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38例,其中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A组)2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17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分别记录术中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拇指关节疼痛情况,并测量第一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内收外展ROM,测力计测量握力;按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根据末次随访时X线片,采用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5.0~7.8周,平均6.2周;B组愈合时间为5.2~8.4周,平均6.5周。A组手术时间15~35 min,平均(21.3±0.3)min;B组30~45 min,平均(38.5±0.2)min。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为(0.85±0.05)分,B组为(0.72±0.04)分。第一腕掌关节屈伸ROM、收展ROM及握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A组优良率为90.4%,B组为88.2%。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A组,Ⅰ期3例,Ⅱ期1例;B组,Ⅰ期1例。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时间耗时更短,但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更大。

  • 标签: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第一掌骨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我们共收治51例陈旧性Bennett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联合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重建掌侧韧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未行韧带重建。术后随访按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价法进行拇指功能评价。结果术后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6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再脱位,其余均无再脱位发生。根据TAM系统评价法评价拇指功能:治疗组优1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29%;对照组优6例、良9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65.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2.184,P=0.03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桡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重建掌侧韧带治疗陈旧性Bennett骨折,复位及固定牢靠,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侧拇指功能。

  • 标签: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Bennett骨折 韧带重建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后再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至2020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651例,女94例;年龄11~89岁,平均43.8岁。统计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损伤原因、跌落高度、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脊柱骨折例数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7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70例(9.40%)发生脊柱骨折。单纯跟骨骨折患者和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单或双侧跟骨骨折、ISS评分及跌落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25, 95%CI:0.095~0.532, P=0.001)、单侧或双侧跟骨骨折(OR=3.582, 95%CI:1.705~7.526, P=0.001)、ISS评分(OR=5.229, 95%CI:1.605~17.035, P=0.006)及跌落高度(OR=49.820, 95%CI:23.068~107.597, P<0.001)是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处坠落(>3 m)、高ISS评分、双侧跟骨或男性跟骨骨折患者需要高度关注脊柱损伤。

  • 标签: 跟骨 骨折 脊柱骨折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联络服务模式预防发生二次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入丽水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中选出15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观察组(接受骨折联络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各79例。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为(88.15±5.04)分,骨质疏松确诊率为29.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5±4.88)分和13.92%(t=10.77,χ2=4.54,均P < 0.05)。观察组衰弱评分为(7.21±2.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4±1.79)分;观察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113.14±4.35)分]、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56.94±4.9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69±5.71)分和(51.53±4.31)分(t=5.05、12.94、7.35,均P < 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χ2=4.24,P < 0.05)。结论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骨折 护理 老年人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 预防 二次骨折 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复位器复位和手法牵引复位对弹性钉治疗儿童股骨骨折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9例儿童股骨骨折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骨折复位器组(应用骨折复位器复位,25例)和手法牵引组(应用手法牵引复位,24例),均采用钛弹性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失血量等变化,并评价患儿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复位器组25例中24例(96.0%)闭合复位成功,手法牵引组24例中13例(54.2%)闭合复位成功,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器组手术时间(41.8±6.5)min、透视时间(21.1±5.8)s和出血量(12.2±7.2)ml,均少于手法牵引组的(49.7±8.4)min、(26.3±6.4)s和(23.0±13.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器组25例股骨骨折评分优23例、良2例,手法牵引组24例优22例、良2例,两组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对于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的儿童股骨骨折骨折复位器较手法牵引复位闭合复位成功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 标签: 股骨骨折 牵引术 髓内钉 外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9、-3.097、-3.134,均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7,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纳入的为建模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②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的为验证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的评价。建模组统计术后骨折不愈合率,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相关、手术复位相关、机械因素及生物学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验证组对影响因素再次评估,并对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49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在分析的13个潜在影响因素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骨折不愈合保护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列线图(又称诺莫,Nomogram图)。验证组102例中2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区分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3>0.7,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评估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χ2=2.921,P=0.71>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其保护因素。该风险评估模型有中等区分度以及较好的校准度,可为转子下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预测 校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的骨折特点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4例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5 ~ 64岁,平均36.4岁。受伤原因为:交通伤12例、高坠伤6例、摔伤6例。尺骨鹰嘴横型或斜型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20例;合并冠突骨折15例,根据Regan-Morrey分型均为III型;合并桡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 19 d,平均10.5 d。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关节后方正中入路复位固定冠突、桡骨头和尺骨鹰嘴骨折,恢复滑车切迹解剖完整性。其中2例患者因冠突固定欠佳,加用肘前方入路复位固定冠突骨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8±0.5)个月。术后12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5.1±4.1)分,其中优8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3.3%。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肘关节不稳定、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复杂损伤,可涉及尺骨鹰嘴、冠突及桡骨头骨折。良好地复位及牢固固定各骨折块,尤其是滑车切迹的平整,同时术后积极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鹰嘴 肘关节 骨折脱位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的患者骨折愈合较快的因素。方法:在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单纯肢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作为单纯骨折组,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中抽取25例作为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分别于两组患者骨折后第3、10天采集5ml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指标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骨折合并脑外伤组PDGF、VEGF指标水平均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肢体骨折患者,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PDGF、VEGF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骨折愈合较快因素或与其有关。

  • 标签: 脑外伤;肢体骨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联络服务对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衰弱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老年髋部脆性骨折144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7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骨折联络服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衰弱程度、骨质疏松诊断率、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实施骨折联络服务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干预1个月、3个月的衰弱程度得分显著低于参照组,骨质疏松诊断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联络服务干预应用于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衰弱程度,提高患者的骨质疏松诊断率,提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骨折联络服务 老年髋部脆性骨折 衰弱程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2005年1月至2018年4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文献,严格评价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获取患者的性别、年龄(>65岁)、吸烟、初次髋部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症(Singh指数≥4为骨质疏松)、伴有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帕金森病、伴有脑卒中、伴有老年痴呆症、伴有白内障、伴有类风湿关节炎、伴有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患者治疗配合的依从性。运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项指标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13 71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1 504例。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OR=-3.55, 95% CI:-5.60~-1.50, P<0.001)、骨质疏松症(OR=2.38, 95% CI: 1.36~4.17,P=0.002)、伴有帕金森病(OR=4.54, 95% CI: 2.74~7.53, P< 0.001)、脑卒中(OR=0.33, 95% CI: 0.18~0.59, P<0.001)、老年痴呆症(OR=0.43, 95% CI: 0.29~0.62, P<0.001)、白内障(OR=0.37, 95% CI: 0.22~0.63, P<0.001)、类风湿关节炎(OR=0.32, 95% CI: 0.21~0.50, P<0.001)、糖尿病(OR=0.65, 95% CI: 0.47~0.91, P=0.01)、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OR=0.51,95% CI: 0.30~0.85, P=0.01)、治疗配合依从性(OR=0.36, 95% CI: 0.21~0.64, P<0.001),而与性别(OR=1.07, 95% CI: 0.45~2.56, P=0.88)、吸烟(OR=0.86, 95% CI: 0.40~1.86, P=0.70)、初次髋部骨折类型(OR=0.97, 95% CI: 0.60~1.57, P=0.9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OR=0.70, 95% CI: 0.41~1.21, P=0.20)无关。结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偏大、伴有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症、白内障、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治疗配合依从性差。而患者性别、吸烟、骨折类型、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与对侧髋部骨折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髋骨折 Meta-分析 对侧髋骨折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其不同分型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我们共收治71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其不同分型分为A组(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B组(合并Hauck Ⅰ型尺骨茎突骨折)和C组(合并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所有桡骨远端骨折均行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均未行内固定。记录各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及握力;采用DASH评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9~25个月,平均(15.6±4.1)个月。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三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8,P>0.05);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参数、腕关节活动范围及患侧健侧握力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腕关节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三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5,P>0.05)。B组患者尺骨茎突骨折畸形愈合9例,不愈合3例;C组尺骨茎突骨折畸形愈合11例,不愈合2例;B组和C组尺骨茎突骨折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2,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时,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行固定存在较高的畸形愈合及不愈合风险;但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其不同骨折类型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效果 尺骨茎突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跖骨 足损伤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