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正>从前,在快乐的幸福谷里住着一位王子。他厌倦了谷中的享乐生活,出逃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他和同伴周游列国、历尽艰险寻访在常人看来拥有幸福的各种人,以求得关于人生的教诲,但结果总是出人意料……

  • 标签: 幸福 人生 漫游 各种人 快乐 寻访
  • 简介:本文拟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小说《维尔斯坦》。小说中犹太裔主人公艾贝·维尔斯坦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格魅力。他生活奢侈,放荡不羁,且一味推崇希腊文化多于希伯来文化,俨然成为一个异化主体。行为上虽多有违背,但他的说话主体通过言语表达了对生命、犹太精神等的敬畏。并且,他扮演父亲角色的习惯以及对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追求是其欲望主体的体现。通过对艾贝各主体的分析,本文认为贝娄小说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作者也借艾贝之口倡导了共同体意识。

  • 标签: 《拉维尔斯坦》 异化主体 说话主体 欲望主体 共同体意识
  • 简介:在这篇访谈中,著名印裔美国小说家芭蒂·穆克吉就移民文学与新作《新印度小姐》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作为移民文学的创始者之一,穆克吉详细陈述了移民文学的概念、含义、发展历程、其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意义,及其与后殖民文学的区别。穆克吉本人身为移民者传奇的一生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对此她在访谈中都有所涉及。《新印度小姐》是穆克吉“新三部曲”的终结篇,与第二部时隔七年,为批评家和读者盼望已久。这部小说与移民文学的联系、对另外两部小说的发展、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穆克吉本人希望通过该小说表达的人生观念,都在访谈中有所反映。

  • 标签: 芭拉蒂·穆克吉 移民文学 后殖民主义 《新印度小姐》 全球化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