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朱国华教授《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一书的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是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终结的书,更明白地说,这是一本宣扬“文学终结论”的书,它是要用一本书的规模论证文学的时代已然终结。这毫无疑问将引起争议,事实上,这本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激烈论争的结果。这场论争肇始于2001年美国文论家J.希利斯·米勒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文章《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在这篇文章中,米勒发挥了德里达有关现代电信科技的论述,

  • 标签: “文学终结论” 文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救赎 《文学评论》 全球化时代
  • 简介:一、阐释宽恕“不可宽恕”之学理前提德里达关于宽恕的概念,熟悉德里达的学者应当都不陌生。在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宽恕:不可约束和不受时效约束》(以下简称《宽恕》)一文中,他十分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宽恕观,

  • 标签: 《宽恕》 现实性 语义学 解构 90年代 德里达
  • 简介: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都是为揭示语义结构的朦胧性和复杂性这一基本目标而服务的。是否具有语义叠加、语义冲突、语义交织、意义复杂等特征成为新批评区分文学文本和其它文本最根本的标准。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语义结构 审美意识 语义结构
  • 简介: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 标签: 《论语义疏》 经学诠释学 儒道汇通 圣人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