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年5月—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53 185例行心脏CT检查资料中。纳入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5~79岁。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进行扫描,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在CT重建图像上观察心大静脉的走行及异常引流的位置,测量心大静脉的长度,心大静脉异常引流汇入上腔静脉处(汇入点)和左心房入口处(入口处)的直径及CT值,以及冠状静脉窦的直径;观察有无合并心脏畸形。结果28例患者中,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引流入心房9例(左心房7例、右心房2例)。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患者,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7~26 mm,汇入点距离上腔静脉左心房入口处的距离为1~8 mm,汇入点的直径为2.5~4 mm,入口处的CT值为20~6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膜部缺损1例。心大静脉异常引流入心房9例患者,其中引流入左心房前壁者6例、右心房顶部靠近房间隔处2例、左心房左侧壁者1例;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5~36 mm,入口处的直径为2.8~4.5 mm,入口处的CT值为400~60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无顶冠状静脉窦2例、卵圆孔未闭1例、冠状动脉瘘1例、右室双出口1例。结论心脏CT检查是发现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有效方法,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 标签: 静脉 心大静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解剖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状异常胎胎盘病理学特点及对母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送检的形状异常胎胎盘130例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30例形状异常胎胎盘,包括副叶胎盘48例、双叶胎盘12例、有缘胎盘50例、轮廓胎盘13例、环状胎盘3例、膜状胎盘2例及有窗胎盘2例。(2)产妇孕周29+5~40+4周,51例胎膜早破,11例胎盘前置,5例胎盘早剥,15例胎盘粘连/植入,27例产后出血。(3)胎儿中有46例未足月早产,28例生长发育受限,22例宫内窘迫,1例胎儿宫内死亡。(4)胎盘大体特点:副叶胎盘表现为分叶有明显的大小差异,若两叶大小较一致,称为双叶胎盘;轮廓胎盘表现为绒毛膜板小于底板,边缘反折的胎膜有明显增厚,若未见增厚,则称为有缘胎盘;膜状胎盘大体特点为薄而大,形似薄膜;环状胎盘大体表现为空心圆柱体状、环形或马蹄形;有窗胎盘表现为近中央区有组织缺损。(5)镜下改变:以功能性形态学改变为主,常见母胎灌注不足的表现,包括绒毛梗死、远端绒毛发育不良及绒毛过度成熟等。结论形状异常胎胎盘大体表现各异,母胎灌注功能不足,可导致胎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或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

  • 标签: 胎盘 妊娠结局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侧肺静脉闭锁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收治的2例侧肺静脉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童,年龄分别为3岁、12岁,因反复咳嗽、咯血于外院诊断为肺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治疗病情仍有反复。于我院行胸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示侧肺静脉闭锁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患儿均拒绝肺移植,随访1年,1例未再出现咯血,另1例仍有反复咳嗽、咯血。对文献报道的92例肺静脉闭锁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儿童侧肺静脉闭锁43例,年龄6 d至18岁,左侧肺静脉闭锁21例,右侧肺静脉闭锁22例。2例无特殊临床表现,余均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咯血及运动后呼吸困难。侧肺静脉闭锁患者中行肺切除及心脏修补术8例,术后咳嗽、咯血等症状消失,余均保守治疗。结论侧肺静脉闭锁罕见,常因反复肺部感染、咯血、呼吸困难等就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CTA检查可确诊。

  • 标签: 儿童 肺静脉闭锁 咯血 肺动脉发育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根据肾上腺病变部位不同分为侧和双侧PA,前者可手术治疗,后者应药物控制。侧PA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肾上腺低密度结节或增粗。肾上腺CT显像“无异常”的侧PA既往国内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1例肾上腺CT显像“无异常”的侧P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诊治要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以期为影像学阴性的侧PA的临床诊治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 单侧 影像学阴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倍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倍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倍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 标签: DMRT1基因 单倍剂量不足 变异 性发育异常 性腺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环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术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 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 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 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环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下肺静脉共干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置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置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置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置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置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 标签: 儿童 颈内静脉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运用手术治疗的15例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15 d,年龄范围为4~111 d,15例患儿中包括12例新生儿;中位体重为3.2 kg,体重范围为1.7~5.0 kg,5例患儿的体重<3.0 kg。其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pulmonary artery from the ascending aorta,AORPA)右后方1例(开口闭锁)、正后方5例、左后方6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无名动脉并开口闭锁2例、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左无名动脉1例。根据不同类型及其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直接吻合法4例,双瓣吻合法8例,双瓣吻合法+新鲜自体心包加宽1例,管道连接法2例,所有患儿均行解剖矫治。结果所有患儿均为一期矫治,无死亡病例;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102 h,范围为22~503 h;中位住院时间为22 d,范围为13~82 d;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97 min,范围为34~202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8 min,范围为21~59 min;中位辅助循环时间为78.5 min,范围为26~129 min。1例患儿的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后方吻合受压狭窄,于术后第11天再次行手术治疗将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前方吻合,术后狭窄解除;2例患儿于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均治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5个月,范围为1~100个月,部分患儿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复查可见血流速度逐渐减慢,暂未行手术干预,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早中期手术效果是满意的,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得出。

  • 标签: 婴儿 肺动脉异常起源 肺动脉高压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128 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40例,年龄(41.78±14.2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46例)和保守治疗组(82组)。对SMVT患者的病例特点、症状体征、住院诊治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28例SMVT患者中,急性发病者(发病<14 d)98例,急性患者中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6 比 59/82,χ2=1.734,P=0.100)。有症状患者125例;其中手术治疗组中恶心(54.35% 比 29.27%,χ2=7.845,P=0.005)、呕吐(52.17% 比 28.05%,χ2=7.381,P=0.007)、腹胀(54.35% 比 32.93%,χ2=5.606,P=0.018)、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9.13% 比 17.07%,χ2=7.647,P=0.006)、反跳痛(78.26% 比 35.37%,χ2=21.690,P<0.001)、腹肌紧张(67.39% 比 21.95%,χ2=25.750,P<0.001)、移动性浊音(32.61% 比 9.76%,χ2=10.440,P=0.001)以及呼吸急促(13.04% 比 2.44%,P=0.017)、心率增快(45.65% 比 12.20%,χ2=17.970,P<0.001)、血压降低(18.70% 比 1.22%,P=0.036)比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手术治疗组中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比例较高(15 比 0,P<0.05)。11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组全部接受抗凝治疗。4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46例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急诊手术占91.30%(42/46),手术方式主要为剖腹探查及坏死肠段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感染(6.52%,3/46)、切口感染(6.52%,3/46)。7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6±27.91)个月。随访期内肠梗阻10例,肠缺血5例,消化道出血4例及短肠综合征6例。非SMVT相关死亡5例,均为保守治疗患者。结论SMVT如出现高度怀疑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或行腹腔穿刺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或挽救缺血肠道。早期抗凝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线静脉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针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形式):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39~75岁;中线组(采用中线静脉形式):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6~72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情况、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情况、使用成本、患者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91.52%(54/59)]较高(χ2=5.081,P<0.05),导管/留置针滑脱[5.09%(3/59)]、意外拔率[1.70%(1/59)]均较低(χ2=4.236、11.670,均P<0.05);中线组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穿刺次数短于留置针组(t=133.261、50.935,均P<0.05);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患者满意度为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使用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05)。结论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线静脉可增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颅内感染 中线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llstent支架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Wallstent支架植入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2例IVCS患者(排除活动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97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3例;跨关节26例。分为非血栓组(26例)、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组(65例)及慢性血栓组(21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则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统计分析术后支架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12例患者中,植入支架149枚。随访(38.4±9.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9例。支架一期通畅率92.0%(103/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2.3%(60/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96.2%(25/26);支架二期通畅率95.5%(107/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6.9%(63/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100 %(26/26)。无支架脱落、植入血管破裂、严重出血等并发症;1例对侧髂静脉继发血栓。结论IVCS应用Wallstent编织支架治疗,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支架中期通畅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Wallstent 支架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非计划拔65例(7.8%),非计划拔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置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结论脐静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置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非计划拔65例(7.8%),非计划拔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置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结论脐静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置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