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介词“因”辨义马贝加作为介词,“因”可表示原因,也可表示方式,两者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缘……以成事”也可以看作“凭借……以成事”,两者的区分,无论在历时平面还是在共时平面上,均有疑点。本文将探寻两者的相异之处,并提出区分标准,与此同时,本文将描写各...

  • 标签: “因” 介词 战国策 先秦时期 《诗经》 语义结构
  • 简介:先秦汉语里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基本位于所修饰的中心成分之后,而现代汉语里这两类介词词组基本位于所修饰的中心成分之前,这个词序变化是古今汉语词序最显著的差别之一。《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从汉语历时变化的角度详细考察了这一词序变化的过程,指出这一变化始于东汉时期、剧烈变化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介词词组 词序变化 汉语 工具 处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 标签: 介词 “顺” “顺着” 虚化
  • 简介: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 标签: 介词结构 “以”字 连词 语法作用 事物 抽象
  • 简介:<正>本文讨论附着在介词前面的“所”及“所+介词+动词(或动词词组)”这样的一种所字结构的有关问题。所字结构(包括“所+动词或动词词组”式的所字结构在内)中的“所”字具有指

  • 标签: 介词 所字结构 动词词组 吕氏春秋 指代 有关问题
  • 简介: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金昌吉0.引言0.1虚化(grammaticalization)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语言学上传统的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等重要的语言变化”①,是语法研究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理论课题。...

  • 标签: 介词短语 “被”字句 现代汉语 《中国语文》 “把”字句 《普通语言学教程》
  • 简介:介词框架作为介词的特殊现象,学界已对其类型、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介词框架变体结构以及结构层次的研究有待完善。通过分析"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叠现象的结构层次特点,以及套叠结构后部词的词性,认为套叠结构的后部词"到、至、讫/迄、逮"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词性,其词性随着语言发展而变化。

  • 标签: 介词框架 套叠结构 结构层次
  • 简介:介词是名词、动词组合结构中的关系虚词,句法中不存在介词、名词组合结构;介词、动词语义相通,句法功能相异;句法结构有其一般规则、规律,又有特例;介词语义特征跟名词语义角色相通而不表现名词语义角色,"于"字是不负担语义信息的介词;语法分析要分清语义、句法两个层面,介词不能带宾语;古代汉语并存着P-N-V、N-P-V两种语序,正确处理P-N-V层次切分。

  • 标签: 介词 动词 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 句法结构
  • 简介: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介词“对”产生于“表对答”的动词“对”,引进“对待对象”的用法来源于引进“动作对象”的用法。文章还考察了介词“对于”和“对……来说”,认为“对于”的产生在清末,是因介词“于”“强化”而产生的,在当代汉语中已明显淡化,而“对……来说”产生最晚,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将继续存在。

  • 标签: 语法化 对于 对(于)……来说/说来
  • 简介: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

  • 标签: 《商君书》 常用介词 动作行为 《经传释词》 “以”字 名词性词组
  • 简介: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主要有六种:并列式与归并式、附加式与嵌套式、融合式与累积式。这些类别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交叉、依次发展的。介词叠加可以满足强调语用、协调结构和区别语义的多样化需求,而叠加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列叠加的词汇化趋势、结构错配的附缀化性质。

  • 标签: 介词 叠加 方式 类别 作用 后果
  • 简介:<正>现代汉语里的“跟”既是介词,又是连词,介词“跟”与连词“跟”在句法表面形式上都可以构成“N1+跟+N2+V”结构。断定具体的“N1+跟+N2+V”结构里的“跟”是介词还是连词,应有句法和语义上的明晰标准。一、句法手段从句法上看,作为介词,“跟”的功能是带上宾语N2与V组合起来充当结构的谓语;作为连词,“跟”的功能是连接N1和N2两个并列成分充当结构的主语。根据这种功能差别,朱德熙(1982)提出了区分连词“跟”与介词“跟”的两个句法标准:首先,“连词‘跟’的前后两项(即本文所谓N1和N2——笔者),可以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跟’的前后两项互换位置以后,意思跟原来完全不同。”“其次,介词‘跟’前边可以插入修饰成分,连词‘跟’前边不能插入修饰成分”(朱德熙1982,§13.3)。我们不妨通过A、B、C三组句子来考察一下这两个标准的可行性。

  • 标签: 杜甫 介词 李白 互换位置 句子 蕴涵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满汉合璧语料《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百章)中"X着"类复音介词的考察,揭示出由"着"附加生成的复音介词是清代汉语复音介词生成的最主要方式。清初"X着"类复音介词使用频繁,这一阶段"X着"类介词内部,语法化程度不一,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局面。"X着"类介词中的"着"也并非处于同一虚化程度,有的保留了一定的体意义,有的则虚化为词内成分。满汉合璧会话书中,复音介词"X着"主要对译着满语的后置词、格助词成分,这些成分在汉译为介词时就是否带"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满汉合璧会话书是专供旗人学习北京话的语言材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单音介词及双音介词的使用和发展。

  • 标签: 满汉合璧 《清文启蒙》 《清文指要》(百章) X着 介词
  • 简介:本文借鉴格语法、配价语法以及论元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或方法,探讨汉语中介词的隐现及介词省略时的功能替换手段问题.研究发现:标识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的介词一般不能省略.状况论元在句中处于状语或补语位置上时,介词一般不能省略.可以省略介词的情况有:标识客事论元的介词"对、对于"可以省略;状况论元通过话题化或述题化等手段变换话题或宾语的位置上时,介词一般要省略;数量论元一般不用介词标识;标识时间论元的介词往往可以省略;框式介词的前项一般可以省略.介词省略后,论元角色仍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原因在于采用了其他的手段,以补偿介词的标识功能:表示时间和数量的词语本身含有较为固定的论元角色,因此时间论元和数量论元一般不用介词标识.标识处所、源点、终点、时间、原因/目的等论元的框式介词中的前项省略后,框式介词的标识功能就全部转移到了后项上.

  • 标签: 介词 现代汉语 格语法 配价语法 论元理论 标识功能
  • 简介:虽然诸多词典收录介词“随着”,但是目前未见学者专门论述介词“随着”的句法语义问题。现代汉语“随着”的介词性用法呈增多态势,但“随着”从句的语法意义、结构限制都颇为复杂.留学生较难习得。“随着”从句具有背景化作用,语法化程度较高。“随着”与“越来越”经常共现,可确定为二语教学的优先项目。文章最后基于“深入浅出”原则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 标签: “随着” 介词 句法功能 语义功能
  • 简介: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介词性框式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不完整,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误代,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汉语中介语 介词性框式结构 偏误分析 构式
  • 简介:介引对象成分的“对”有3个义项,它们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考察它们的使用频率、正确率以及偏误后发现,不同义项的难度等级和偏误规律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把这3个义项分开,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出偏误,有效习得。

  • 标签: “对” 义项教学 难度等级 使用频率 偏误
  • 简介:本文考察了28个汉语常用介词在新加坡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首先提出了鉴别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介词的特点和偏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认定了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4个特点:“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存在句句首处所词语前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当……时/的时候”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及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带“来得”的“比”字比较句:8类偏误:有关框式介词的偏误、介词冗余、介词短语所处的位置有误、介词与介引成分及介词短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介词之间的混用、将介词短语用作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否定表达有误、语句意义不明;并进而提出了5项教学建议:通过汉英对比强调汉语介词用法上的特点、突出强调时间词作状语和方位短语作定语的结构特点、确立易混淆的介词并加强辨析教学、依据语块教学理论加强框式介词的教学、用认知图式来阐释结构和语义的问题。

  • 标签: 新加坡 中学生 汉语常用介词 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