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黎词典》是学习、研究黎语的一部重要词典。但该词典的体例、注音、释义和收词等方面尚存瑕疵,现予以指出,以求教大方之家。

  • 标签: 黎语 词典 体例 音义 收词
  • 简介:过去的事了。上初中那年春天。我忘了带第一节生物课的课本,便回家去取。我家离学校走路才十五六分钟,来回跑步,基本上不会耽误上课。我是个非常老实的初中生(以前的初中生我觉得都很老实),按老师说的一路猛跑,回到家拿起课本“咕嘟咕嘟”喝了一肚子水,又朝学校跑去。

  • 标签: 朗格 初中生 生物课 课本 学校 上课
  • 简介:风滚草风滚草是戈壁里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它会把根从土中收起来团成一团。起风时,在戈壁的公路两音绎常可以看见它们在随风四处滚动。

  • 标签: 植物 流浪汉 戈壁
  • 简介:迄今为止,外语界的严复研究相对集中于“严译八大名著”,而严复所编写的英语语法书《英文诂》(EnglishGrammarExplainedinChinese)却鲜有论及,学界对《英文诂》仍有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详细考辨,逐一澄清并得出明确结论:《英文诂》封面上英文署名“Ju|inKhedauYen—Fuh”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威妥玛氏拼音法,译成中文就是“又陵几道严复”,严复将他先后所取的字“又陵”和“几道”悉数音译。《英文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新历6、7月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虽不是最早介绍却是最早应用西方新式标点符号于汉语的编著,也是近代较早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较为系统的汉文版英语语法教科书。

  • 标签: 严复 《英文汉诂》 模糊认识 考辨
  • 简介:依据文献用例和方言材料,从四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中常见的方俗词"夯、夯、夯货"的读音和意义进行考辨,冀有补于现行辞书的注音和释义。"夯"无论是作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构词语素,都应读hānɡ;"夯"与"笨"声韵相去甚远,难以通借;有些辞书中"夯"读bèn,概因"夯"作形容词时与"笨"意义相通而采取的特殊音注即"义读";"夯"作形容词常用于形容人形貌粗壮,言行粗莽,不能很好掌握分寸,相应地,"夯"、"夯货"指形貌粗壮、肯卖傻力之人,或言行粗莽之人,有时也可理解为蠢人、笨蛋。

  • 标签: 白话小说 方俗词 夯汉 夯货
  • 简介:互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不译等。翻译方法是翻译界永恒的话题。翻译方法的恰当运用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直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十分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特色,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含”的统一。意译的关键在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精神内涵,细节上无需过多讲究。音译、不译、释义等是对直译和意译的补充。本文以分类说明、举例论证的方式分析不同翻译方法的特点及运用。实践证明,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对原文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分析是得出高质量译文的条件。

  • 标签: 翻译 方法 语境 文化背景
  • 简介:报载,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国内某名牌大学。四年前刘宁毕业后,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便一直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 标签: 理科状元 流浪汉 个案 名牌大学 刘宁 高分
  • 简介: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不绝书.元代藉一统之势,凭帝师之优,藏文化得以深入沟通.科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元代藏科教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成果显著.本文从双向交流的角度全面探讨元代藏文化通过科教渠道相互影响的情况.

  • 标签: 元代 汉藏 科教文化 交流
  • 简介:布依双语教学是弘扬布依民族文化,促进布依民族进步,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理解教学主体的内涵,分析布依双语教学的教学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并归纳出教学主客体的关系。

  • 标签: 布依汉双语教学 教学主体 教学客体
  • 简介:南越割据的局面以及诸多因素促成了赵佗大义归。赵佗大义归的主要原因是内部问题及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而归对南越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方面都有推动作用.

  • 标签: 南越割据 大义归汉 南越国发展
  • 简介:汉语表达评价的'名词+形容词'短语搭配中,'英语好'和'成绩好'都可以成立,而日语的搭配分别为「英語が上手だ」和「成績がよい」。该现象与语词表达背后的概念知识框架不同有关。此外,日语'名词+形容词'短语「ピアノが上手だ」对应的汉语一般为'钢琴弹得好(名词+动补结构)'。该现象与相同框架内部转喻操作的不同有关。同时,这个现象还出现在日语'动词+名词'短语搭配中。在'购物'和'升学'事件的脚本框架中,日语倾向于按照事件顺序区别表达事件的不同场景,而汉语的表达似乎可以比较灵活地运用转喻操作。

  • 标签: 短语 框架 转喻 范畴化 凸显
  • 简介: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 标签: 京都赋 摹拟 两都赋 二京赋 三都赋
  • 简介:《礼器碑》讲到现在基本上可以结尾了,在前九期我们学习了《礼器碑》的风格特点,讲了所有笔画的写法和特征,还讲了字的间架结构.这一期我们讲一下在结字方面其他需要掌握和重视的结体原则.掌握了这些,将有利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处理字间的各种关系,使字看起来更漂亮。

  • 标签: 《礼器碑》 连载 技法 临习 学习过程 风格特点
  • 简介:《帝王略论》记录了李世民与虞世南对历代帝王为政得失及君德素养的讨论,其中卷二涉及对两时期14位重要帝王的评价,通过比较来判定其政绩高下,这些论断语言平实,观点中肯,体现了唐初政治家的历史卓识和政治智慧,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 标签: 帝王略论 两汉 虞世南 李世民
  • 简介:东汉谈论活动的兴起标志着士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是导致晋思想持续变化的直接原因和助推器。谈论对思想转变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汉儒学内部的论经活动注重对“义理”的阐发,导致今文经学衰弱,开启思想变革的先声;二是受末时局和对“义理”的深入探讨的影响,谈论的话题由儒学范畴扩大到诸子百家,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对思想界的控制;三是谈论的发展导致博学风尚的流行,使原本属于“流俗”的“闾里小事”重新进入士大夫的视野,并促使其完成了“化俗为雅”的转变。

  • 标签: 汉晋思想 谈论 古文经学 思想变迁
  • 简介:本文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现代汉语和韩语一系列空间纬度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空间维度词抽象隐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其原因,有助于发挥隐喻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隐喻义 抽象
  • 简介:格林伯格(Greenberg,1963)开创当代语言类型学以来,有不少学者从类型的角度来研究语序问题。汉语属于藏语系,基本语序为SVO;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基本语序为SOV,汉语和哈萨克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首先在类型学背景下选取相关类型参项,对比哈语基本语序分布情况的异同,并检验这两种语言的语序类型是否与类型学中跨语言语序共性倾向相吻合,最终选取17个语序参项对哈语序类型进行全面描写。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 哈萨克语 语序 对比
  • 简介:各学科、各课程的考试改革不但会因学科而异因课程而异,而且还会因授课对象而异。"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课程考试的改革是针对外专业学生而进行的。通过该课程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给它的性质进行明确的定性,指出该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该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环节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最后提出了创新意识要从小抓起;考试制度要灵活化、完善化;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的建议。

  • 标签: 汉语语法专题 课程考试 改革 创新
  • 简介:配价理论进入中国四十多年,从动词中心论扩展到语言的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其范围越来越扩大,研究日益活跃。本文试图用配价理论进一步分析韩一价状态动词谓语句,了解其特点及基本句型和变式,对比分析韩一价状态动词谓语句的异同,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

  • 标签: 汉语 韩国语 一价状态动词 价用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