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流散文学书写在更多意义上是流散作家将本民族的文化和自身经历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居住国的读者,这一转换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翻译行为。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述无疑使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其间作家们既采用了狭义层面的语言翻译,也采用了广义层面的文化翻译,但就程度来看,更多的是文化翻译,这其中异化、归化以及两种方法相结合是华裔作家们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因其身份与环境的制约,一些作家的翻译不免带上主观色彩、甚至有夸大文化差异现象。

  • 标签: 美华文学 翻译策略 主观色彩
  • 简介:测试观念的变革带来写作评分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写作评分方式信度低、效率低,且不能为改进写作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量规的出现正是新型交际测试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它既有评价功能又有促进写作的功能。作为评价工具,它具有构念效度高,信度高,反拨效果好等优点。作为改进学习者的教学工具,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改进写作的有效信息。本文系统地介绍量规的定义、特征、设计和使用。文章指出,要取得量规的良好效果,必须设计和开发良好的量规,必须正确地使用量规。

  • 标签: 量规 写作 改进 评分方式 信度 学习者
  • 简介:钱冠连在对西方哲学研究中,从不同侧面对作为定义的语言工具论提出质疑与反思,使我们对语言及其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一反思可以借鉴到对目前外语教学的认识上来.本文试图以钱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外语教学,检讨工具论在外语教学上的滥用与误用.

  • 标签: 语言 语言工具论 外语教学
  • 简介:<正>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英语测评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传统测评模式下教师的"痛点",并据此提出了个性化智能工具的解决方案。文本基于个性化智能工具的功能结构,详细介绍了个性化智能工具的测评应用,并通过一线教师的实际使用案例来检验其教学应用效果。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测评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

  • 标签: 智能工具 自动组卷 学习现状 统计情况 智能诊断 课程标准
  • 简介: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研究《血色子午线》中自然书写的特点及其中所蕴合的丰富生态思想。本文认为,小说以非人格化的自然书写刻画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消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赋予了自然主体性的地位。麦卡锡在小说中直接提出的光学民主概念,体现了生物中心主义思想。

  • 标签: 自然书写 生态思想 生物中心主义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小说创作上的辉煌成就遮蔽了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使其诗歌创作长期被学界忽视。事实上,诗歌创作伴随着厄德里克文学创作生涯的始终。与小说相比,诗歌更直接地体现了厄德里克的"调和"观,并在她的边界书写中实现了拆解地理疆界、模糊历史边界、杂糅心理境界的"去殖民"理想,同时建构起一个当代印第安人的情愫和生命安居期间的动态的、诗意的文化空间。

  • 标签: 路易丝·厄德里克 诗歌 边界书写 调和
  • 简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物质文化视角为解读福克纳作品中各种物质细节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斯诺普斯三部曲中各种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所汇聚的物质体系呼应了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环境破坏的各个节点,揭示了福克纳对于他所处时代南方腹地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的回应和矛盾态度。此外,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标记了以变迁书写见长的大师在宏大变革语境中呈现环境的独特审美意蕴。

  • 标签: 威廉·福克纳 斯诺普斯三部曲 环境书写 “物质无意识” 物质文化视角
  • 简介:本文采用苏珊·S.兰瑟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作家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类文本、叙述模式、叙述声音、情节等方面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对女性书写主体的建构。女性跨文化书写通过文本的越界再现女性跨文化体验的越界体验,女性作者以多种文类互文书写跨文化体验,在文本间融合想象与现实,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采取多重叙述声音呈现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他性认识自我;采用半私下型叙述与男性叙事规约协商,建构女性权威,重构现代女性主体。

  • 标签: 中国叙事 多重叙述声音 文本间性 半私下型叙述 女性主体
  • 简介: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过分关注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初步探究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策略,并结合教学实例对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英语教学应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发展。

  • 标签: 小学英语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和谐统一
  • 简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年提升,中国与海外各国在众多领域都开展了交流合作,同时也促进了翻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其从"纸笔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然而,处在转型期的翻译行业带给译员前所未有的挑战,译员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很容易疏忽译文质量,导致翻译产品中的错误比比皆是,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翻译的迅猛发展,业界普遍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在现阶段翻译实践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文旨在总结翻译实践中影响译文质量的常见因素,并提出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规避明显的译文错误,在提高译员工作效率的同时,改进译文的质量。

  • 标签: 译文质量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优化作用
  • 简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外语课程极为重要的属性。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具体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这两个基本属性,并提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在语言观的指导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 标签: 基础英语 工具性 人文性 策略
  • 简介: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把英语看作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工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国国内对英语教育的讨论主要聚焦在英语具有的巨大实用价值与担忧英语侵蚀本国文化和语言这一对矛盾上。有人担忧英语可能对中文,进而对中国文化,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有人把英语视作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发出声音,表达了保护中国文化身份和精华的愿望。但是,影响文化和语言的力量不仅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的主动引进吸收。这些内部力量包括符合全球化市场经济需求的外语教育政策、市场对电视、电影和文学等媒体的英文节目或内容的需求。最终,这些内部力量的存在及其显著意义破解了那些把英语视作文化帝国主义传播媒介的看法。

  • 标签: 语言意识形态 中国英语教学 语言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外语教育政策
  • 简介:自传、传记文学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李健孙的家族回忆录《追寻赫本》为例,探讨华裔自传、传记作家关注家族、民族史书写的原因,家族回忆录的书写与少数族裔身份建构之间、历史记忆与族裔认同之间、历史记忆与华裔自传、传记文学之间的关系,历史记忆的书写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特殊性等问题。

  • 标签: 历史记忆 文化记忆 族裔身份 华裔自传 传记文学
  • 简介:为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写作自动评价系统(AutomatedWritingEvaluation,AWE),本文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计算机技能熟练,对新技术的引进感兴趣。对形成性评价内涵以及教师在机辅教学中的作用有初步的了解。教师的主要顾虑有:不熟悉系统所用的写作评价标准;不了解自动评价系统融人教学的教法;担心全英文界面系统对中国学生的适切性以及项目实施是否会占用太多时间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学设计以及教师培训等建议。

  • 标签: 写作智能评判系统 形成性考核 英语写作 中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