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白毛女》以其“歌剧”载体成为“延安文艺”的经典,改编为“电影”而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杰出代表,后来改编为芭蕾舞剧则被奉为当时文艺的“样板戏”。毫无疑问,《白毛女》成为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一个无比醒目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改变在《白毛女》的不同载体中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 标签: 《白毛女》 中国当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述评 历史文化语境 延安文艺
  • 简介:<正>“新启蒙”是近几年最具欺骗性,同时也是最具煽动性和蛊惑性的热门中的热门话题和口号。与四项基本原则尖锐对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之所以越演越烈,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启蒙”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具有机关刊性质的《新启蒙》的问世。《新启蒙》的主编在第1期的《编后》中写道:

  • 标签: 新启蒙 人权 知识分子 述评 反封建 方励之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童庆炳 审美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 标签: 蒙古族 女性文学研究 “论证环节”研究 “独立现象”研究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维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维“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歌舞”、“写意”、“程式”、“综合性”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但这些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理论认识的局限和缺堪,何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至今犹是可引人深思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戏剧艺术 艺术特征 述评 歌舞说
  • 简介: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具影响的一个方面。这一理论将现代语言学、现代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并将译文读者反应纳入了翻译研究和译作评判标准的范畴,不仅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奈达 动态对等 读者反应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在大量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特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本文对李长之文学批评观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文学批理念、批评标准及其文学批评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梳理,进一步讨论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试图全面深刻了解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 标签: 李长之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审美追求 批评特色
  • 简介:现在,年龄与文学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以年代来划分写作群已经成为文学界默认的方式。如此说来,王彬彬当属于“60年代”批评家,或者,是“新生代”批评家。但如果真的将其置身于这一批评群体,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他的不同,比如,在他的批评文字中,少有时髦的概念和方法;外语本来是他的当行本色,但除了谈翻译问题,在他的文章中难得出现外文的原文单词;他是一名文学博士,但除了实在推不掉的科研任务,很少发现他忙于什么“课题”,埋首于什么“学术专著”;他当然是一位文学

  • 标签: 文学批评 民粹主义 王彬 中国文学 李杭育 批评家
  • 简介:“湘籍作家”群体是湖南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忘却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创作实绩为当下湖南本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2017年度的“湘籍作家”群体创作,一手纪实,一手虚构,在两者的交叉与平衡中实现了虚实相生、亦庄亦谐的关学旨趣.并完成了对“50后”真与虚、“60后”爱与经验、“70后”诗与现实、“80后”情与日常的审视和观照。

  • 标签: “湘籍作家” 纪实 虚构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中的“现代性”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与颠覆性、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性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当解释学先驱海德格尔建立旨在迫向存在及其意义的存在解释学时,还看不出东西方之间能不能获得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因为如果语言是存在的家,那么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就居住在不同的家里,即便语言自己说话,那也意味着不同种类的语言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等量的对话。伽达墨尔解释学借助于移情式的个人感受力,推断理解是人及其艺术活动的本质。他径自把它称为对话式的,但实际上却具有独白式的特点。事实上,当缺乏一个基本原则或范式就转向对话(包括游戏、寓言、反省、相互影响等对话形式)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不确定性、多义性、多元性以及相对主义,各种文化特例各执一套话语,之间没有共同的话语系统切人点,对话因此成为对话的一个反讽。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对话式 反讽 语言 独白 话语系统
  • 简介:摘要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即是根据目标和计划对任务无关信息及相应加工活动加以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过程保证符合目的或计划的任务相关信息得到顺利加工。其中ACC与PFC成为了相关认知控制研究中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

  • 标签: 认知控制 ACC PFC
  • 简介:2017年度湖南出品及湘籍导演或编剧参与创作的电影主要有动画片、喜剧片、惊悚恐怖及悬疑片、爱情片、公益片、纪实片等类型。其中,动画片展现了正义与邪恶之争;喜剧片结合湖南特色讲述了美食故事,诠释厨艺文化;恐怖惊悚片数量最多,重点关注了民俗风情和心理异相;爱情片阐释了当代都市青年的别样爱情;纪实片关注了精准扶贫;公益片彰显了人的自我救赎。总体而言,2017年度的湖南电影在商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实现了较好的融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未来湖南电影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标签: 湖南电影 述评 2017
  • 简介:抒情诗常有,而抒情诗理论不常有。西方“抒情诗”(lyric)可追溯到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作品,虽然早于《诗学》两百年出现,但未获亚里士多德及之后理论家的重视。原因不难理解,亚氏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亚里士多德38);抒情诗表达情感而非表现行动,难以被纳入“摹仿论”的体系,所以《诗学》将之排除。受此影响,有关抒情诗且系统化的理论长期缺位。因此,抒情诗理论的建构十分重要。

  • 标签: 《诗学》 抒情诗 摹仿论 诗理 亚里士多德 述评
  • 简介: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性的个体心灵危机与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与治疗功能日益凸显。在此方面,“新时代运动”引入文化他者作为西方社会的治疗秘方,形成当代治疗实践的典范。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新时代运动 文化治疗 文化寻根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
  • 简介:儿童文学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兴盛的学术领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此同时翻译研究也进行了诸如文化、伦理、认知、后殖民、社会学等转向,一时蔚为大观。不过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则由于其身份的双重边缘性,研究尚显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观,如2003年国际译界著名刊物Meta出了一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专刊。而GillianLathey教授由劳特里奇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专著《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角色:隐身的讲故事人》(TheRoleofTranslatorsinChildren’sLiterature:InvisibleStorytellers),无疑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作者Lathey现为英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两年一度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奖MarshAward的评委。本书是一部从公元8世纪一直谈到到现当代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通史,基本按时间顺序叙述翻译史实,叙述的重点放在19和20世纪。全书共12章,1~7章为第一部分,8~12章为第二部分。

  • 标签: 儿童文学翻译 译者的角色 讲故事 英国 隐身 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