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剧创作成果丰硕。众多的传统戏经过剧作者重新加工改编,重新展现于当代的戏曲舞台。在历史剧创作方面,戏剧创作题材解禁,剧作者创作上相对有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创作出一批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创作题材多样,多角度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移植剧目创作繁荣,成为许多剧团的保留剧目。

  • 标签: 山西戏剧 传统戏 历史剧 现代戏 移植剧 改革
  • 简介:“兴观群怨”是王船山诗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则之一。船山把“兴观群怨”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发挥,并恰当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诗歌创作中各自遵循兴、观、群、怨四个范畴的使用,独立地发挥他们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兴观群怨”四者作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诗歌创作,为船山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兴观群怨 诗歌创作 王船山
  • 简介:唐前小说虽取得志怪、志人、博物的兴盛,但由于脱离史传未久,无论作品生成、行文笔法,还是创作观念,都体现出明显的"补史"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上拾史传编纂之所遗,二是故事叙述中与"史"相近的笔法,三是以"史"为据的评论考释。这三方面的突出,一方面说明小说虚构、娱乐的本质特征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小说本身的文体属性尚不明确,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说于"史"表现出强烈的归依诉求,与"史"呈现出更多的"家族相似性"特征。小说只有摆脱了这种归依诉求,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存在价值才能获得充分发展。

  • 标签: 唐前小说 “补史” 家族相似性特征
  • 简介:南宋徽州出现数十家文学家族,其中休宁商山吴氏家族较有代表意义。吴氏家族以理学著称于世,也以文学名噪徽州。吴氏家族自吴儆始,祖孙四代均有诗歌传世,基本贯穿整个南宋时期。从吴儆《竹洲集》到吴锡畴《兰皋集》,诗歌创作整体呈现出内敛性、精致化的发展趋向。吴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氏家学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窥见南宋理学诗人的一种创作态势。

  • 标签: 南宋 徽州诗歌 文学家族 商山吴氏
  • 简介: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以生命超越为特征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文人士大夫影响巨大,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代作家葛水平的创作思想。葛水平的文学创作中,对待生、死的基本观点以及对死的超越的方式都体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继承。此外,其作品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的真实的记录和作品的主题--生存,则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发展。

  • 标签: 生命美学 儒家 葛水平
  • 简介:徐道政是省立六师首任校长,1917-1920年在职期间,作诗最多,有《天台纪游》《东游草》两本诗集传世。徐道政晚年编成《句无山民诗钞》七卷,有诗千馀首,惜于五六十年代佚失。存世诗歌中,以在六师任职期间所作为最多,累计110多首,占60%以上。徐氏诗作,大致有写风光名胜的纪游诗,写友人交往的酬赠诗,写宗族和身世的家史诗,创作上追慕“务求清真”之意,充满着对家庭、对人生、对社稷的关切之情,总括而言,充盈着一种令人难忘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

  • 标签: 徐道政 诗歌 清真 人文情怀 家国情怀
  • 简介:《管锥编》解析《太平广记》鞭辟入里,从《平曾》"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一句归纳出诗咏"保护色"的写景状物技巧,描写人或物与所处环境颜色相同或相似难以分辨,"一色莫辨,融成一片"的情形。此技巧抓住吟咏主体的特征,将古典诗词的诗化韵味与禅机理趣相融合,使诗文富有理趣和意境美。钱锺书运用溯源明流的阐释方法,以充足的诗文例证表明此种技巧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文中,理清了该创作技巧所具有的文学意蕴和情感内涵。

  • 标签: 《管锥编》 《太平广记》 诗咏保护色 一色莫辨
  • 简介:在张炜的作品中,齐鲁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本元素,作为其创作思想产生的温巢,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内容书写,甚至左右着微处的人物刻画,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你在高原》,张炜有意地使自己疏离于现实生活主流,在运动的时间轴线上寻找着那些被惯性抛下,沉积于缝隙中的旧闻、秘辛,建造起一个游离于客观语境的,鲜为人知的半岛世界,这种创作定位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异托邦”式的色彩,至新作《独药师》中,便更具主观痕迹,不仅体现为对“长生”这一古老话语的选择,更渗透在对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使得处于现实与虚无夹缝中的独药师生平历闻有了合理的立足点,一个日常话语外的叙事空间得以拓展延伸,吸引着读者步步深入、潜心追索。

  • 标签: “异托邦” 阁楼 精神维度 革命 生命形态
  • 简介:时代需要诗性,文学呼唤童心。当下诗性正义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可贵品质,诗性与童心相遇必将产生动人的交响,进而扩大儿童文学的审美张力。选择了三种内容深刻和格式特别的文本,试图以三种具有文体实验性质的文本来阐释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所进行的文体试验,以及文本内部所具备的诗性正义品质,进而深刻剖析儿童现实生活与儿童文学诗性审美之间内在的关联性。贴近儿童心灵的创作,才能形成丰富而多元的文本,儿童文学的文本从文体上的突围,是儿童文学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儿童文学创作诗性价值的守望。

  • 标签: 儿童文学 诗性正义 文体实验 价值守望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

  • 标签: 施蛰存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潜意识 爱欲
  • 简介:《北山移文》是孔稚珪的名作,对其创作缘起一直存有歧见,主要有“讽刺假隐说”和“戏谑友人说”,但两者目前皆难服人。文章通过对孔稚珪思想、家世及交游关系的梳理,认为孔稚珪既以重塑道教为己任,与佛教渊源甚深的“永明体”及其代表周颙必然成为他反对的对象。

  • 标签: 孔稚珪 《北山移文》 永明体 周颙
  • 简介:巴金流徙于抗战大后方时期的散文创作历来受人关注,尤其是记录日军轰炸下的城市的一系列散文成为了其中的经典,散文中巴金所展现的"战斗者"和"思想者"形象也仍然值得关注和继续挖掘。以《在泸县》和《伤害》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对经轰炸后城市的现实关注和转向自我内心世界的解剖各自具有独特性,但同时又具有互补性。细腻的轰炸场景描写下痛愤的表达以及对生命、国家、民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抗战大后方日军轰炸中巴金散文书写的特质和其"战时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全面展示了巴金精神和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抗战中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精神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巴金 抗战大后方 日军轰炸 散文
  • 简介:《你眼睛的弧线》和《爱尔莎的眼睛》两首诗歌都是对女性的赞美书写,诗人均属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借助于新兴的文艺学研究视角——文学话语形态理论,从审美思维修辞、动机——行为——效果修辞、形象的概括性三个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融文学话语形态理论于具体文本实践中。

  • 标签: 文学话语形态 超现实主义 《你眼睛的弧线》 《爱尔莎的眼睛》
  • 简介: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章创作能力的基础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黄金阶段。为了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有效选用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够被学生轻松接受的方法。其中,模仿教学就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创作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科学、恰当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习作教学改革。

  • 标签: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模仿教学 应用
  • 简介: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中,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国内不同视觉传达设计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能力,进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能与新时代主题、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本理解和研究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改革方法与策略的实用教材,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 教育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管理 教育研究 设计专业 基础创新
  • 简介:化学实验是一种教学手段,其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感受到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在现代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为了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实验事故,不断缩减实验的次数,即便进行实验教学,也是草草了事,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化学实验课形同虚设,学生实验的兴致也不高。

  • 标签: 化学实验教学 高中 教学法 实验教学过程 学生实验 应用
  • 简介:“333”教学法是指在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将其分为“夯实理论基础一拓宽知识结构一培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占教学时间的1/3。并且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依次递进,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归纳为“教学时间3阶段、教学内容3层次、教学考核3指标”。多年探索与实践表明,“333”教学法满足高职国际贸易教学需要,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知识结构更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他们今后学习和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职国际贸易教学 理论基础 知识结构 创新能力
  • 简介:个性化教学是教师个性化地教和学生个性化地学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解读与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方面,个性化教学带有传统教学的顽固烙印,师生个性化机械式发展;另一方面,个性化教学只是在个性的沟渠里流动,缺乏与共性的融合。因此,教学中需要师生共性与个性的平衡发展,应在个性化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合理协调师生的共性与个性,重塑师生个性的共性认识;透视教学环境,营造教学现场感;建构知识、对象与反馈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

  • 标签: 个性化教学 个性 共性 权衡路径
  • 简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学科学术专业发展和教学学术专业发展两个方面,设计合理能实现二者的相得益彰。教学管理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学术专业发展中作用突出,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树立服务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挥制度对教师教学学术专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提升教学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彰显教学评价的积极功效,强化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

  • 标签: 教学管理 教学学术 教学学术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