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回顾和评述了“五·四”前后和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两次转型发展的历程;建国后文学批评方法论演变为大一统的僵化的政治批评的教训;西方文艺思潮及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影响。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文学批评中,要坚持继承传统,借鉴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标签: 方法论 文学批评 现当代文学 多元 开放 继承
  • 简介:近年来,文学批评因为价值缺失、引领缺位而被诟病的被动状态正在得到改变。我国文艺理论界在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构中,正在努力“回到马克思”的精神维度,在坚持学术自觉中构造文学批评的学理维度,在接受实践检验中提升文学批评的引领力度。文学批评遵循客观规律、服膺科学至诚、彰显引领价值的声音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响亮,并逐渐开始唱响文学批评话语的主旋律和掌控制高点。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在重构中实现了新突破,做出了新贡献,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引领并推动着当代文学实践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繁荣。

  • 标签: 文学批评 价值体系 重建 思想品质 学理自觉 实践检验
  • 简介:从1959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建构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成就,这对于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学科 文学史写作
  • 简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当代文学作为高校的文学主干课程,如何采取有效培养应用型中文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中国高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构想。重点在于: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把握文学教育发展趋势;创新专业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 标签: 当代文学 教学 应用型
  • 简介:新世纪是一个文化创新的多元化时代,如何重建文学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形态及其责任是什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报》、《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全国“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学术研讨会。本刊就代表性观点以笔谈形式发表,意在推动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标签: 新世纪 文学批评 建构
  • 简介: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方向的重要分界点之一,就在于研究方面对语言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两种语言思维观念形成的各自惯性系统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必须在双项汇通中寻找共生的平衡与生存的第三种立场,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种文学批评。在国际文学批评的面向上,第三种文学批评就是基于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比较文学批评。从历史的历时性来看,在国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范式革命的冲突与对话,这种冲突与对话是相当紧张的,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多年来,比较文学为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所产生的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做出了最大张力的解释与努力。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也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文化推动力,实际上,比较文学就是全球史观的文学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 第三种文学批评 不可通约性 第三种诗学 全球史观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史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史方式展现当代文学“史”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史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史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史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 简介:面对“传统”遭遇忽视和放逐,艾略特毅然重视传统,并独具慧眼地对“传统”的内涵进行了极具深度地重新阐释,从而再次确立了“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 标签: 艾略特 文学批评 传统 反思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 标签: 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 简介:4月,《边疆文艺》复刊。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文英在复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说:《边疆文艺》复刊之后,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省广大专业和业余作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和繁荣云南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还说:在“在文化大革命”中,云南省的帮派体系把《边疆文艺》打成“黑线刊物”,现在《边疆文艺》复刊了,就是把“四人帮”颠倒的是非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边疆文艺》复刊以后,要高举毛主席的伟大红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锐利武器,坚决批判‘四人帮’的反动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彻底清算他们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肃清一切流毒,正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刊物办成真正能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刊物。”

  • 标签: 边疆文艺 文艺路线 文艺创作 当代文学 业余作者 文艺黑线专政论
  • 简介:文章就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给予观照: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问鼎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倍出,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文学豫军已经成为一支驰骋中国文坛的文学劲旅。

  • 标签: 文学豫军 自我观照 文学创作
  • 简介:从50年到90年,云南文学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坎坷,在云南40多年的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它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艰辛的探索,几代文学同仁扎根于高原红土地中,为繁荣云南文学创作,作出了应有贡献,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云南文学的发展振兴,又面临着历史的严竣挑战。本刊连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编写的《云南当代文学大事记》,旨在为那些致力于振兴云南当代文学的同仁志士提供先驱的史实和经验,让大家踏着前人的文学足迹为云南当代文学的再度崛起,尽献绵薄之力。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艺创作 文艺工作 边疆文艺 历史大潮 中文系教授
  • 简介:如何扩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寻找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为目前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一组文章,拟从大学中文学科的设置与当代文学发展资源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对此话题的探讨作出一个新的尝试。所选三篇文章都各从自己的角度谈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我们相信对这个话题还可以做许多更有益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中文学科 当代文学 人文精神 人道主义 文学史
  • 简介:永明时期在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变期。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审美观念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二是艺术风格上以平易流畅为追求目标,三是语言形式上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

  • 标签: 新变 世俗化 平易 声律
  • 简介:在20世纪已经过去,韩国和朝鲜的当代文学各自走过半个多世纪之际,总结比较五十多年来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加深认识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以及充分理解20世纪世界文学都是必要的.现从韩国和朝鲜当代文学的比较着手,从文学观、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及人物形象的不同三个方面,梳理出朝鲜半岛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

  • 标签: 朝鲜半岛 当代文学 文学观 创作主题 创作手法 人物形象
  • 简介:文学的边缘化,不仅开始危及到汉语言文学的未来去向,更直接影响到当前中文专业的教学。教与学的矛盾已经凸显为不争的事实。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学观念的陈旧、知识结构的老化与服.务意识的脱节现象明显;学生方面,则表现为考试压力、规章制度与厌学情绪的矛盾。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所授知识与现实就业的矛盾。

  • 标签: 当代文学 教改 难题 措施
  • 简介:当今社会发展极为迅速,越来越匆忙、冷漠的现代人也许更需要用神话来弥补心灵的虚空,救治人性的缺失。白蛇传作为神话故事的原型,在当代得到那些有创造力作家的青睐,一次又一次地在新的作品中复活。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李锐的小说《人间》、芭蕉的小说《白蛇·青蛇》、周蜜蜜的小说《蛇缠》以及严歌苓的小说《白蛇》等作品,注入了新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对白蛇传予以诠释,尤其是古今杂糅的写法,将古老的传说与当下的社会联系起来,显示出强烈的社会干预、人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色彩。

  • 标签: 白蛇传 当代文学 社会学 古今杂糅
  • 简介:通常,文学批评被理解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中介。这一中介职业诞生于纸介质文学传播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作家能够收集到的关于他的创作信息反馈,包括身边的熟人、出版商那里的发行量、读者来信和职业批评家的声音。在这些可能的信息中,身边的熟人圈子太小,出版商那里的发行量信息太笼统模糊(因为发行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一般读者如果想同作家交流,必须用信函的方式通过出版商或杂志编辑部转递,这不仅是一种太过曲折的方式而且还被悬置到漫长的时间等待之中,故绝大部分读者不会去同作家进行这样的交流,因此文学批评家就成了一种非常必要的职业。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网络传播 读者来信 信息反馈 发行量 出版商
  • 简介:韩国战后的批评家们立足于战争的体验和精神创伤,直面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思索人类的灵魂,在混乱中逐步梳理争论,努力建立战后文学的新秩序。其中民族文学论者和现代主义论者关于传统的争论以及对战后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对韩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韩国战后文学 传统观 战后批评 散文精神
  • 简介:读图时代来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读图”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作品,也在以崭新的形式呈现,“读图”成了文学研究的最新问题域。

  • 标签: 读图时代 视觉 文学 图像 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