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民歌、戏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尤其是戏曲音乐,它是在民歌、歌舞、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是西方教育的翻版,所以,戏曲音乐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很少受到重视。再者,现在的学生所处的时代大众媒体迅猛发展,电视中、广播里、报刊杂志上天天都能接触

  • 标签: 戏曲音乐 音乐教学 中学 小学 教师素质 音乐欣赏
  • 简介:高中语文第四册古典戏曲单元,涉及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戏曲文化。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戏曲文化名词,对鉴赏古典戏曲十分重要。本文在单元知识短文基础上,对相关戏曲名词作些必要说明。由于戏曲是一种舞台综合艺术,本文的说明偏重于“案头文学”的赏析这一范畴,且尽量在教材范围内举例。戏曲表演(如“唱念做打”等)知识一般不予涉及。

  • 标签: 戏曲文化 名词解释 语文 教学 高中 阅读
  • 简介: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 标签: 中国 戏剧 传统戏曲 写意性
  • 简介: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南阳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峰巅,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文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者既有官宦、商贾、乡绅,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它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戏曲的昌盛鼓舞了供养者信心,窝班培养的名优效应又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二者互为因果.在曲宴酬酢、张乐共听的过程中,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文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订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 标签: 戏曲 窝班 民间 意识 南阳
  • 简介:明代中叶至清初,绵延古远的复仇主题系统在现实政治刺激和戏曲兴盛的交相作用下,关注重心由家庭伦理转向时人较为敏感的政治时事,形成了覆盖面很大的忠奸复仇主题。即,为受害忠臣向奸佞展开正义复仇的动机,占据了戏曲表现思想倾向的一个主要方面。除了某些外在原因,传统复仇意识对忠良遭害悲剧感的激发,与戏曲演出特有的主题扩散机制,当被视为该主题历史潮动的主要动因。本文就此展开粗略的探讨。一首先,明代许多传统题材被赋予了忠奸

  • 标签: 复仇主题 忠奸斗争 明末清初 复仇意识 戏曲演出 忠臣义士
  • 简介:活动目标1.通过对有关戏曲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探究,提高学生对戏曲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悄,提高艺术修养;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合作探究与成功的快乐教师准备1.向学生介绍有关戏曲的书籍,音像材料和网站;2.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小组活动主题;3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六大小组,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4.组织各组成员开会研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

  • 标签: 《戏曲大舞台》 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语文 探究精神 高中
  • 简介:身体形态是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个重要指标。对乐清市部分寄宿制学校及走读学校9~11岁学生身体形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善措施。

  • 标签: 乐清市 寄宿学校 走读学校 9~11岁儿童 身体形态 调查分析
  • 简介:<正>我国戏曲的唱腔体制,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对于板腔体如何从一个基本曲调,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而演变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别,已有诸多论述,似较详尽。在曲牌体中,亦有对某些戏曲声腔(如:昆曲、高腔)曲牌联缀规律的研究。但是,对于各戏曲剧种中,多种曲牌体系内部,各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规律,却较少论及。本文仅以福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为例,试图对我国戏曲

  • 标签: 曲牌体 板腔体 梨园戏 唱腔结构 地方戏曲 戏曲声腔
  • 简介:<正>(一)在中国封建时代里,論及戏曲的創作和演出較为有系統的著作就只有李漁《閒情偶寄》中的“詞曲部”和“演习部”。“詞曲部”共分結构、詞采、音律、宾白、科諢、格局等六章,論及的項目合計三十七款;“演习部”共分选剧、調变、授曲、敬白、脫套等五章,論及的项目合計十六款。其中主要的是談到了关于傳奇創作中的情节、結构、休制、語言、协律等問題和导演时的挑选剧本与处理剧本以及教授曲詞和宾白等問題。早在十七世紀中叶,作者能这样总結前人和自己

  • 标签: 中国戏曲 戏曲史 宾白 李渔 作者 曲部
  • 简介: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与扬弃,在悲剧精神,戏剧冲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传承方面,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 标签: 窦娥冤 金锁记 艺术经验 比较研究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许建平发展中的中国学术已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世纪之交的“三叉路口”,面临着回顾过去调整步履以最佳选择开启未来的历史使命。“回顾”与“展望”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两大主题,也是完成“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当务之急”。20世...

  • 标签: 戏曲研究 中国古典小说 学术研究 中国小说史 二十世纪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并且从假定性、剧场性和综合性三方面向其吸取丰富的营养,但是这种回归传统的做法并不是复古,而是站在戏剧观念现代化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

  • 标签: 假定性 剧场性 综合性
  • 简介: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文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者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 标签: 本子故事 蒙古英雄史诗 赋赞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