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12月13日,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泰斗保罗·塞缪尔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塞缪尔被誉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他严谨治学,扎实从教,勤奋思考。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并写出了诸多为后人奉为经典的经济学著作。

  • 标签: 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 数学分析方法 马萨诸塞州 经济学著作 经济学界
  • 简介: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标志性概念,也是其解构索绪尔符号学的重要工具。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研究可以回溯到雅克布基于皮尔斯的符号学阐发。然而,本研究发现雅克布依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和阐发超出了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论述,其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本文对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证伪雅克布的论证,以期廓清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 标签: 象似性 任意性 雅克布森 皮尔斯 索绪尔
  • 简介: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多样化的蓬勃发展,女性作家作品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曾经被忽视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本文拟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探讨迪金的性别"差异"意识。

  • 标签: 迪金森 女权主义 性别“差异”
  • 简介:黑人民族在美国一直处于被排除、被否定、被剥夺和被抛弃的生存状态。那些将文学创作视为使命的美国非裔作家们也一直在尝试着通过文学改变这种状况。拉尔夫·埃利通过考察爵士乐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黑人音乐家在美国近似悲剧的生活和超越苦难经历,看到了黑人在美国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和美国民主的可能性。通过文化的必然性,埃利不仅创新性地重新定位了美国文化,也使一个没有公民身份的民族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埃利的生存智慧是推动美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股文化力量。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生存哲理 生存可能性 文化必然性
  • 简介:审美体验是文学阅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目的语文本中成功地建构一个与源语文本相似的审美空间,译入语读者方能在新的语境中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美学理念的参与、翻译思维的运用以及对翻译距离的把握对传达相同的审美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审美 思维 翻译距离
  • 简介:爱米莉·狄金的大量诗歌都表明狄金在诗歌创作时存在一种"对立思维"的模式,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狄金诗歌中大量的矛盾修饰,狄金关于"永恒"主题的、浸透着痛苦、同时体味到"狂喜"的诗歌,以及她充满绝望和渴望的情诗。狄金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约,是她诗歌中暗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给她的诗歌带来了神秘感和陌生感。如果说文学作品的陌生性造就了其经典性,正是狄金独特的对立思维方式使她的诗歌成为了经典。

  • 标签: 爱米莉·狄金森 对立思维 矛盾修辞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1914—1983)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以揭露谋杀、强奸、吸毒、同性恋、酗酒、色情狂等社会丑恶现象为主要题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没落,表现了美国普通人的苦闷心态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常常是一些孤独的、脆弱的、身心畸形的女人。

  • 标签: 田纳西·威廉斯 《欲望号街车》 丑恶 当代 苦闷 美国南方
  • 简介:《摸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雪莉·杰克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一个村落中的村民通过抽签的形式杀死中彩者的故事,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人类的道德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村民残忍的行为是符合逻辑的;人如果无法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改变现有的行为,通过选择获得幸福。

  • 标签: 《摸彩》 存在主义
  • 简介:狄金诗歌中体现出的独特生态智慧使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研究价值,而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精髓的道家哲学在自然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也有精辟论述。本文旨在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对狄金的自然诗歌进行解读,并剖析两者在对自然的认识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而从自然之道推及处世之道,阐述两者共同的生命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固有价值,倡导顺应自然实践简朴而有意义的生活。

  • 标签: 狄金森 道家哲学 自然观 生态智慧 生命哲学
  • 简介:莫里在《慈悲》中采用了现在和过去交替的时间叙述模式,将小说情节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故事,以黑人女奴佛罗伦斯的经历作为现在的故事,前后切分为六节,以其他五位人物的经历作为过去的故事,让现在和过去更替出现,这种交替式的时间叙述模式旨在模糊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使读者聚焦人物的心理时间,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内心成长。通过这种模糊的时间叙述模式,佛罗伦斯从自卑到重生再到觉醒的心路历程实现了前景化。黑人女性的成长一方面凸显了她们的话语权和书写能力,另一方面表达了莫里对黑人女性命运的独特关怀以及对于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贩奴历史罪恶的揭露。

  • 标签: 交替式时间叙述模式 现在 过去 黑人女性成长
  • 简介:托尼·莫里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天堂》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托尼·莫里的小说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浓郁的黑人文化和深刻而丰富的主题为世人所熟知,一直以来.批评家从多种视角对其小说进行了评论,但仍有未尽之处。在讨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建构成败问题上,大多数批评家仅仅从种族主义、性别政治和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其实,行走这一普通行为被莫里频繁使用并具有了双重的文学意蕴,并且成了莫里小说的主要母题之一。在莫里的小说中,行走不仅是人物成功建构身份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物建构身份失败的原因。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行走 身份建构 二元性
  • 简介: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灵魂的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托尼·莫里小说中黑人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 标签: 托尼·莫力森 精神生态 精神污染 精神变异 精神贫困
  • 简介:英国汉学家雷蒙·道的《论语》英译本面向普通读者,语言平实无华。译者尊重原文,在词语翻译、句式翻译和义理阐释等方面均运用了"陌生化"的翻译策略,较为充分地传达了原文的"他性"。同时,在义理方面,道的《论语》译本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遗憾的是,译本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字义、句式及语义理解方面的误读和误译,较大程度上损伤了译本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论语》 雷蒙·道森 典籍英译
  • 简介:缘起于朋友的一句叹息“我要是长着一双蓝眼睛该有多好啊”,托尼·莫里构思了《最蓝的眼睛》:黑人女孩佩科拉日夜渴求蓝眼睛,最后在疯癫的状态下实现这一欲望。为什么蓝眼睛对于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佩科拉具有如此大的魅惑力?拉康的欲望理论或许能为佩科拉深层的欲望之因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拉康 欲望之因
  • 简介:狄金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她的许多诗篇还进入了中小学课本。但是原诗的思想如果没有在译文中得到恰当体现从而造成误解,则会给思想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该文通过聚焦狄金四首不同主题诗歌体现出的思想态度,对比分析江枫和蒲隆译文对原诗的思想态度再现情况,发现他们的译文对原诗思想态度的体现或多或少都有偏差。最后该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 标签: 狄金森 思想态度体现 江译 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