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法治中国化的推进如果缺失社会成员对法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即法治认同将会举步维艰。法治认同认同实践在法治维度上的拓延,其对法治化进程发挥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法治认同铺垫法治社会构建所需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实现对法治认知的纠偏和对实态化法治的审视与修正,并促成法治推进过程中对利益冲突的调整与化解。法治认同的生发机理在于认同主客体间二维向度上的互动规约,从而达致主体的法治化与法治的主体化,在认同过程中还需关注利益感受和情感归依这两个参量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认同实践应从其所处的特定成长阶段出发,以利益与情感为导向,注重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补缺法治认同的实践短板,强化家庭的功能释放,科学地创设出认同实践的软环境。

  • 标签: 法治认同 双向规约 利益感受 法治话语
  • 简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在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职业认同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建构的对策,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 标签: 高职院校 职业认同机制 辅导员 建构
  • 简介:母语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最为核心的符号标志,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徽章。当今,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母语认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母语认同出现了下滑态势,这是全球化浪潮的外部冲击与国家母语意识内部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必须加快中国母语认同的重塑,树立母语自信,提升母语意识,加强母语教育,推进母语的国际传播,这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向心力、提高汉语吸引力,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语言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全球化 中国 母语认同 缺失 重塑
  • 简介:高校班集体对实现高校教育功能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变迁与大学生社群心理及行为新特征的凸显,高校班集体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如何借助专业的介入方法,助力新时期高校班集体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团体工作"作为借助团体情境促进个体和集体共同成长的一种工作方法,可以有效提供高校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动力、结构、过程以及发展各个阶段所需的支持与帮助,成为新时期高校班集体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 标签: 高校 班集体建设 团体工作 实施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团体情境,优化班级互动方式,促使班级个体在情感和思维上持续调整、修正,从而克服班级二元性心理结构,即个体与集体的心理割裂,塑成一体性心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集体目标的共同实现。因此,需要构建优化辅导员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僵化的班集体心理结构;整合不同场域背景下的惯习,降低班集体心理冲突;塑成班级团体辅导规则,避免集体心理条件下的反向演进。

  • 标签: 班级团体辅导 集体心理 一体性心理结构
  • 简介:一、“话语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迫切需要1.“话语赋能”的含义。“话语赋能”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基于青年内在的力量,通过让渡青年话语权利,设置合理的生活实践活动,并给予适度的引导与限制,最终提高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力和话语认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 话语权利 生活实践活动 话语能力
  • 简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呈现出集体成员对集体财产起源以及在集体产权下成员权与财产权不同关系的理解。城郊集体资产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土地的资本化,所以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中渗透的对集体资产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土地产权认知的差异。在农村集体解体、重构之际,应该准确把握这些渗透在集体资产背后的产权观念与意识形态,尊重当事者认同的公平原则,以保证"村改居"的顺利实施。

  • 标签: 村改居 股份合作制 土地产权 集体资产 成员权
  • 简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影响大学生教育环境的一部分,既是大学生对其所受专业教育的观念,也是反作用于本科专业认同感的环境迫力。文章主要集中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指出中间系统是建立该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中坚力量。

  • 标签: 学前教育 专业认同 时空环境
  • 简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涵首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就是将其具体内容入脑入心的过程;其次,它是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1.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艰巨,必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 全球化背景 认同过程
  • 简介:本研究基于对广东省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状况的实证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中小各学段德育课程衔接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学生对德育课程衔接状况的认同不同,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衔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同差异。这种认同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学段德育课程之间有效衔接的差异。因此,为了促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在充分认识各学段学生在德育课程衔接状况上的认同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完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 标签: 大中小学 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 有效衔接 认同差异 学段
  • 简介:华人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离散的过程中总会涉及身份认同问题。透过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可以管窥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属于国家的少数族群,他们都难免受到主流族群的压制。马来西亚华人受到官方压制,但表现出一定的抗拒与反弹,其华族认同较为强烈。印尼华人在国家强制同化下却无力反抗,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更为内隐。新加坡华人是国家主导族群,由于语言政策的偏颇,不受重视的华文人才增强了跨界流动性,其身份认同则显得颇为纠结。

  • 标签: 离散 认同 马华女作家 新华女作家 印华女作家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轴心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应当自觉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责任。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了广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可能性,从典型塑造、信念认知和社会经验积累三个方面,讨论了广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广告的作用
  • 简介:对冲突生活观念的适应是现代人寻求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以62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167名大学生的开放式调查揭示对大学生影响突出的20对冲突生活观念。对46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揭示,大学生对冲突型生活观念的认同判断用时明显多于非冲突型生活观念,其认同度低于非冲突型观念,引发冲突感最高的属于道德类冲突生活观念,认同度判断和冲突感存在性别、年级、专业、城乡和民族差异,相比冲突生活观念选择者和认同者,冲突生活观念融合者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性。

  • 标签: 冲突生活观念 观念认同 冲突感 生活适应
  • 简介:该文运用调查法检视云南边境H县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化"现象背后的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危机,初步分析表明,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淡化和学校教育的倾"汉化"是造成少数民族小学生本民族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应统兼顾现代化与民族化,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体系;教师应丰富多样民族知识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

  • 标签: 民族认同危机 少数民族小学生 “汉化”现象 云南边境H县
  • 简介:鲁迅和芥川龙之介分别是中日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中日近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鲁迅曾在日本留过学,阅读和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他们都热衷于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文章结合二人作品分析集体无意识下人们的冷漠及这种冷漠对心灵所造成的危害:人性的沦落、人格的丧失、阴暗利己主义的盛行,以及二者作品的异同。

  • 标签: 鲁迅 芥川龙之介 集体无意识 近现代文学
  • 简介:农村人口的高流动性、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许多农村老人在失去土地后又失去独立的养老空间,原有四代同堂共享天伦的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为解决老龄化时期农村养老难题,浙江省瑞安市陈岙村老人公寓以村两委为大家长,以村老协为管理者,采用自治+公助方式,使其兼具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村办养老院的功能和特点,从而成为农村养老一种新的有效模式。但受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政策、村集体经济、养老服务质量等因素制约,这种集体养老方式的品质仍有待提高。为此,建议建立村民养老专项基金,固化村级养老的经费保障;加强政府养老扶持力度;深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促进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

  • 标签: 农村集体养老 自治 公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