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沈家煊先生近年来提出汉语词类包含模式,主要立论依据是传统的汉语词类体系中关于名、动、形等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困境:要么违背语言学理论中的“中心扩展条件”、“并列条件”,要么违背理论构建时应该遵循的“简约”原则。如果采用词类包含模式去看待汉语词类,就可以摆脱这个困境。文章从树库语料的分析出发来说明语言事实中确实存在违反“中心扩展条件”和“并列条件”的情况,并将原因归结为言语使用中的“简约”(或“经济”)原则使然。换言之,言语交际中的简约,造成语言理论模型的无法简约。

  • 标签: 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 句法规则 词类 简约原则
  • 简介:讲汉语语音史,主要是讲发展的规律。条件音变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本文所讲的条件音变,主要是讲由中古到现代的音变。较古的条件音变也讲了一些,如舌头三等变舌上,重唇合口变轻唇等,但讲得不多。讲条件音变,不单是讲普通话的音变,也讲各地方言的音变。这样做,才能较全面地叙述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条件音变只是可能的,不是必然的。因此,甲方言会有这种音变,乙方言不一定也有这种音变。例如广州话"凡"字由[fam]异化为[fan],"法"字由[fap]异化为[fat],但梅县话仍旧读[fam]和[fap]。我家乡的博白话和广州话同属粤方言,但是博白话"凡"字读[fam],不读[fan],"法"字读[fap],不读[fat]。又如,在北京等地,通、宕、遇、流、臻、深等摄的禅母字和床母二等字平声读塞擦音送气,仄声读擦音。但其他方言并不如此。例如广州话,基本上全部都读成擦音[∫]①。条件音变是有时间性的。过了时间,这种音变的条件就不再起作用。例如我们说,中古浊音字在今北京话里,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天有些古入声字读入阳平(如"毒"、"故")也不送气。这是因为这种音变在入声消失以前就已经完成了。后来虽变为平声,也不能读送气了。又如麻韵三四等字由于有韵头[i],它就影响主要元音[a]变为[e],如"野"[ia]→[ie],"斜"[■ia]→[■ie];但是"家"字为什么不变[t■ie]呢?"吓"字为什么不变[■ie]呢?"牙"字为什么不变[ie]呢?这也只能以条件音变的时代性来解释。这种条件音变的规律只在《中原音韵》时代起作用,后来就不再起作用了。

  • 标签: 条件音变 汉语语音史 广州话 中原音韵 现代北京话 声母
  • 简介:让步条件句是具有让步语义特征的非典型条件句,可以看作是处于典型条件句和让步句之间的一个中间形式。它包含三个次类:选择让步条件句、普适让步条件句和量级让步条件句。它们是一组条件句的集合,这个集合可能涉及两项,也可能是更多项。它们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句法一语义属性。比较三个次类可以发现:“无论、不管、不论”这三个连词并没有普适类或者选择类的倾向;普适类在频率上要高于选择类;而在选择类之内,使用选择问句形式的频率要高于反复问的形式;较之“不管、不论”句,“无论”句似乎更加排斥反复问句形式;虽然一般情况下三个次类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少数情形下,三类之间也会出现交叠。

  • 标签: 让步条件句 选择让步句 普适让步句 量级让步句 条件句 让步句
  • 简介:本文对孔令达(1994)、黄南松(1994)、竟成(1996)以及Tang&Lee(2000)关于完句的观点做了进一步抽象,把他们的信息说、时间说以及时态/焦点说抽象为指称特征允准说.本文认为,英、汉语在完句上的句法要求是一致的,即句子要投射成IP/CP,名词性成分要投射成DP,从而变成在概念一意向界面可以解读的成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满足这一句法要求的途径不同.

  • 标签: 完句 指称特征 算子 自由变量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形成较多地受到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视角、主观认识和情感的影响。为了探寻人类对条件结果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的条件与语言形式中的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全面地认识条件句系统,论文以现代汉语中表示条件关系的有标记条件句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入手分析了条件句的形式和语义、功能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规律。从语言主观性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理论,探求条件句语义的生成和表达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条件句系统做了层级和细类的划分。

  • 标签: 现代汉语 条件句 认知语言学 主观视角 认知过程 主观认识
  • 简介:汉语方言可用“在”表示无条件关系,这一功能源于表任凭义的“在”。具体语义演变过程为:“在”的“空间存在”义和“居于”义演变出表因果关系的“取决于”义,继而发展出“任凭”义;“任凭”义的“在”进一步语法化为纵予连词,纵予句蕴涵无条件句,“在”于是成为无条件连词。

  • 标签: “在” 无条件 方言
  • 简介:摘要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交通动员呈现精确化、智能化、系统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等特点,标志着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交通动员在方式、手段、组织实施和动员范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信息化战争 交通动员 趋势
  • 简介:摘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默写知识点固然不是文科学习的正确方法,但要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却离不开扎实的记忆基础。背诵作为高中文科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时间轴构建法、归类对比法、关键词提取法、联想记忆法、框架填充法等几个方面,以历史学科作为代表,讨论了背诵技巧的问题。

  • 标签: 高中生 历史 背诵技巧
  • 简介:1全书概况近日,细读了侍建国先生的新著《历史语言学:方音比较与层次》,很有收获。下面谈谈我的感想和意见,一方面希望向有同样兴趣的学者推介这本言之有物的学术新著,另一方面也希望以笔谈方式与建国先生交换两人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

  • 标签: 历史语言学 历史音变 方音 评介 学术问题
  • 简介:摘要20世纪末期以来,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人类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战场管理亦开始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 标签: 战场 管理 变化
  • 简介:<正>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理应是一部历史语文词典。它必须尽可能全面收录该语种古往今来出现过的语词,和进入普通语词的专科词语,以词典的表述形式从形声义诸方面反映每一词语源流演变的轨迹,并从中展现该语种的历史概貌。所以一部历史语文词典不仅是册知识性的工具书,还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 标签: 语文词典 义序 词义运动 多义词 历史流变 历史概貌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是中学时期的一项重要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锻炼以及实践技能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学习认识能力、各项思维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历史知识的教学,以便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九年级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不仅要进行新历史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行以往知识的回顾,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加深学生学习感知、注重复习的有效方法教学,做好学生学习巩固、做好历史知识的实践运用,从多个角度做好学生的复习引导,促进学生历史复习的有效进行。

  • 标签: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分析
  • 简介:摘要历史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 标签: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思索
  • 简介:<正>词典编纂,如同语言研究,有两种方法,或者说有两种原则:共时的(synchronic)和历时的(diachroic)。这两种方法或原则是有区别的,但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记录一个时代的语言的词典,例如现代汉语的词典,是描写现代汉语词汇的。这就是说现代汉语的词典,是依据共时的原则编纂的;共时的原则也就是描写的原则。描写现代汉语词汇,不能不进行历史的研究,所以编纂现代汉语的词典,既

  • 标签: 现代汉语词汇 词典编纂 描写原则 现代汉语词典 国语辞典 两种方法
  • 简介:<正>《中国历史学年鉴》是资料性的工具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每一年度中国历史学的基本研究状况和成果,为史学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提供线索,并为今后中国历史学的研究积累资料。它于197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创办,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最早的年鉴之一。1981年开始,改由中国史学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已出了1979年、1981年、1982年、1983年版(1979年《年鉴》反映

  • 标签: 中国历史学 年鉴 中国史学会 主要任务 研究状况 史学工作者
  • 简介:摘要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都包含着著述人对社会客体现象的陈述和对自身情感态度的隐射。正因如此,一本有价值的名著不仅通过记述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而具有广义的历史理性,也借助著述者的感情倾注而获得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作为一部极具个人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无疑是一本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兼具的世界级名著。

  • 标签: 《简爱》分析 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
  • 简介:近日来,我又一次重温了周恩来在1958年所作的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阐述汉字改革的问题,就是从“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四五百年的历史……”谈起的;他在谈到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过程时又指出,它“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 标签: 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 民族 文字改革 汉字改革 中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