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式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式、处置式和遭受式,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式;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式,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式,不是后来加入式的具体成分,而是式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式,也是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式:增效式和非增效式。两种式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式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
  • 简介:否定性警告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式,是原有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式单个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式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文章主要基于式语法的原理,在考察汉语式"A死我了"和"把我A死了"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炼两种式的式义,分析它们和相关式的承继关系。文章还讨论了句式和式的区分以及句式研究和式研究对变换分析的不同认识。文章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明确式研究和句式研究在理念和方法的差异,遵循各自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原则,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 标签: “A死我了” “把我A死了” 构式 承继 句式 变换
  • 简介:基于式语法理论,本文认为领格宾语式的基本意义是“S以VO的方式对N施加影响”,派生意义是“N致使VO这一动作或行为发生,S是其直接受影响者”。能构成领格宾语的动词要符合领格宾语式整体高及物性的特征,并且N与O之间不存在领属关系。领格宾语式具有主观处置性、信息完备性、简洁性的表达特点。

  • 标签: 领格宾语 构式 及物性
  • 简介: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 标签: 之前 语法化 语用
  • 简介:<正>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古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100年,灭亡于公元前5世纪;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5500年,灭亡于公元前4世纪;唯独汉字,虽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却一直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如此健康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同知识分子在汉字造字的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地总结出一整套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理论,从而使汉字的造字上升到了一个自觉的阶段,使汉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汉语表达的需要。

  • 标签: 造字法 构字法 汉字 形声 象形 许慎
  • 简介: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辞法徐通锵以字为本位的辞是一种字组,特别是其中的固定性二字组,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辞与词在汉语中原来是相通的,但在我们语义句法的体系里,二者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字组,后者指word,相互有原则的区别(徐通锵,1991,1994a)。...

  • 标签: 核心字 语义关系 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构词法 “类”
  • 简介:基于式的动态观,可以将"连"看作表强调义式的标记,动词拷贝型"连"字句"连V|都/也VP"因此而被重新分析为"连|V都/也VP"。该式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在认知上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与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相关。该式由典型"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截搭"而成,表强调义的"V都/也VP"与其具有承继关系,是更为典型的式。

  • 标签: “连”字句 动词拷贝 构式 承继 截搭
  • 简介:本文基于式语法理论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双及物式的形式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式原型和子类承继的梳理,就式语义偏移现象进行解析。式语法理论注重对式义的提炼,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这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归纳,更是语用层面的概括。

  • 标签: 构式语法 双及物构式 理据 承继
  • 简介:“S+V起来+AP/VP”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 标签: “S+V起来+AP/VP”构式 中动句 扩展
  • 简介:“你这(个)NP”作为标记性式,语用功能倾向于表负向评价,评价功能的获得在于该式形成两层套叠的“参照体-目标”式。在短语层面,“你这(个)NP”构成同位短语,用“这(个)NP”明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属性等,构成“参照体-目标”式,直接表示评价;在语篇层面,“你这(个)NP”作为话题结构,与其后的命题或从句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式,共同实现主观评价功能。“你这个NP”有多个变体,形式尚未完全固化,仍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语法化的认知理椐是语境吸收和交互主观性。

  • 标签: “你这(个)NP” 负向评价 “参照体-目标”构式 构式语法化
  • 简介: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式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式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式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 标签: 移就 构式 语义压制 认知语境
  • 简介:话题化结构限制在生成语法中一直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信息结构假设(BCI)认为提取难度与提取所在式的背景化程度或认知激活程度有关。汉语中的复杂名词短语、属格语位于句首位置时,容易成为关注焦点,因此这些式中的成分比较容易提取,从而形成所谓主宾不对称现象。双宾式、及物性式中宾语能否话题化由事件参与者在语言加工者认知中的激活程度来决定,而认知激活程度又由动词词汇义和式义共同决定。汉语话题结构中的提取限制主要由式的信息结构特征决定。

  • 标签: 话题化 提取 信息结构 移位限制
  • 简介:当助词“着”依附于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义时,“在+L+VP着”隶属于式“在+L+VP”,“着”只是动词VP的内在变体;当助词“着”表示状态持续义时,式“在+L+VP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试图从式的理据形成、式意义、式组件VP的特征、式对式论元的选择等方面论证该类“在+L+VP着”作为式存在的独立性。

  • 标签: 状态构式 在+处所 VP着
  • 简介:提出了词汇型致使的定义特征,把式概念融入事件结构理论,详细描写了词汇型致使在四字成语中的构成方式,研究了汉语词汇型致使的式类型,分析了四字成语中词汇型致使式表征的因果关系事件的构成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式的组合特点表明:在有限、固定的语言形式的规约下,词汇型致使四字成语式中,通过语言明确提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致使动词(原因和结果)、受事对象、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事件结构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式对事件结构的编码体现了人的普遍认知机制:语言和认知中存在注意力认知系统以及图式-例示组织原则。

  • 标签: 词汇型致使 四字成语 构式 事件结构
  • 简介:文化,顾名思义,指语言结构所包含与体现的文化信息与特点。广义的语言结构包括词、词组、句子、句群及篇章;狭义的语言结构就指语法结构。就汉语而言,汉语词法与句法有组合的一致性,朱德熙(1985):“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汉语语言结构的特点,以汉语语法结构为中心看汉语的语文化,

  • 标签: 汉语句子 语构文化 语言结构 意合 语法结构 构造原则
  • 简介:汉语习语式属于形义结合具有整体性、多用于日常交际、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式。形式上可分为实体型和图式型,语义上可分为半透明型和不透明型,语用上可分为功能单一型和功能多样型。习语式在日常话语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特征,如口语倾向和主观性特征、所在结构的两重性与习语式用法的浮现性特征、透明度与整合度特征、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特征。

  • 标签: 习语构式 规约化 主观性 浮现
  • 简介:句式的语义构成是人类认知对现实的反映,近年兴起的块语法要解决的正是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句法和语义的一致关系.块即形式与意义/用法的配对,语言的创造性就来自于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把具体的词语嵌入语言块中,形成块的多义现象.本文从块语法的角度对英汉双及物结构进行分析,对块语法理论在跨语言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与习得以及外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外语教学 英语教学 构块语法 语言研究 句法 语义
  • 简介: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随着汉语的演进,汉语词向双音节发展。由单变双,是汉语词汇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推动汉语词汇由单向双发展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汉语的古今语音趋于简化,语音简化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必然造成语言使用的不便而要求改变;其二,人的思维日益严密化和复杂化,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单音节词由于具有多义性、概括性、

  • 标签: 双音节 汉语词汇 单音节词 语音 现代汉语 合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