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闲来无事,沿着县城河堤一路徜徉,一面观瞻老城旧貌换新颜的妆容,一面细致聆听它沉静如醉的呼吸。

  • 标签: 闲来无事 河堤 妆容
  • 简介:湖位于广西隆安县布泉乡、屏山乡与南圩镇交界处,是个季节性天然湖,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吸引着八方游客。据附近山里的老人讲,那里有个美丽的壮族民间传说。

  • 标签: 民间传说 隆安县 交界处 季节性
  • 简介: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银白短发、精神矍铄而身材略显消瘦的老学者傍晚在散步;在校园里,学生们不时能偶遇他骑着自行车来参加座谈会和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

  • 标签: 壮学 名家 中央民族大学 学术会议 座谈会 自行车
  • 简介:少数民族语电影从口说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要看懂电影需靠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用少数民族语言对影片对白进行现场解说,这就是早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雏形,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口译解说放映员。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正式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的少数民族语包括壮语、苗语、侗语等。

  • 标签: 少数民族语言 电影 广西 记忆 普通话 放映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清诗是唐宋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的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目骋怀,倾心欣赏。

  • 标签: 清诗 宋荦 蒋士铨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全党贯彻十九大,脚踏实地认真抓;习总书记新思想,好比红日暖万家。

  • 标签: 三中全会 决议 总书记
  • 简介: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灯塔这一核心意象常常被看作一个涵义丰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也往往成为评论家纷争的焦点,但本文试图切换提问的方式,把关注重点从灯塔的象征意义转移到灯塔在文本结构的作用来。在这部意识流作品,灯塔在时间上为文本划定始终,却又让生活的洪流溢出这人造的边界;在空间上,灯塔成为小说画面的焦点,却又让这个焦点成为一个缺席的中心;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灯塔赋予无序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却又暗示意义的脆弱与虚幻。伍尔夫对灯塔的处理不仅透露出其个人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也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家试图在无序与混乱制造意义的集体焦虑。

  • 标签: 伍尔夫 《到灯塔去》 灯塔 边界 秩序 意义
  • 简介: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琼斯的《抱歉》一出版便以其显著的主题与风格引发了争议。有些批评家认为,它是一部反映澳大利亚民族寓言的宏大叙事小说。本文认为《抱歉》虽确有政治话语因素,但它呈现的更是一种后现代"小叙事",因为它首先立足于白人视角,讲述一个白人女童的家庭恐惧故事;其次,该作品基于澳大利亚本土知识,呈现一种柔弱和妥协的反殖民话语;第三,它以一种"诗意迂回"的方式,书写他者的伤痛。作为"小叙事",《抱歉》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对抗性特征,它从个体经验出发,努力探求在理解"他者"的基础上与人交流的可能性。

  • 标签: 盖尔·琼斯 《抱歉》 后现代 小叙事 个性化叙事 对抗性写作
  • 简介:日常生活离不开广告。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要求商品既经济,又实用、美观。书法和广告设计虽然涉及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有其共同点,他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依赖于人们的视觉感官,长于直观性和造型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持独立的文化艺术性和当代广告设计的根本属性,将中国书法与当代标识设计相结合是中国当代广告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

  • 标签: 旃檀鼓书法 广告设计 视觉效果 传播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乔治·爱略特在《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对犹太形象的塑造与其对“音乐趣味”的讨论密切相关。通过犹太音乐家克莱斯默尔与中产阶级女主角关德琳在“音乐趣味”上的冲突,爱略特一方面再现了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的物化倾向,另一方面则凸显了犹太文化的情感力量。在她看来,“情感”所蕴涵的道德力量不仅能与中产阶级商品文化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相抗衡,而且能修复物化了的人类本性所产生的冷漠与狭隘。可见,在《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音乐趣味”不只是一个趣味问题,它折射了爱略特对19世纪中产阶级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并丰富了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内涵。

  • 标签: 《丹尼尔·德隆达》 音乐趣味 犹太文化 情感
  • 简介: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三部小说《婚礼的成员》被称为“内向性小说”,贯穿作品始终的“厨房场景”似是“有力”佐证,而“蓝月亮”咖啡馆因游离于“厨房场景”之外和涉及敏感的“性”话题,被当作“败笔”。然而,从空间叙事焦点的转移来看,麦卡勒斯首先从厨房说起,继而聚焦于厨房之外的“蓝月亮”咖啡馆,最后重归厨房。在由内及外,再由外向内的空间转换,厨房与“蓝月亮”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场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整体,打破了文本的封闭性。由此,这部小说将私密与公众、个人体验与公共事件结合起来。

  • 标签: 《婚礼的成员》 厨房 “蓝月亮” 空间
  • 简介: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族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 标签: 蒙古族 民间舞蹈 审美观念
  • 简介:《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空间特征显著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工作空间、政治空间和私人空间三个层面解读了小说呈现的二十世纪中期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对个体自我的破坏性影响:工作空间为符码操控造成个体自我严重分裂,政治空间极为荒诞使个体处处身不由己,而代表私人空间的自由女性公寓只有在主人公的梦和崩溃�

  • 标签: 中的异化 异化空间 空间困境
  • 简介:宋室南渡后,北方文人迁入岭南,他们"大驾初渡江,中原皆避胡"(《剑南诗稿》卷七《书叹》)之际,"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剑南诗稿》卷三十《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以致"琼僻居海屿,旧俗殊陋,唐宋以来多名贤放谪,士族侨寓,风声气息先后濡染"(《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不但丰富了西江流域的文化事业,而且以他们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岭南风物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了作品新的美感特质。

  • 标签: 文人 南宋 张孝祥 《剑南诗稿》 漩涡 历史
  • 简介:先看两条材料: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卧必酒瓮,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曰:敬尝游江表,过其墓下,爱其才,壮其气,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范传正概括李白一生好酒,行卧不离;裴敬则更进一步,深味李白嗜酒的衷曲,理解李白的人生取适。

  • 标签: 李白诗 嗜酒 唐诗 翰林学士 墓碑
  • 简介:在《卡萨玛西玛公主》,亨利·詹姆斯以本真的叙事手法,将伦敦的城市景观、时代思潮、阶级结构、政治状况等诸多要素以全景画的方式再现给读者,把伦敦的诸多空间元素塑造成蕴含着权利、身份、性别等多维社会因素的体系。亨利·詹姆斯以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将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涉及到的监狱、街道、百货商店等具体的伦敦空间意象:米尔班克监狱表征着规训机制,伦敦的街道再现了典型的观看政治,伦敦的百货商店彰显出新型的民主政治,小说中每个被书写的空间都再现出当时新兴的政治观念。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卡萨玛西玛公主》伦敦 监狱 街道 百货商店 政治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的两极格局,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另一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的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和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和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