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聚焦于在日温州人移民集团的历史和现状。由于早期赴日谋生的温州人多为劳工,所以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实证史学的方法,通过探寻当时在日中国人劳工的一般状况,阐明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的温州人劳工大量移民日本的这段史实。其次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访谈手法,通过对一个在日温州人家族的移民方式、定居过程、生活现状等等的分析,展现了在日温州人社会的历史变迁。

  • 标签: 海外温州人 在日中国人 移民 唐氏家族
  • 简介:《田家集》是现存最早的平安时代汉诗集之一,虽然前贤深入研究,已经扫清了很多读解障碍,不过其中仍有一些因忽略写本特性而产生的误读误解。通过分析松平文库本等写本的字形和书写通例,结合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可以为破解难句提供新思路,理清前人误写误释的原因,接近诗集的原貌,更好体会诗歌的原意,深化对日本汉诗的研究。奈良平安时代诗文研究,有必要回归写本,打好文献研究的基础。

  • 标签: 田氏家集 写本 岛田忠臣 汉诗
  • 简介:科举进士科考由尚书省礼部掌管,故称“省试”。进士科试帖诗,由此又称为“省试诗”。科举以诗赋取士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日本古代在八世纪中后期,其国学机构大学寮开始通过考试选拔文章生,史称“文章生试”。进入九世纪后,文章生试改由式部省负责,亦名“省试”。平安朝的文章生试不论在命名还是考试的形式与内容上,均与进士科颇为相似。本文对进士科考与平安朝文章生试展开比较,进而剖析了初与平安朝前期省试诗的异同。

  • 标签: 文章生试 进士科考 省试诗 近体诗 声律
  • 简介:日本平安时代是“”与“和”的双重文化体系并存的时代。汉诗文是官方的正统学问,“”又是东亚的经济文化中心,自然成为日本人崇拜和景仰的对象。“”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成为一种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种“”的价值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生动摇、偏移和变化。与此同时,对自我认同的寻求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和”的存在方式,摸索怎样在“”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创新建构起“和”的文化价值体系;除此以外,如果超越国家、社会的差异,仅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血缘关系的角度来看的话,“”与“和”则成为跨越国界、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平安时代日本人的“意识”与“和意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大和魂与血乳相融”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浓缩,透过《宇津保物语》、《源氏物语》、《滨松中纳言物语》这三部物语作品我们将会看到其具体内涵。

  • 标签: 唐意识 和意识 《宇津保物语》 《源氏物语》 《滨松中纳言物语》
  • 简介: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大学外语往往分为精读、泛读、听力等课程进行教学。大学日语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无国家教委统编的精读、泛读、听力教材,更无配套的参考书、另外,由于学生分散于各系而无法固定上课时间等等,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法上下功夫进行研究。笔者经过多年日语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后,认为,综合教学法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综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注重综合练习,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根据所选教材的特点,按照教学理论和综合性教学模式授课,把日语教学变成实践课、技能课,即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 标签: 大学日语 教学模式探索 日语综合
  • 简介:大江千里の「句題和歌」は、詩の一句を和歌という文体に翻訳した翻訳文学である。大江は漢詩に対する十分な理解力を前提として、自身の文学的創意を凝らしながらできるだけ忠実に詩句を翻訳しようとした。原詩の関鍵となる詩句を翻訳する場合にはあくまでも詩の主題から離れず、また一句のみに注目して翻訳するときには、原詩の技巧をさらに際だたせるようにことばを選んで訳出した。

  • 标签: 大江千里 句題和歌 唐詩 翻訳文学 白居易
  •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各日语院校之间的交流,为选拔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推动日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为提高各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举办此次大学日语综合技能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望各高校积极准备,踊跃参加。

  • 标签: 日语人才 技能竞赛 大学生 中国 学习积极性 社会需要
  • 简介:档案袋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在促进学习投入和培养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实践在日语专业高年级《综合日语》课程中导入档案袋评价,通过对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期探索提高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日语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模式的有效路径。

  • 标签: 档案袋评价 课外学习 学习模式 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