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差异性文化造就的建筑奇迹在世界范围内堪称一流,风格迥异的南北建筑见证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成败兴衰。山西民居与徽派民居作为民居的主流代表,无论放眼全观建筑的空间布局、构造建材,还是微观到装饰工艺和文化氛围,两种风格的民居均体现出劳动人民伟大的生活智慧和独到的美学见解。从事现代装饰艺术研究的学者们通过比较分析山西民居与徽派民居的典型特征,见微知著,可以深入剖析出古建筑群的独特风格与精湛装饰技巧,研究成果是现代建筑装饰艺术颇有价值的借鉴方向。

  • 标签: 山西民居 徽派民居 装饰
  • 简介:公主岭市共有32个乡(镇),415个村,3276个自然屯,158008户村民。档案工作在全市广大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乡乡都有档案库,村村都有档案室,家家户户都有档案,档案工作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入普及,特别是村民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促进农村的社会

  • 标签: 乡镇档案工作 档案利用 村民 硕果累累 农村档案工作 公主岭市
  • 简介: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某村村民与云南省华坪县兴泉镇某村村民在两县(区)交界范围种植芒果,曾多次发生土地、林地纠纷。为化解纠纷,福田镇政府领导来到区档案馆,希望能从档案里为解决纠纷查找到有效依据。

  • 标签: 化解纠纷 区档案馆 民有 攀枝花市 政府领导 解决纠纷
  • 简介:虎年之初,听县文联副主席、县摄影家协会会长谈起郑家老屋。作为城建档案部门,保护和收集古建筑资料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县城建档案馆决定将此古建筑的所有资料收集进馆。4月末,县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带上摄像设备,邀请了县住建局规划股的专业人员和摄影协会两位同志随行,从长阳县城乘客船顺清江而下,

  • 标签: 清江流域 古民居 城建档案馆 古宅 资料收集 档案部门
  • 简介:“白墙黛瓦青石板,条门矮阁窄弄堂。近日,浙江武义县璩园古民居博物馆开馆迎客。记者走进这座“大观园”,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明清时代。着眼处,尽是高低错落的古民居和此起彼伏的马头墙。80余栋江南古民居构成了一幅明清古民居立体画卷。

  • 标签: 古民居 画卷 立体 明清时代 “大观园” 博物馆
  • 简介:2008年以来,德清县结合“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和美乡风馆”,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其中。目前建成40个,在建17个,“十二五”期末151个行政村全面建成,有力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极大提升了档案工作的地位和影响。

  • 标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老百姓 记忆 乡村 2008年 “十二五”
  • 简介:宁海县档案局多措并举推动美丽乡村档案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档案局负责对各乡镇街道档案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各乡镇街道负责辖区范围内村级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档案意识,切实保障人员精力到位、经费到位、场所到位。

  • 标签: 档案规范化 宁海县 乡村 村级档案工作 县档案局 组织领导
  • 简介:2013年9月4日凌晨,"中国实名控诉侵华日军性侵第一人"万爱花在山西太原住处去世,享年84岁。老人的葬礼,由山西一位退休乡村小学教师张双兵主持。在很多曾为"慰安妇"的老人心里,张双兵是最能信任的人。包括万爱花在内的16位老人,曾拖着孱弱的身体,在他的带领下远赴日本出庭。张双兵今年60岁,山西省盂县西潘乡羊泉村人,已经内退了5年。1992年,他亲自写下并向日本政府递交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份侵华日军性侵控诉书。随后,一场长达15年的跨国诉讼展开。

  • 标签: 乡村教师 慰安妇 调查 侵华日军 中国大陆 日本政府
  • 简介:露天电影是几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曾一度黯淡落寞,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文化下乡活动让露天电影又重新走进农村和社区,承为丰富居良文化生活的“时髦事儿”。现在,在浙江含州各社区,每季度都会有两到三个晚上放映露天电彩,只是观影广人数今非昔比,人群中也鲜有年轻的面孔。

  • 标签: 露天电影 视线 沉寂 欢乐 乡村 文化下乡活动
  • 简介:为协助支持南雷村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规范,方便督导改进,统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扎实开展。8月5日,王益区档案局兰台志愿者服务队一行4人协助其整理“两学一做”档案资料。服务队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进行了详细分类排序,

  • 标签: 志愿者服务 档案局 兰台 王益 学习教育 乡村
  • 简介:建立乡村合作组织是民国时期复兴中国乡村经济及整合乡村社会的重要探索。位于宁波鄞县的菫江贝母运销合作社曾是上世纪30年代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由乡民组织而成的新兴经济组织,合作社以自助互助为精神,形成贝母种植、生产、销售及贷款等多方面的业务内容,入社人数一度超过5000,也一度使贝农摆脱困境,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府的强势介入、资金的匮乏、上海市场的影响等因素,合作社并不能完全或真正实现其宗旨,终归于瓦解。这实际上是当时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至今仍有一定启示价值。

  • 标签: 合作社 乡村经济 贝母 鄞县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