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选取罗山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MRI检查和DSA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17±3.41)岁。比较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发生具体部位的检出率、确诊率、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不同时间内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确诊率。结合影像学检查的标准、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最终共有70名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MRI检查检出率(80.49%)高于CT检查(6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准确率(94.29%)高于CT检查(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病灶≤5mm的检出率(35.61%)高于CT检查(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内MRI诊断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相比,MR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急性脑梗死
  • 简介:     摘要;通过比较CT和MRI两种检查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优势与不足,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以及磁共振技术(MRI)扫描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价值,进而确定那种检查技术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得出MRI在急性脑梗死检测中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率,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类型的结论,能够为当前严重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CT MRI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于神经内科中选取74例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74例患者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将常规疗法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20例、2例,反观对照组分别为13例、17例、7例,对比来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

  • 标签: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针灸 神经功能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先入院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入院的4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42/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32/45)、护理总满意度为75.56%(34/4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疾病治愈水平。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急性脑梗死 患者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 对比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急性脑梗死时各个参数值的变化对梗死灶成像的影响。选取2020年合肥第一人民医院磁共振3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观察序列参数的b值的改变对比分析图像质量(信噪比、磁敏感度)和扫描时间。发现b值增大时,图像信噪比降低、序列磁敏感度增高。在常规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急性脑梗死时,DWI序列参数中的b值优化十分重要,对于实际急性脑梗死的成像扫描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急性脑梗死 参数值 DWI
  • 简介:摘要:探讨MRI与CT对诊断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价值。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8月济南北城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接受CT和MRI检查。比较CT和MRI,根据两者检出的病灶大小、检查病灶的数量、检查时间,不同时间脑梗死急性期的检出率,及CT与MRI检查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价值,做出数据分析。以随访取证结果为依据,计算单用CT、MRI、以及联合使用CT、MRI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MRI的检出率比CT的高,检出的病灶大小小于CT,但是检出的时间要比CT的短。经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观察,发现MRI的特异度和准确度都比CT高。结论:CT与MRI检查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可以发现微小病灶部位与数量,缩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检查时间,且对于早期患者的检出率较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标签: MRI CT 脑梗死急性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80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和运动功能障碍分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较对照组高,运动功能障碍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有助于改善其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日常生活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近几年导致患者死亡最为主要的一大病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脑梗死发病率在2008年高达200/100万人,且有逐年增多趋势,每年有约130万人死于脑梗死。即便患者存活,也有75%左右伴有各类残疾,如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分析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我院就收治的64例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方法:将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我科收治的1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分析不同护理方式间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且更加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全面、细致的照护,不仅能显著恢复患者神功功能,而且更加显著的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老年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CT和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影像科确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影像信息共计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为46至81岁,平均为62.47±5.67岁,该100例患者皆进行了CT与MRI检查,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对照组接受CT检查,观察组接受MRI检查,通过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影像资料进行阅片并评价,确保两组影像资料的诊断结果准确无误。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检出率96%高于对照组的78%,MRI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早期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潍坊市市立医院受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早期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做了联影64层螺旋CT的头颅轴扫以及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的平扫检查。最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早期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RI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鉴别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都高于CT。

  • 标签: CT MRI 早期脑梗死
  • 简介:摘要:选取荣成市人民医院影像科10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该100例患者皆进行了CT与MRI检查,对照组为CT检查,观察组为MRI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分析CT及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 MRI 早期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与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2月实习医院收治100例脑梗死的患者,患者均接受CT与MRI影像检查,对CT、MRI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CT检查诊断的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为21、15、33例,达到69%的检出率。而MR诊断的例数分别为43、11、46例,达到了100%的检出率。结论:MRI检查在脑梗死诊断符合率方面影像学研究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CT MRI 脑梗死 诊断符合率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位置,数量和病灶大小,检出率与检查时间以及对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所用时间为10.59±1.42,检出病灶大小为8.59±1.73 ,检出病灶数量为2.43±0.86,均优于CT。经差异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率额叶65%,基底节区75%,丘脑42.5%均高于CT的30%,45%,22.5%,经差异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准确度73.75%、敏感度72.72%均低于MRI检查81.25%、84.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图像质量高等优点,但是患者的病灶并未明确形成或处于病发早期,通过CT检查无法对患者的病灶大小和部位作出预测,从而无法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图像信息。而MRI能够比CT更加灵活地反映病变的特征,对患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T MRI 脑梗死
  • 简介:摘要:探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与MRI(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沂南县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为参照组男14例,女16例。MRI检查为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均接受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脑梗死的检出情况和不同患者发病时间诊断符合率。结果:62例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6例CT与MRI,检出率分别为66.38%和92.31%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2例CT与MRI,检出率分别为63.64%和90.91%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4例CT与MRI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92.86%。MRI诊断符合率为明显高于CT诊断符合率(P<0.05);发病时间<12小时患者19例CT与MRI检出率分别为52.63%和89.47%,发病时间12~24小时患者30例CT与MRI检出率分别为76.67%和92.30%。MRI在发病<12 h、12~24 h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和各类型脑梗死检出方面价值更高,临床可联合CT、MRI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检查,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标签: CT MRI 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MRI与CT在确诊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在65岁到81岁之间。比较CT组和MRI组的诊断符合率及检查出病灶的指标。结果:在收集的120例确诊病例中,在12小时内发病CT检查诊断符合率(44.82%)高于MRI检查(14.51%),差异显著(P 0.05);12小时到24小时内发病CT检查诊断符合率(25.86%)低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38.70%),差异显著(P 0.05);24小时以后发病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46.77%)明显高于CT检查(29.31%),差异显著(P 0.05)。结论:患者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选择CT检查效果更好,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后选择MRI更好。

  • 标签: MRI CT 脑梗死 应用
  • 简介:摘要: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我们本次进行研究的对象,我们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全部采用CT和MRI的方式进行检查,将全部采用CT检查的患者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将采用MRI检查的患者的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数据。我们把对照组与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检出结果进行比较,把病灶的直径大小、检查时间、检查所需要的费用进行比较。把每个部位所查出的病灶多少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情况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和MRI哪种检查更准确,更有针对性。

  • 标签: MRI CT 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