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从小学二年级就迷恋小说算起,我与文学结缘已近四十年了。这四十年间,无论在乡村还是在都市,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我始终是"生活在别处"。对于我生活在其中的周围世界,我一直很茫然。我的激情总在周围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别处的世界,在我的童年时期,是情节生动的故事;在我的青年时期,是充满梦想与激情的诗歌;在我的中年时期,是蕴含着理性精神的文学评论。

  • 标签: 生活 另一个世界 黑字 文学评论 小学二年级 童年时期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女性的“他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他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他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身份 “他者” 文化再现 后现代语境 身份认同
  • 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忧郁、感伤为抒情主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自我分裂、心理病态的多余人形象。郁达夫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他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的吸收密切相关。但他只是将外国文学作为认识、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剖析其人物变态人格的异域因子,为更全面认识中外文学交流借鉴与创造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的范例。

  • 标签: 郁达夫 多余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外文学关系
  • 简介:把音乐哲学或者音乐美学进行自律与他律的划分应该是伽茨着眼于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的划分而借用的一个普通美学(来自康德)的标准。这样的一个借用,一方面为音乐美学主要的流派进行分类提供了—个简约的坐标系,另一方面彰显出自舒巴特创造‘音乐美学’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对于音乐美学理解的悬殊。

  • 标签: 自律与他律 音乐美学 音乐哲学 坐标系 流派
  • 简介:因篇幅短小,阅读便捷,直抵个人心灵幽微之处,且具草根、平民本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成为中国文学冬天一抹暖色调,“散文热”持续升温,一跃成为传媒时代的文学新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亦有一个时代的散文。21世纪初(2000----2010)已成过去,回顾、反思、批判过去十年国散文得与失,无疑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拟从以下六方面,全面、深入、系统批判此时段琳琅满目的散文景观。

  • 标签: 散文现象 中国文学 批判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传媒时代 21世纪
  •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高丽,攻克辽东城,其间所作诗篇,记录了此次征战的情况。通过对其这一时期所作的《辽城望月》的译疏,可见李世民军旅诗作的雄健风格,并反映出李世民的军事策略,并进一步考证此次征战的史实。

  • 标签: 李世民 《辽城望月》 辽东
  • 简介:晏殊不仅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的"太平"宰相,同时也是引领一代词风的词人。晏殊有《珠玉词》存世,作品有130余首。《珠玉词》在内容上基本没有离开传统的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歌宴祝酒一类题材,正因如此,"既没有关乎家国兴亡之重大题材,

  • 标签: 《珠玉词》 晏殊 心态 重大题材 宋真宗 词人
  • 简介:在现代社会工业发展飞速的背景下,人的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人性存在的许多原始特征也往往被忽视。《玫瑰纹身》一剧通过塑造萨拉菲娜这一女性形象来表现性压抑给美国南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负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萨拉菲娜由自我堕落到恢复正常这一精神转变的原因和表现,对美国人民压抑的精神状况进行反思。

  • 标签: 性解放《玫瑰纹身》萨拉菲娜 性压抑
  • 简介:一个基层警察杀人文坛本身就是个意外,而他获得的赞誉更让人感到惊奇。“就我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他对写作有着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成名作家应该感到脸红。”北岛是这样评价阿乙的。我们始终欢迎这种意外与惊奇,因为意外让文学变得有趣,哪怕它只是个“杀人事件”,惊奇则让人觉得生活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 标签: 小说世界 野心 杀人事件 阅读范围 惊奇 小说家
  • 简介:贾平凹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贾平凹在《废都》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的悲哀,他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怀念狼》则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

  • 标签: 贾平凹 乡土文化 乡土意识
  • 简介: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观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科在小说《仪式》,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仪式》 传统文化因素 印第安宇宙观
  • 简介:谭恩美是当代美籍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是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的多元文化主义现象,探讨谭恩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谭恩美 《喜福会》
  • 简介: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审美格局更其多元化,作为其中重要一元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是后现代思潮对新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结果,这类诗歌不仅在艺术技法的变革上新招迭出,而且也以文本建构上的超凡脱俗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为诗坛添设了不尽的生机与活力,自然也引发了持续的诗学辩驳和争议。对于新世纪诗歌的后现代书写加以细致研究和阐释,不仅有利于认识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流变轨迹,也能借助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文体洞察到当代人的思想图貌和心灵踪影,

  • 标签: 后现代主义文本 新世纪诗歌 现代主义诗歌 后现代思潮 中国新诗 新诗创作
  • 简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肯定苏诗成就的同时又对之作了不当的指责,这种指责的不妥之处在于:将别人的问题归之于苏轼;将政治问题与文学问题混淆在一起;而且对“风雅”的应有内容和实际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理解。

  • 标签: 论诗三十首 苏诗
  • 简介:本文用《文心雕龙》的“六观”说来析评莎剧《铸情》(RomeoandJuliet)的各方面,包括主题、风格、文学地位等,指出本剧有其“炳耀仁孝”之处,有其“辞浅会俗”之风。《铸情》的语言华丽,多处用“英雄偶句”和十四行诗,其音乐性、其近于中国戏曲的“曲”元素,我们可用《声律》篇的理论来分析;它常用比喻,我们可透过《比兴》篇的理论来加强认识此剧的审美性;它常用夸张手法,《夸饰》篇的理论正用得着;它多有矛盾语,还有类似中国文学常见的对偶语句,我们可用《丽辞》篇的理论来加以剖析。本文引用《丽辞》篇的“正对”、“反对”等说法,对本剧的对偶语句,作重点式讨论:说明其运用增强本剧语言的华丽风格;并指出对偶语句与本剧的求偶情意和对立情态,或有关联..

  • 标签: 《文心雕龙》 六观说 丽辞 对偶 《铸情》
  • 简介: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华兹华斯创作全盛时期的50首诗歌进行了语篇分析,通过词频统计、生成主题词表、观察索引行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诗歌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研究结果验证了华兹华斯诗歌普遍传达的自然观思想,反映了诗人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烈愿望。

  • 标签: 威廉·华兹华斯 语料库 自然观 意象
  • 简介:塞莱斯蒂娜、唐璜以及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的铁三角形象,他们不仅在西班牙文学历史,而且在世界文学舞台上都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以期使读者能够对西班牙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最典型的三个文学形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

  • 标签: 塞莱斯蒂娜 唐璜 堂吉诃德 西班牙文学
  • 简介: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无庸讳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感于此,何云波、张旭等先生合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并由此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跨文化视野 比较文学 对话机制 越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简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流行歌曲的求新、求变、求难、求异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但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经久耐唱的优秀曲目却越来越少。作为20世纪后半叶流行乐坛的一位巨星,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一再被传唱和翻唱,她那甜美的歌声、朗朗上口的歌词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便是研究邓丽君歌曲特点的意义。邓丽君以她个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卓越的胆识,始终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她选择歌曲的重要准则,赋予了流行歌曲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 标签: 邓丽君 流行歌曲 民族音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