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孙孔懿研究员的新著《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不久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数度捧阅、心潮起伏:不仅一再地为传主精神世界之丰富、生命之精彩而赞叹,也为孙老师埋头学问,耗12年心血向中国读者提供这部厚重的精神产品而喝彩。

  • 标签: 精神世界 评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苏霍姆林斯基 精神产品 中国读者
  • 简介:本文所论及的“绑架”是指不同于一般犯罪行为的绑架,而是特指在当今现实中大量存在,且有愈演愈烈势头的“精神绑架”。精神绑架的手段是通过对人身心的控制、精神的洗脑、灵魂的施控,而实现的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这里我们重点想强调几种泛化到精神领域的绑架,以帮助人们深化对绑架的认知。

  • 标签: 绑架 精神 犯罪行为 助人
  • 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享誉世界的苏联时期乌克兰籍教育家,也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孙孔懿研究员历时12年,孜孜砣砣,探赜索隐,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中文版著作,亲赴乌克兰实地考察他的人生足迹,依托大量文献资料,撰写成《苏霍姆林斯基评传》。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生平、事业和精神的评传体学术著作,于2017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了有助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进一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献身教育的精神,《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特别约请顾明远教授、朱小蔓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笔谈,与大家分享他们阅读本书后的所思所想。

  • 标签: 精神食粮 苏霍姆林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术著作 教育史研究 苏联时期
  • 简介:长期以来,教学伦理研究一般采用职业伦理视角研究教学伦理活动,把学生视为教学伦理生活的旁观者。当前,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采用活动伦理视角来观察分析教学伦理活动,即把教学伦理活动理解为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从活动伦理视角看,学生主体问题是教学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努力建构教学伦理研究的学生主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学生是教学伦理活动的责权主体,教学伦理活动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 标签: 教学伦理学 学生主体 职业伦理 活动伦理
  • 简介:捧读孙孔懿的大作《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一个强烈而又鲜明的想法涌上心头,于是,给孙孔懿发了一条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评传》是一部灿烂的精神美学之作。这不是虚幻之辞,不是简单的赞美,更不是刻意的拔高。于我,这一切都没有必要,只是说,我是真诚的,欣喜的。

  • 标签: 精神美学 苏霍姆林斯基 评传
  • 简介:职业活动的历史发展和实践过程表明,职业精神生成需基于职业规范的个体表达,源于职业经验的参与式理解与体验,赖于职业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与身份认同。基于职业精神的生成规律,在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中设计"资格"的"职业规范"纬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兼顾"实践性"与"审美性",促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体化,构成了以职业精神为着力点提升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视域和实践焦点。

  • 标签: 职业精神 职业教育 职业规范 职业经验 职业共同体
  • 简介:我与孙孔懿研究员算是老相识了,虽然我俩未曾谋面。我担任过他的著作的责编和二审,有过书信和电话联系,他在撰写本书期间多次给我打过电话。我一向很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风格,但对于他能否写好《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这本书,心里曾有一点点忧虑,因为他对我说他不懂俄语,看不了原著。后来在复审他送交出版社的这本书稿时,曾有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书稿写得出乎意料的好,令我对他肃然起敬。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精神成长 治学风格 敬业精神 研究员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