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提到周星驰,人人都会想起当年那些经典的无厘头喜剧。但是仅把《西游降魔篇》当作一部喜剧看,你一定会很失望。本片的笑点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密集,或者说这并非一部以搞笑为目的的电影,甚至这都不能算喜剧片。你可以将之称为东方魔幻或是动作惊悚,而喜剧元素仅是片中的消遣调剂而已。从开头到结尾一路下来,影片的主线与喜剧都相距甚远。

  • 标签: 喜剧片 非典型 周星驰 无厘头 电影 影片
  • 简介:<正>把典型理论视为西方特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有关典型的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似乎是文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是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典型”与“意境”一样,恰恰是从中国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理论。它们是对中国文学自身固有的两种不同创作倾向——叙事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的美学总结。不过“典型”论的出现晚于“意境”论,它产生于叙事文体——小说与戏剧高度发达的明清时期。它是悠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艺术形神论向小说与戏剧渗透的结果。

  • 标签: 形神论 典型理论 水浒传 金圣叹 离形得似 人物形象
  • 简介:<正>艺术典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关于艺术典型的争论都是在肯定艺术典型的前提下进行的,争论的内容只是如何认识它的一些具体问题,那么,自80年代中期以来,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在一些刊物上相继出现了否定艺术典型的种种观点,并对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不少中青年作家不屑于创造艺术典型.这个新情况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 标签: 艺术典型 塑造典型 类型化 典型性格 艺术形象 新现实主义
  • 简介:在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典型"理论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它长期与政治同欢共舞,并不同程度地消解和歪曲了传统"形神"、"性格"等理论,故而随着时过境迁,"典型"理论逐渐坍塌下来。近些年来,"典型"理论主导的"人物形象分析"逐渐转型为偏重文本内部的"写人研究",做好了中国"写人学"构建的准备。这样,中国"写人学"构建自然要面向"写人研究"。既要将"典型"理论下的"人物分析"研究的碎片转型为"写人"问题,重新审视;又要打破"典型"理论的遮蔽,还原"性格"、"形神"等本土"写人"话语;还应适当借鉴国外相关文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其他社科理论。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可以填补"典型"理论坍塌后写人研究的理论空缺,并通过与"叙事学"相互烛照,以有效地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和瓶颈。

  • 标签: 典型 人物形象 形神 写人学
  • 简介:<正>艺术实践是美学理论的“物化形态”,美学理论是艺术实践的“观念形态”,二者形态各异,但又互为表里。从实践上讲,中国的古代艺术是以“诗”为主,“诗中有画”;西方的古代艺术是以“画”为主,“画中有诗”。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古代美学以“言志”说”开端,发展为“意境论”;西方的古代美学以“摹仿说”开端,发展为“典型论”。前者从抒发主观的意志开始,最终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后者从再现个别的物象开始,最终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发,共同完善了古代美学的和谐理想。“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它是西方以再现为主的古典主义艺术所不容通避的理论问题。“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

  • 标签: 典型论 古典主义 个性与共性 物化形态 现实世界 意志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探讨了小说中体现的身份寻求问题及新一代移民在多元文化下的文化认同及体现,指出我者与他者在人物中的体现。同时,对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及其他族裔身份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流动身份 后殖民视角 文化 《典型的美国佬》
  • 简介:<正>阿Q典型研究已经有七十年丰富曲折的历程,由于典型创造的深刻性独特性,由于典型研究的艰难性、长期性以及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热情,以致形成了热烈、持久的众说纷纷、相互辩难的局面;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多见的,从而对于文学理论建设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 标签: 阿Q 精神胜利法 心理内涵 西方理论 心理学原理 生理
  • 简介:<正>典型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解放后,文艺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了探讨和论争。“四人帮”独霸文坛期间,探讨和论争被窒息了。粉碎“四人帮”,尤其是一九七八年以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又活跃起来。与以往相比,探讨的面不但更宽,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高尔基、鲁迅关于典型问题的一些论述,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对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作些概括的介绍。

  • 标签: 典型环境 典型化 艺术典型 马克思恩格斯 典型人物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