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合理的税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营改增"能否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破解供需失衡、效率降低的结构性难题,亟待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利用"营改增"改革的政策冲击,基于上下游行业关联的视角,运用三重差分方法讨论了"营改增"对企业出口行为和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行业关联较为充分的企业内,"营改增"改革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促进了企业出口收入增加和出口利润的深化,但是对企业的出口宽化作用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营改增"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中,研发、信息技术行业的生产率效应较为显著,而交通运输、国有、政府补贴、融资约束的企业表现较弱。结论对推动增值税立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营改增” 出口 生产率 行业关联指数 三重差分方法
  • 简介:ChristopherMarquis教授在其文章中阐述和对比了印记、路径依赖和同期群体效应这三种历史视角对组织战略和行为的影响。并立足于中国实践分析其在中国组织现象中的表现,为组织研究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本文从形成历史效应的因果关系角度上探讨了历史对组织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以一项关于中国企业战略选择行为的具体研究为例,解释了三种历史效应的内涵、联系和区别,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建议。

  • 标签: 历史视角 中国管理 因果背景 过程研究
  • 简介:以2009-2016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研发投入同侪效应的形成机制和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受同侪企业的影响,借助工具变量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企业研发同侪效应的形成机制在于获取其决策相关信息和保持竞争优势。此外,该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性:具有更低市场地位、风险承担水平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同侪效应更显著。丰富了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和同侪效应存在性的研究成果,也为政府研发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研发投入 同侪效应 形成机制 个体差异 产业政策
  • 简介: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施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上海自贸区是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将是自贸区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研究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上海自贸区对相邻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此评估自贸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上海自贸区成立对相邻周边地区特别是相邻的上海腹地和浙江省(除上海腹地的进口贸易外)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正溢出效应;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并没有带来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除浙江省短时期的进口贸易外),反而发挥了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浦东新区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平衡。据此提出自贸区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 标签: 上海自贸试验区 经济溢出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
  • 简介:对环境规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环境规制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雾霾治理是当前环境领域的崭新问题,从规制角度探索雾霾的成因或雾霾治理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式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雾霾治理的成效;当前对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对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理论分析可尝试将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度量指标呈现多元化趋势。

  • 标签: 环境规制 污染治理 雾霾
  • 简介:能效悖论,指的是消费者的实际能效投资水平低于最优能效投资水平。非理性行为是否会导致能效悖论?行为经济学为回答这一问题和研究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研究证实了三种效应的存在,即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其隐含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贴现金额的增加而下降,且损失框架下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下的贴现率低。针对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所导致的能效悖论,通过制定产品的能效标准,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总的能耗成本,以及采取损失框架提供产品节能属性的相关信息等措施,可以促进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节能产品。

  • 标签: 节能产品 能效悖论 跨期选择 双曲贴现 数量效应 框架效应
  • 简介:本文在对程序公平、涓滴效应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程序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提出应将深入挖掘反映中国本土特征的程序公平特征维度,涓滴效应模型、作用机理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有效拓展我国组织行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精细化研究内容,构建与我国实际高度契合的理论体系,展开实证研究作为国内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管理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与启示。

  • 标签: 程序公平 组织公民行为 涓滴效应
  • 简介:对旅游产业经济效应有效性研究,保证旅游产业发畏的科学性,有助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调节市场矛臂。基于2000—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旅游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经济效应评估体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回归分析,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各变量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旅游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且国内旅游收入贡献度大干国外旅游收入;旅行社个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次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就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这为旅游产业发畏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 标签: 旅游产业 经济效应 产业发展
  • 简介:在考虑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1991-2015年省际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各省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扩散效应,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为正,而贸易进口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显著为负。建议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具有区域差异性,并继续鼓励和吸引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外资来华设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优化技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结构。

  • 标签: 技术空间扩散 技术进步 空间面板模型
  • 简介:本文采用我国1990-2016年宏观季度数据,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我国近三十年来的财政政策效应,并采取将数据分段的方式做进一步扩展。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政府支出扩张会刺激总产出上涨,对居民消费和居民投资具有挤入效应;增税的财政政策会负向作用于产出,同时抑制居民消费和投资;1990-1998年财政政策对总产出的作用较强,在政府支出对居民投资的挤入效应上表现尤为明显:2008-2016年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居民投资的挤入效应较弱,但对产出的总体作用大于1999-2007年。

  • 标签: 财政政策 居民消费 居民投资 阶段性差异 SVAR模型
  • 简介:大股东侵占是否是我国定向增发高折价现象的主要原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定向增发价格政策为基础,将样本首先按照定价方式分成两类,然后以创新后的大股东净效应理论为依据,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全认购、零认购和混合认购三种类型,分别探讨大股东在不同类型下的行为模式对发行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虽然存在显著的侵占行为,但对发行折价并不具有主导作用,甚至在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格时,更可能承受溢价认购的风险。基于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1)加强投资者保护以抑制大股东侵占行为;(2)完善价格政策定价机制,以在降低定价发行方式发行折价的同时,降低大股东溢价认购的风险。

  • 标签: 定向增发 价格政策 定价方式 大股东净效应 发行折价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媒体报道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梳理媒体报道的相关文献,力图构建媒体报道影响微观企业的理论框架。本文探讨了媒体积极的“信息中介”作用,以及媒体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引起监管机构介入发挥的公司治理功效。此外,本文还梳理了媒体通过报道偏差和压力效应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了媒体报道的作用机制,并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全面地描绘了媒体报道对企业的影响。

  • 标签: 媒体报道 信息中介 公司治理 报道偏差 媒体压力 文献综述
  • 简介:改善资源错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具体探讨产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资源错配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水平只有高于临界值才能起到降低资源错配的作用;而且,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性;此外,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对改善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产业集聚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EG指数 中国制造业
  • 简介:拒绝许可是高技术专利持有企业排斥竞争对手的重要机制,但并没说明这一行为的动态策略激励问题及其竞争效应,对于拒绝许可构成非法的反垄断审查要素也不明确。以此为问题的研究表明,在专利持有企业一体化经营情况下,其有较强的激励来实施拒绝许可,以谋取下游市场垄断势力。进一步细分研究的结果是:在下游竞争对手具有专利技术创新能力的情况下,越是高创新能力的下游竞争对手越会成为拒绝许可的对象,以维护专利持有企业在专利技术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拒绝许可会严重损害技术创新和动态效率,带来更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由此而提出的反垄断审查,应该集中在专利技术是否具有必要设施属性和是否会对技术创新造成严重损害,并采用“同等效率竞争者”检验方法。

  • 标签: 专利持有企业 拒绝许可 策略激励 竞争效应 反垄断审查
  • 简介:基于CoVaR模型,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港台地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以下简称REITs)市场的个股对系统、个股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台湾地区REITs个股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解释。研究发现:港台地区REITs市场中,个体风险值的大小与其对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并没有正向相关关系;个股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因个体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对台湾地区REITs个股之间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解释结果表明:风险接收方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对REITs个股间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监管部门应关注REITs个股对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而不是个股自身的风险值;同时,对于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弱的REITs个股要重点监控。

  • 标签: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香港 台湾地区 风险溢出效应 CoVaR模型
  • 简介:在世界经济大幅度发展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应世界市场不断呈现的新需求,已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日益成为各国抢占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一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积极出台相关举措,重视并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发展,多项技术领先于世界,大幅度缩短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尽管如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存在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出口结构不均衡,贸易逆差较大,出口规模不足等问题。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大致归类为主要的6类,利用CMS模型分析市场规模效应、商品构成变化效应、市场分布变化和产业竞争力效应对2012-201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长的影响,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出口增长 发展竞争力
  • 简介:半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农村退出环节。现行农地制度将过剩农业人口约束在集体土地之上,没有为其土地退出与财产功能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直面城市进入环节的制度风险,乡城转移人口依附于土地,构建起了“进城能打工,退守能种田”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土地依附效应。基于此,对托达罗模型做出修正,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理论假说与模型修正的合理性,探讨户籍和土地对乡城转移人口“城市进入-城市留居”和“农村退出-城市落户”决策的影响。延伸认为,突破半城镇化困局依赖于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

  • 标签: 半城镇化 农村人口退出 土地依附效应 农地制度创新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和水资源商品化的背景下,虚拟水贸易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WIOD提供的世界多区域投入产出序列的基础上,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工业外贸中的虚拟水流量。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中国一直是一个"工业虚拟水净贸易输出国",研究期内每年有1/5到1/3的工业用水量被国外所消费,虚拟水净出口量占当年工业用水总量的6.6%~20.4%。对此展开了部门层面和国别层面的分析,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深入探究了这一贸易问题。接着采用SDA方法全面计算了强度效应、技术效应、国别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人口效应对工业虚拟水贸易变化的影响。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并从调整生产结构、改善贸易结构、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为"新常态"下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标签: 虚拟水 工业贸易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 简介:本文基于中国107家金融机构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就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否会传导至金融机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同时这种负向作用表现为显著的“两区制”。总体来讲,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没有提升后者的信用风险,反而起到了拉低作用。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的产生使得金融市场形成了针对个体金融服务消费者风险偏好的有效甄别机制。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 信用风险 非线性效应 FTR模型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蒙古国与俄罗斯三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分析及其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测算,确定了中蒙俄三国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品分类,利用GTAP模型,分别模拟5%、10%和15%幅度下关税壁垒的提高对“中蒙俄”三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各贸易产品的变化。结果显示,关税壁垒的提高虽对宏观经济增长有贡献,而对进出口贸易及产业的冲击影响较大,不利于国家间合作;此外,关税壁垒的提高将减少我国优势产业出口,而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产业将受益;进一步,依据模拟结果给出我国进口关税税率维持在5%至10%为最佳,并据此提出相关的结论建议。

  • 标签: 关税壁垒 中蒙俄贸易 GTAP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