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词义引申规律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但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多数人所能同意的。这些规律是:(一)、由个别到一般。个别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有些词先是指称某一种事物或动作,后来泛指某一类事物或动作。如“匠”本指木工,后来泛指手工业工人。“涉”原是步行过河,后来凡是渡河都叫“涉”。

  • 标签: 推义 词义引申 后束 段注 良人 新义项
  • 简介:体用引申是词义由表示一种实体到表示这种实体的性质、状态或功能的引申,即由名词向形容词或动词引申。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但哲学上的体用关系是一种逻辑上的联系,汉语词义中的体用关系受到社会运用的制约,最终由社会的约俗所决定。文章分析了体用引申类型在整个汉语词义引申类型中所处的地位,汉语词义引申类型的系统构成等。

  • 标签: 哲学范畴 引申类型
  • 简介: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壹首先提出“同步引申”这个概念的是许嘉璐先生(1987),他以古代汉语为语料得出结论说,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常“带动”与之相关的词发生类似的变化,这就叫“同步引申”。同义词(广义的)和反义词最容易形成同步引申,双方同步的趋向...

  • 标签: 同步引申 副词义 程度深 《说文》 相因生义 《现代汉语词典》
  • 简介:<正>有关词义引申的类型,目前古汉语界从具体意义联系角度进行归纳研究的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基础义与引申义的极性联系角度作一点探讨,并试图提出同极引申之说。一、何谓同极引申用今人的眼光看来,词义系统中同一极性的不同义类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共性意义联系。如“

  • 标签: 同极 “多” 古汉语 不同义 “大” 意义联系
  • 简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详细分析了词义的引申现象。在段氏看来,从语法角度出发,也可以引起词义的引申。名词义与动词义、名词义与形容词义、形容词义与动词义之间可以互相转移引申引起词义的演变;动词等实词可以虚化,引申为副词义;使动或意动的意义可以凝结成新义。本文就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探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义引申规律。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词类活用 词义引申
  • 简介:<正>本文拟就《孟子》、《论衡》、《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方位词上古在方位结构中出现,其方位意义都是相对确定和比较实在的,这在《孟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孟子》中方位词与名词、代词等的组合一律用来表明方位和处所,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而一定要用上的。例如:(1)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膝文公下)(2)有业屦于(?)上,馆人求之弗得。(尽心下)(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 标签: 方位词 《论衡》 世说新语 位结构 语言发展 量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