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我国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欲显匮乏,文艺的本质是求真、尚善、臻美,然而很多文艺尤其是民族文艺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特质——诗意,沦为经济的附庸,本文首先引出目前民族文艺所处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探讨了民族文艺追求诗意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游牧民族代表张承志作品的诗意化表现,最后倡导民族文艺应该追求诗意,更加注重感性。

  • 标签: 民族文艺 诗意 游牧民族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
  • 简介:除《观我生赋》外,北朝颜推的文学观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有不少直接提到作家作品的地方,比如光赋家赋作就有19处以上,其中《勉学篇》6处,《文章篇》8处,《书证篇》4处,《杂艺篇》1处。涉及的赋作有王延寿《灵光殿赋》、左思《蜀都赋》(《三都赋》之一)、潘岳《闲居赋》、曹植《鹗赋》、吴均《破镜赋》(已佚)、潘岳《悼亡赋》、潘岳《射雉赋》(2次)、曹植《鹞雀赋》、班固《西都赋》、杜道士《画师赋》等。

  • 标签: 文学观念 颜之推 伦理色彩 《颜氏家训》 《观我生赋》 《三都赋》
  • 简介: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国后前30年索尔·贝娄作品被排斥在阅读和研究视野之外。后30年来,我国对索尔·贝娄小说研究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对贝娄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成果丰硕。其中,形式研究成为我国迥异于国外同期贝娄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国的贝娄研究尚未能参与国际对话,成果的原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索尔·贝娄 小说研究 历史考察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通过对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张若虚是唐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非职业诗人。在《全唐诗》里他的诗仅存两篇,《春江花月夜》一篇,就确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很高的文学地位,该篇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因其淡雅清丽的绘画美,余音绕梁的音乐美,清幽邈远的意境美,诗话时空的哲理美,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咏叹、为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诗篇由情入境,最后以景结情,写春江花月夜美景,写宇宙人生哲理,写普通人世间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汇成了一种情、境、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编织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 标签: 《春江花月夜》 诗情 意境 优美
  • 简介:本文拟就对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生进行的"《红楼梦》女性"问卷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统计,发现当下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及教师对古典名著的诵读渐趋淡化,高等院校的经典教与学工作亟待加强。

  • 标签: 《红楼梦》女性 问卷调查 分析报告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