 历史渊源
  • 简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发展情况,越来越多作家和作品兼容中西方文化特质。在悲剧这个属于西方美学范畴里,中国剧作家用自身体验来理解学习人生、人性以及人类普遍生存状况,并且在不断地为这个给人以力量崇拜领域里注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 标签: 《雷雨》 中西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庄子屈原同为战国时期文学巨匠,庄屈并称,庄骚比翼。他们作品风格相近,都富于想象力,语言挥洒自如,充满奇幻色彩。但是出身门第、地域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理想不同,导致他们文学风格同中存异。对比庄子《逍遥游》屈原《离骚》,不同之处大致可概括为:传情达意手法不同;采用文体不同;审美特征不同。

  • 标签: 庄子 屈原 风格 异同
  • 简介:"圣灵从我眼前走过,我心动了,我生命受到鼓舞。"——2006年,冯秋子在她散文集《圣山下》扉页,写下了这句题记。那时,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六年后会用文学之外另一种她相对陌生艺术语言——水墨绘画,来铺陈心迹,捕捉意念,拓展力量,发出纯粹艺术之声。面对她新近创作现代水墨作品,观者不仅受到了鼓舞,还能感受到自在生命之建构时空意象之生成——看着那蕴含其中审美能量,如此生动地从我们眼前走过.

  • 标签: 现代水墨 冯秋子 实验 艺术语言 水墨作品 时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