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阅读1987年2月期《∏РИРОДА》(《自然》)杂志时,在第21面遇到句内有缩写词“MKM”的两个句子。现抄录如下:这两句中的“MKM”按文中的意思看来都应该是表示“微米”的,也即应该是俄文中“МИКРО’Н”(微米)的缩写词。“MKM”与МИКРО’Н”之间不符合缩写词的构成规则。因此笔者就查了《俄汉缩略语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编,上海外国语学院《缩略语词典》组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北京),查得如下:

  • 标签: 缩写词 文中 王同亿 编写组 原子能出版社 科技词汇
  • 简介:语文观是目前语文界持有争议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考语文观,应从语文家论断的共识、语文题名的原意、语文名称的演变、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说明语文是以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内容的一门多元的综合学科。

  • 标签: 语文观 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科 中学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叶圣陶
  • 简介:《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 标签: 《文心雕龙》 通变 张声 汉赋 司马相如 循环相因
  • 简介:<正>在风格评论和风格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某一组相反的风格,而且所用的风格术语有时也不尽一致。如有人提倡要培养朴实的风格,反对华丽的风格,认为华丽是“堆砌词藻”、“华而不实”;另外有人则与此不同,既提倡朴实的风格,也不反对华丽的风格,认为二者对立统一,各有千秋,但却反对朴实过了头的“鄙漏”和华丽过了头的“浮华”等等。象这种对风格类型的不同理解和风格好坏的不同褒贬直

  • 标签: 优劣性 文风 相对性 繁丰 语言风格 风格类型
  • 简介:经过对有关史实的考,文章认为李白曾来歙县访许宣平、游览歙县城郊兴唐寺之说只是一种口耳误传或文学故事,并无确切的史实根据。

  • 标签: 李白 许宣平 兴唐寺 史实 传说
  • 简介:<正>《晋公子重耳之亡》是《左传》中的一篇名作.它完整地记述了晋公子重耳出亡和返国的始末,以简炼的笔触勾画出了重耳及从亡诸臣的形象.这篇历史散文极富文学意味,曾被选入大学和中学教材.但是由于作品时代的古远,社会制度风习的变迁,不少地方歧义迭出,疑难费解.现依原文次第择出六则,试加考,以就正于读者.

  • 标签: 重耳 公子 野人 考辨 疑义 春秋左传
  • 简介: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 标签: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 简介:本文从伦理的角度,考察了魏晋时期名教自然之的主要观点与基本阶段,认为玄学家们虽然掀起了一股虚浮、腐靡的浊浪,但也暴露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他们将本体论与伦理学结合起来,探讨道德的合理性依据,有助于提高道德哲学的思维水平,促使儒道伦理思想的结合,在理论上是有价值的.

  • 标签: 名教 自然 本体 伦理 玄学
  • 简介:朱震亨系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滋阴派的代表.他所撰写的《格致余论》在丹溪学说与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点注本,这为学习、研究朱氏的学术思想及推广运用于临床提供了方便.但其句读标点有错误.今择点注本有碍医理的标点13例加以误,冀再版时参考并就正于方家.

  • 标签: 《格致余论》 金元四大家 注本 丹溪学说 朱震亨 辨误
  • 简介:《宋书》卷九八《氐胡传》记东晋末氐族杨氏历史:“至十九年,攻陇西虏乞佛乾归,定军败见杀。无子,佛狗子盛先为监国,守仇池,袭位,自号使持节、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谥定为武王。分诸四山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王郡县。”

  • 标签: 《宋书·氐胡传》 “四山氐羌” 考证 “二十部护军”
  • 简介:现、当代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的体裁区分,多年来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本文对其划分要点,表述有六:一、散文尚理趣,小说重形象;二、散文是直接感受的表现艺术,小说是间接熏染的再现艺术;三、散文乃“纯我”,小说是“设我”;四、散文时空观念淡,小说时空观念强;五、散文近于诗歌,小说类乎戏剧;六、散文笔调与小说笔调风格各异。

  • 标签: 记人散文 “诗体小说” 短篇小说 体裁 人物性格 屠格涅夫
  • 简介:关于'纳'的释义,各辞书众说纷纭,不能统一.为此,现先从'纳'的声符义入手,指出'纳'义的本质特征是缝纫多层衣物.再以此义验之中的诸多文献例,皆能得解.这样,不仅与传统缝纫工艺的技法相符,也与后代'纳'的引申义相合.由此可得出结论:各辞书对'纳'的释义应解作'缝补多层衣物'.

  • 标签: “纳” 缝纫 辞书
  • 简介:在大型工具书中,常用'门槛'来解释在古代被训释为'门限'的单音词.纵观前人训诂,'门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位于门中、门下的用来固定门扇的竖木、横木;狭义的用法同今'门槛'.

  • 标签: 门限 门槛 工具书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