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屈原诗《涉》第一段,通行的解释,包括教参,是: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吾方高驰而不顾”,诗人以服饰的奇特比喻(应为象征)自己德行的高洁及志向的远大,因此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第二层,从“驾青虬兮骖白螭”到本段结尾,诗人的理想不为世俗所理解,便向古代寻求知己,想象驾虬龙,同舜帝漫游瑶圃……依然坚持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志行,最末点出流放的原因。

  • 标签: 《涉江》 诗人 屈原 世俗 象征 知己
  • 简介:<正>(一)潞坝德昂族婚俗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德昂族共有一万二千人,散居于滇西南的德宏、临沧等地州,其中有八百多人聚居于保山市潞坝的北寨、拉线、大沟边三个自然村。潞坝历史上为傣族聚居区,明代以来为潞江安抚司署所在地;东临怒江,西

  • 标签: 潞江坝 德昂族 婚俗 新娘 口头文学 婚姻自由
  • 简介:《人民教育》今年第12期发表的徐等的《改造语文教学研究——以"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考为例》(以下简称"徐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和主张就是"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我们通过反复研读发现:徐文是冲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而来的,在他们看来,

  • 标签: 语文教学研究 “超越” 读写教学 文体 《人民教育》 超越文本
  • 简介: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人民群众用灵活多样的口头创造能力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并滋润着民众的精神生活。以卫拉特蒙古人的《格尔》为例,其活态传承、表演逐渐已趋于衰微。史诗《格尔》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任务迫切,更重要的是这一民间文学经典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延续它的生命,继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史诗的文本、语境、表演等方面浅谈个人观点和思考,供大家讨论。

  • 标签: 史诗 文本 语境 表演 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