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社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学术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此表现在:(1)社提出了“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思想宗旨;(2)社大力弘扬忠臣义士的节概,政治思想上体现了心系国家、关心民瘼的基本倾向;(3)社的学术思想出现了划时代的一些变化:一是治学思想之变,由空谈心性的思辨之学转而为“务为有用”的实用之学;二是治学领域之变,由理学转而为以经、史为主体兼包天文、历算、象数、舆地、水利等博物之学;三是治学方法之变,由讲说、静观、体悟的向内之学转而为纂辑、考证、训诂、辨伪、勘察的向外之学。这几种变化意味着社在明末清初学术史上完成了一次学术思潮的大转折,标志着明代学术之终结和清代学术之开端。

  • 标签: 复社 古代 思想史 中国 学术思想 治学方法
  • 简介:<正>《木兰诗》“唧唧唧唧”一句中“唧唧”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余冠英先生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08页)注为:“唧唧,叹息声。”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看版上编第一册第266页)亦云:“唧唧,叹息声。”黄丘洲先生《文言难句例解》(福建教育出版社)注云:“‘唧唧’解为‘织布声’切近实际。”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一期)中历数了九条理由,认为“‘唧唧’不是叹息声,而是机杼扎扎之声”。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解订疑》(《文史知识》)中华书局版1991年第11期第110页)一文中认为“唧唧”当指“虫鸣声”。此三说中正确的解释应是哪一种?

  • 标签: 《木兰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注释学 呜声 折杨柳 诗歌
  • 简介:1874年,英国汉学家艾约瑟(JosephEdking)在提交第二届远东会议的论文《文字产生之初的汉语状况》(TheStateoftheChinesempopattheThaeofInventionOfWriting)中提出汉语有复辅音(声母)说。过了50年,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中国学者林语堂的《古有复辅音说》(...

  • 标签: 复声母 上古汉语 复辅音 上古复声母 方言比较 汉藏语系
  • 简介:据《扬子晚报》1月14日报道,国际肿瘤流行病学预防专家田岛和雄先生,目前与江苏省肿瘤医院流行病室合作,对江苏省消化道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 标签: 抗癌 《扬子晚报》 流行病学 江苏省 肿瘤
  • 简介: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第15集有这样一段台词:陈寿亭:“东俊哥,你两台机我两台机,要是加起来,这产量可不小啊。这两天我在街面儿上转了一转,我觉着有‘虞美人’的价在那儿比着。咱的价可能上不来,刚开始可能不挣钱,兴许还能赔点儿。”

  • 标签: “能” 《大染坊》 电视连续剧 台词 “赔点儿” 中学
  • 简介:<正>看一眼题目,准会有人问:现在什么时候了?还谈悲剧!偶然置身于流行音乐会或时新舞会中,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在旋风般的迪斯科舞的节奏中,在这内心情欲近乎赤裸的宣泄中,还会有悲剧艺术的立足之地吗?然而,我想只要这个世界

  • 标签: 悲剧艺术 中国古典悲剧 流行音乐 恩格斯 济金根 正面人物
  • 简介:上古汉语有没有复辅音声母,的确是个老大难问题。自从“古有辅声”说被提出来开始,直至今日,学术界两种观点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说有,说无都大有人在。遗憾的是,作认真分析,讨论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从分析“谐声”和“假借字”入手,指出这两种材料都不足以证明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CI-(一般辅音如[K]加边音[I])型辅声的问题。

  • 标签: 复辅音声母 说文解字 同声必同部 方言区 古汉语 谐声系统
  • 简介:“欲”、“”的使动用法格式万文──、“欲”构成的使动用法格式“欲”和“”在古代汉语中都是愿动词,它们经常出现在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前边,表明人们的意愿和情势的可能。正因为如此,它们只能活跃在使动用法的句子中,不能出现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下面较广泛...

  • 标签: 词的使动用法 “能” “欲” 意动用法 《聊斋志异》 能愿动词
  • 简介:<正>助动词、愿动词和谓宾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能够可可以会可能得(d)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必须许准好(吃饱了好干活)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三个共同点:①它们的后面都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②它们都不能带后加成分“着”“了”“过”。③它们都不能重叠。这三条,说明这一批动词只具备有限的动词功能,不具备动词的全部功能。因此,人们把这一批动词看作动词这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或者称为动词的附类,而且从不同的角度

  • 标签: 谓宾动词 能愿动词 辅助动词 宾语 副词 谓词
  • 简介: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解陈淑梅我国的汉代,是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朝代,特别是对汉字教育,尤为重视。《汉书·艺文志》(以下或简称《汉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

  • 标签: 《汉书·艺文志》 西汉初期 学童 史官 《汉志》 段玉裁
  • 简介:研究了用3,3'-己烷基撑-双-(1-苯基-4-乙基-5-吡唑酮)的氯仿溶液在稀硝酸介质中对稀有元素铪的萃取行为。确定了萃合物中铪与萃取之比为1:2,分子组成为HfA2,萃取反应为阳离子交换-配位机理,条件萃取平衡常数为1.75×104,萃合物的分子为螯合结构。

  • 标签: 3 3’─己烷基撑─双─(1─苯基─4─乙酯基─5─吡唑酮) 萃合物
  • 简介:网络力量几乎使每一个人感同身受。正由于这个缘故,近日《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的题目《“香水女生”动摇了网络力量的根本》,便让我大吃了一惊。

  • 标签: 力量 网络 女生 香水 《中国青年报》 事件
  • 简介:<正>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写作态度严肃,使用语言一丝不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鲁迅的文章大多先单篇发表于报章杂志,然后自己再集为一个文集。在收入文集时,鲁迅又将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推敲,作了一些修改。这些语言修改材料,是我们研究语言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我们学习鲁迅语言艺术的一份好教材。本文选了其中为一般人所不太注意的关联词语和愿动词选用的材料,作了些分析,与同志们共同学习。

  • 标签: 能愿动词 关联词语 鲁迅 语意 “就是” “也”
  • 简介:普通话中的某些歧义句在冀州话中得到分化刘淑学冀州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冀州话属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完成。语气词了2出现在句尾,表示变化,即一种新情况的出现。两个“了”读者相同。(参看《现代汉语》,北京...

  • 标签: 普通话 歧义句 程度补语 冀州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 简介: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学校积极响应江阴市教育局的号召,坚持贯彻“创建书香校园”的精神,开展师生共同读书活动。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机制,营造氛围,用思想引领创建,用活动推进读书,用教师带动学生,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学生的“读书共同体”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标签: 书香校园 思路 读书榜样 高效阅读
  • 简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要谈及一些老掉牙的话题。这些老掉牙的话题往往因其平淡、呆板使听者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老掉牙的话题新颖地说,才能增添话语的新鲜感,产生良好的谈话效果.

  • 标签: 谈话艺术 社会生活 排比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