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痛(CEH)静态整体姿势评估方法,量化其评估结果,进一步证明异常姿势与CEH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3例头痛、头晕、头闷、头麻患者为有症状组,根据临床症状再分为2组,其中41例姿势异常的CEH患者为A组,32例姿势异常的非CEH伴头闷、头晕、头麻症状患者为B组;同时招募30例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症状患者作为无症状组(C组)。使用全身姿势矫正与功能训练系统对3组患者的静态整体姿势进行记录,与理想身体姿势进行对比,并采用"静态整体姿势简易评分"(简称"姿势简易评分")量化评估结果。结果3组间"姿势简易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患者的"姿势简易评分"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记录静态整体姿势,并与理想身体姿势进行对比的方法适用于CEH的静态整体姿势评估,且"姿势简易评分"可以量化评估结果,进而证明了异常姿势与CEH有关,姿势越异常,越可能出现临床症状,越容易患CEH。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异常姿势 静态整体姿势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CEH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共治疗10 d。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头痛指数、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ore, VAS)。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2组患者每日头痛指数,VAS、ROM评分,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前列腺素F2α和血浆血管加压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HBO治疗头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龙氏正骨手法 高压氧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针刺疗法和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64例CE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痛点针刺治疗组(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治疗组(B组),每组32例。A组行MTrPs针刺疗法治疗,B组行外周神经阻滞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周期结束后(以下简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颈部关节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同时记录住院期间补救药物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CROM较治疗前增加(P<0.05)。A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NRS、NDI评分较B组降低(P<0.05),CROM较B组增高(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补救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rPs针刺疗法和外周神经阻滞均能显著缓解CEH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颈部活动度和生活质量。MTrPs针刺疗法1个月后临床疗效优于外周神经阻滞治疗。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激痛点 细银质针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头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肌内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加权计算法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2.3±1.1)分、(1.5±0.6)分、(1.3±0.5)分、2.1±1.2)分]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分、(3.8±1.1)分、(4.0±1.5)分、(4.3±1.7)分](P<0.05)。治疗后7 d、14 d、1个月和3个月,联合治疗组(80%、92%、94%、88%)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5%、58%、55%、50%)(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2、C3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头痛作用持久稳定,疗效确切。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神经刺激仪 脊神经阻滞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疗法对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160例归为对照组(开展小针刀治疗),余下160例归为观察组(开展棍针治疗)。对照组男89例、女71例,年龄(53.25±6.78)岁;观察组男92例、女68例,年龄(53.40±6.20)岁。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有效率与治疗前后颈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和上肢麻木评分情况。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照组的眩晕改善有效率为98.13%(157/160),高于观察组80.63%(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分别为(1.48±0.38)分、(0.82±0.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8±0.40)分、(1.58±0.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上肢麻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眩晕患者治疗后上肢麻木评分分别为(1.90±0.58)分、(1.94±0.52)分,均低于治疗前(5.40±1.35)分、(5.32±1.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眩晕患者采取棍针治疗对肩部疼痛和头痛症状有良好疗效,小针刀治疗对于眩晕症状有良好疗效,2种疗法均能改善上肢麻木症状,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颈源性眩晕 棍针 小针刀 疼痛
  • 简介:摘要胸背痛临床上常被忽略,需排除心肺胸背痛才可诊断。此症的治疗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但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考虑微创介入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

  • 标签: 胸痛 背痛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法治疗,观察组予以排针平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19.82±6.27)分,高于对照组(14.28±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45±3.64)d,低于对照组(15.62±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眩晕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以督脉穴为主的排针平刺效果优于以足少阳经穴为主的常规针刺效果,针刺督脉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颈源性眩晕 针灸 疗效 症状与功能评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顽固头痛的有效、安全。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顽固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枕大神经阻滞试验确定为枕大神经,均行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并评定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预后等级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作频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术后随访(12.02±3.3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效差,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0.40%(41/5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47±0.76)分降至(1.75±1.91)分,疼痛发作频率由术前(9.00±1.74)次/月降至(2.82±2.47)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例患者自述手术部位感觉麻木,但其中6例于术后3个月左右好转,只有1例患者自述麻木感持续。结论对于枕大神经顽固头痛,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顽固性偏头痛 枕大神经源性 枕神经痛 神经微创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外分泌疾病导致的糖尿病,主要病因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目前尚无肯定的诊断标准,容易被忽视和漏诊。胰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要量小,不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的治疗药物为胰岛素,部分早期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

  • 标签: 糖尿病 胰源性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神经膀胱(NB)指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控制机制紊乱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疾病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泌尿道感染、上尿路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NB的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和讨论,为该病的规范化管理和并发症预防提供参考。

  • 标签: 膀胱,神经原性 药物疗法 导尿管插入术 电刺激疗法
  • 简介:摘要多种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引起神经膀胱,神经膀胱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神经膀胱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不同的病理机制和分类而制订,近年来骶神经电刺激成为治疗神经膀胱的热点。本文就神经膀胱近几年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我国对神经膀胱的诊断及管理水平。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诊治 骶神经电刺激
  • 简介:摘要脊柱疼痛是临床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其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为临床医生诊断与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指出,对脊柱疼痛应循症探因,精准治疗。

  • 标签: 脊柱源性疼痛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神经直立低血压(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NOH)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时,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拟交感神经药物,如米多君(midodrine)、屈昔多巴(droxidopa)和溴吡斯的明(pyridostigmine)等增加周围血管阻力;以及使用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等增加中心血容量。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以及周围的交感神经神经失神经支配的程度。治疗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低血压,直立性 治疗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段鞘内药物输注治疗肩部难治癌痛的有效及安全。方法分析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右侧肩部及右上肢难治癌痛患者临床资料,经L2~L3椎间隙穿刺植入鞘内导管至C6椎体水平,经鞘内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布比卡因和吗啡混合液,观察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鞘内镇痛治疗后,患者疼痛数字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未发现药物及操作并发症。结论段鞘内药物输注治疗肩部及上肢部位难治癌痛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癌痛 鞘内 吗啡 布比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Sham组,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P<0.01)。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 标签: 脓毒症 肾上腺损伤 髓源性抑制细胞 炎症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囊肿患者86例,食管囊肿5例。支气管囊肿男37例,女49例;年龄23~70岁,平均(49.27±10.70)岁。根据发病位置分为纵隔型65例(75.6%),肺内型21例(24.4%);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囊肿(9例10.5%)。结果术前明确诊断8例(9.3%)。胸腔镜手术51例(59.3%),对比开胸手术,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5 )天对(4.97±1.54 )天,P<0.001]和住院时间[(7.08±1.75)天对(9.60±2.58 )天,P<0.001]明显缩短。随访65例(71.4%,65/91),中位随访34(2~111)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支气管囊肿无特征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胸部MRI对囊肿的诊断有较大优势;对于大多数病例,胸腔镜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具有微创优势。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囊肿与食管囊肿术前鉴别困难,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支气管源性囊肿 食管囊肿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原发性胆汁胆管炎等胆肝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相较于常规内外科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如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已在该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现对常见胆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为相应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胆源性肝脏疾病 介入治疗 胆管细胞癌 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