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上元奇遇”,现存宋人词中最早的描写是在柳永《迎新春》词。其中的“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便是指在上元之夜男女的遇合。这一遇合,成为宋人上元词屡屡涉及的场景。

  • 标签: 上元 宋人 柳永 元词
  • 简介:相比《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我却独爱作者精心塑造的配角。余永泽,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人物。在形势如此紧张的战争年代,原本蜷在温暖书屋里读书的学生,是很难抛弃往日的安逸与舒适,起身参加满含着流血牺牲风险的看似意义不大的群众游行的。"读书是我们的使命",他们口口声声说。"少谈些主义,多做些实事",胡适在为他们提供借口。诚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没有热血与

  • 标签: 中的配角 歌中的 谈青春
  • 简介: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王国维认为:后主之词,宇字血泪。李煜词中表现愁恨主题的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这类词引起历代各阶层的共鸣。本文试从儿女情长之愁、伤春惜时之愁、手足离别之愁、怀念故国之愁四个方面对李煜的愁类词作进行分类论述。

  • 标签: 李煜 种类
  • 简介:在当代水墨格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走中西融合、注重形式创新的现代之路,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建院之初,从法国归来的庞薰琹等先辈致力于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融合。其后力主"形式大于内容"、"中国画现代化"、"抽象美"的

  • 标签: 西方现代绘画 中西融合 形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潆初的“二拍”是中国小说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创造性,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穿插了一些小曲。这些小曲多为明白如话、朴实浅近的情歌,

  • 标签: “三言二拍” 小曲 中国小说 “二拍” “三言” 凌潆初
  • 简介:女性形象的描写,在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思想认识和艺术功力的限制,女性主人公形象常显得往往不够鲜明,较少能给人以立体感。直到李清照的诗词作品的出现,才在攀上艺术高峰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女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塑造。

  • 标签: 李清照 诗词 女性形象
  • 简介:法国女作家柯莱特的小说《流浪女伶》对男性世界提出了质疑,又对男权话语发起了挑战,形成一种鲜明的女性叙事倾向。故事层面上所描写的流浪女性,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拒绝主题,即对婚姻附庸、传统女性气质和男权式爱情的多重拒绝。在话语层面上的女性叙事,试图揭示女性主体、认同女性身份、显示作者的性别立场和构建女性话语。通过挑战男性话语权威,柯莱特的女性叙事呈现出自我权威化的倾向,从而牢牢把握住整部作品的女性话语权威。

  • 标签: 柯莱特 流浪女伶 女性叙事 话语权威
  • 简介:凯萝·邱吉尔的剧作《九重天》运用换装手法充分展示在霸权话语的支配与压迫下所有“他者”所遭受的肉体与心灵的苦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政治压迫,进而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一切霸权。男扮女装解构了对女性造成压迫的男性中心话语的模式;白扮黑装颠覆了压迫黑人的种族二元论殖民话语图式;女扮男装拆解了帝国阳性气质话语,指出对帝国阳性气质的强求将压迫转向了白人男性自身。换装手法产生间离效果,引发观众思考,深刻认识英国当代文化留有殖民时代霸权话语的逻辑烙印。

  • 标签: 芒罗 《姑娘们和女人们的故事》 超越性别 边缘化
  • 简介: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

  • 标签: 《动物之梦》 记忆 身份
  • 简介:约翰·邓恩重视对人生进行玄学思考,也关注自然,尤其是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具体而言,邓恩充分利用了动植物意象书写其人生态度与自然观。在他的诗中,主人公经常与动植物互换与易位,显示出诗人倡导人类与动植物具有联系性、平等性、共生性和包容并存关系。并且邓恩是一位有着生态世界观的诗人,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他的诗中。正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引下,他的诗歌具有了超凡的魅力。

  • 标签: 邓恩 动植物 人类 生态世界观
  • 简介:《色·戒》的王佳芝和《洛丽塔》的洛丽塔都是现代文学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同时代表了评家较少关注的童女(child-woman)群体。童女身上那种停滞、凝止的美感使其成为男性肉体猎逐和审美消费的对象,而她们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迎合了男性的这种性别消费心理,通过自我妓女化色情化的女性扮演,试图解放自身的欲望和行动力,从而到达自我建构和自我强化的目的,然而这种扮演违背了人性,使其灵魂和肉体承受了极大的扭曲与异化,最终导致了她们的堕落与毁灭。本文从童女自身角度切入,揭示其悲剧根源,洞开一个女人何以成为女奴的内心世界。

  • 标签: 《洛丽塔》《色·戒》 童女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格伦维尔在她的作品《梦幻屋》,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克斯翻译“飞白”的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飞白”这一修辞格的经验与启发。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飞自”修辞格的翻译
  • 简介: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独立的门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作为该门类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艺术学理论,其所发挥的学科功用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艺术学理论下设的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史三个二级学科入手,分析该三个二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与艺术学门类其余四个一级学科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彰显艺术学理论在当代社会语境的重要学科功用。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学科 功用
  • 简介:轻喜剧《妈,爸,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是加拿大华裔作家陈泽桓的成名作,它通过表现跨种族婚恋着重探讨了年轻一代加拿大华人在追寻文化身份时的困惑。该剧采用剧中剧结构对美国漫画书《黄爪》进行了模拟,既解构了人们心目中陈旧的华人模式化形象,又揭示了新的华人模式化形象,这些模式化形象对华人融入主流社会造成阻碍。陈泽桓并不是仅仅描写加拿大华裔青年的身份困惑,同时也通过男主人公马克最后的选择对加拿大华裔青年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暗示只有打破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吸取、西双方文化的长处,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 标签: 加拿大华裔文学 陈泽桓 《妈 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 模式化形象 多元文化主义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燕卜荪在中国英语界是一个传奇人物,老一辈许多英语大家从燕卜荪那里得到了英语启蒙教育,他们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予燕卜荪的人品和学识以高度评价。然而,前辈很少谈到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很少谈到他的"中国作品"的文化和身份问题,以及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入燕卜荪在这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如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诗歌、小说、批评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旨在理清燕卜荪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燕卜荪 西南联大 身份 种族 文化差异
  • 简介:薛绍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绍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薛绍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小公主的生日》是王尔德童话的杰出代表。王尔德在故事塑造了两个主要角色:象征美的小公主与象征真和善的小矮人。故事以小矮人之死、小公主成为空心人结束,宣告了现代社会中真善美的终结。王尔德对现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进行了质疑、反思,对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现象表示担忧、愤慨,预示了一个艾略特式精神荒原时代的降临。

  • 标签: 真善美 陨落 荒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