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的现代主义诞生于现代性的意识中。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里,有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甚至还有后现代主义。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面孔,之所以能够都归于现代性的名下,是因为它们共同分享了一种短暂的、分裂的、逐渐消亡或彻底趋向无法言说的永恒的时间观,在矛盾和分裂之中,这五副面孔共享了现代性的困局——场对时间发生质疑的困局。

  • 标签: 时间 现代性 困局 质疑
  • 简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城市交通一个重要的环节。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基于剩余时间的车辆动态调度预测模型,利用租赁点的自调控性,使其在达到空桩或满桩状态前这段剩余时间进行车辆调度,以满足用户的借还车需求。该模型相比于目前最常用的基于车桩比的车辆动态调度模型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以临海市部分租赁点为对象,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模型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基于剩余时间的车辆动态调度模型可以减少调度总量和次数。

  • 标签: 车辆调度 车桩比 剩余时间 调度数量
  • 简介:审美现代性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间/历史意识,它关注时间、谈论时间,又困惑于时间。现代性以其魄力重新定义了时间/历史,它通过全新的时间规划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其中资本主义现代性信心更加充沛,自认为能够征服时间、利用时间;审美现代性却在时时提醒着时间本身的“非理性”可能,这是“有死的人”以其线段式的人生无法窥见历史全貌的经验感受引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一种向前的力量,审美现代性则在逡巡徘徊中对它进行反思,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性正反两面的完整图景。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时间 历史语境
  • 简介:针对基于时间感知的测试用例优先排序问题,提出了整数线性规划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混合求解算法.首先,基于整数线性规划,选择待测程序实体的覆盖量最大且满足时间约束的测试用例集;然后,根据程序实体覆盖矩阵对个体进行编码,以程序实体覆盖速率作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对测试用例集进行排序.选择5个经典的基准开源项目进行实验,以分支和方法作为程序实体,时间约束分别为25%和75%.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算法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优于传统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该算法有助于尽早发现软件缺陷,降低回归测试成本.

  • 标签: 测试用例优先排序 整数线性规划 遗传算法 时间约束
  • 简介:电影《往事追忆录》表面上以截取的形式改编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斯万的爱情》这一部分,实际上以原著为依托,化用普鲁斯特的某些思想和创作手法,建构起以斯万为核心的关于叙事、时间以及空间的新文本。《往事追忆录》是《追忆似水年华》进行影像阐释的一种新的尝试,为电影与文学之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 标签: 《往事追忆录》 《追忆似水年华》 叙事 时间 改编
  • 简介:基于江苏省1978-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苏省的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鉴于此,首先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金融深化进程;其次要完善区域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发展的效率,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推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 标签: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VAR模型
  • 简介:已有研究表明,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关系呈现"无明显互动"、"非均衡型互动"、"良性互动"三种类型,这与不同时间序列内所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本文选取1996-2015年的数据,建构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的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分析1996-2015年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时间序列中,二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每扩大1%,会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1.17%;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

  • 标签: 一带一路 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规模 VAR模型
  • 简介:通过收集2010—2015年我国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分析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变化发展的趋势,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取各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关评价指标的6个主成分因子信息,实证研究了我国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然后采用聚类方法把这些城市分为五类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广东省发展水平最高,海南省最低,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数据显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完成学业和综合考试通过情况随时间变化而明显改变,为了揭示其时间演变的内在逻辑,从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出发,挖掘博士生完成学业情况的实质内涵。认为利益相关者基于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在教育成本和培养质量两方面存在冲突,而博士生完成学业情况正是这种冲突的外在表现指标。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内,建立博士生完成学业情况天平模型,解释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完成学业和综合考试通过情况随时间演变的内在逻辑。认为我国大学在构建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时,应参考普林斯顿大学的发展经验,把博士生完成学业情况作为重要考量指标。

  • 标签: 博士生研究生 学业完成情况 普林斯顿大学 天平模型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