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年女性,无明显诱因双眼伴异物感多天,根据患者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通过患者眼内虫体的检出及镜下观察,明确诊断为结膜吸吮线虫病。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 标签: 吸吮总科 寄生虫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新生儿吸吮性水疱是一种少见良性皮损,因胎儿在子宫内用力吸吮局部皮肤导致,多表现为囊性水疱或大疱。本文报道4例新生儿吸吮性水疱,皮损主要在手背、手腕及前臂,单侧或双侧,面积大小不等,生后3~5 d自愈。

  • 标签: 婴儿,新生 吸吮行为 水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71岁因左眼反复红肿、“眼白”出现肿物男性患者,否认外伤史,在外院局部抗炎治疗无效。眼部检查见角膜缘、结膜近角膜处灰白色宽基底肿物,上睑结膜面中外侧近睑缘处约3 mm×2 mm局部隆起。部分结膜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提示为结膜真菌感染伴鳞状上皮不规则增生及不典型增生,眼分泌物涂片检查提示为白色念珠菌感染,鼻窦CT及MRI提示慢性上颌窦炎。诊断为左眼真菌性结膜炎,行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后结膜肿物消退无复发。

  • 标签: 结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念珠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球结膜松弛症患者溢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5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确诊为结膜松弛症并伴有溢泪症状,接受部分结膜切除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27例(27眼)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结膜松弛症均为Ⅲ级或以上,接受球结膜部分切除术后,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及结膜脱垂体征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下泪河高度变化。结果:术后患者的溢泪症状均消失。拆除结膜缝线后未见切口处的结膜裂开。至术后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期间,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结膜松弛症复发。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提高(P<0.001),术后12个月下泪河高度较术前提高(t=-14.642,P<0.001)。结论:切除松弛脱垂的球结膜,间断缝合球结膜切口,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可有效避免手术中结膜撕裂和术后结膜切口裂开等手术并发症,能够改善患者的溢泪,一定程度上稳定泪膜,且安全、有效。

  • 标签: 结膜松弛脱垂 溢泪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粪类圆线虫感染相关肾损伤,并结合文献探讨粪类圆线虫相关肾损害的常见病理类型、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改变,利用免疫病理、光镜及电镜检查了解肾小球病理类型;通过消化道内镜及活检了解消化道黏膜病理改变及病原体形态,分析肾脏及消化道病理改变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患者男性,26岁,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肾活检病理改变符合肾小球微小病变,伴间质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临床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蛋白尿转阴,但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急诊胃镜显示患者胃体及十二指肠广泛充血、糜烂。胃黏膜活检见黏膜内多量细长、"S"形弯曲的蚴状病原体,患者同时存在双肺感染,脑脊液大肠埃希菌阳性及脐周皮肤紫色皮疹。患者确诊为重症粪类圆线虫感染。经过抗感染及驱虫治疗后,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消失,复查内镜未见寄生虫虫体。随访2年至今,未见肾病综合征复发。结论粪类圆线虫感染可以肾病综合征为首起症状而消化道症状轻微,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前需排除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在流行地区或存在可疑接触史的患者,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粪类圆线虫 肾病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多
  • 作者: 丁春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05-24
  • 出处:《医师在线》2020年 第13期
  • 机构:乐山市中医医院眼耳鼻咽喉科,四川 乐山614000
  • 简介:换季时节到了,各种细菌容易生长繁殖。不少儿童有这样的坏习惯,一旦眼睛不舒服,就用手揉眼,把手上的细菌带到眼睛里,造成眼病。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卫生问题,保护好孩子的眼睛。不知您是否曾发现您的孩子总是用手揉眼睛,观察后发现,孩子的眼睛红红的,像是充血了,并出现肿胀,而且早上起床孩子的眼睛经常被“眼屎”类的分泌物糊住,把孩子带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患上了急性结膜炎。家长怎样护理急性结膜炎患儿

  • 标签: 家长;护理;急性结膜炎患儿
  • 作者: 杜满 仲晓维 王富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右眼结膜肿物5 d患者就诊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右眼下方穹窿中央偏鼻侧结膜1个直径约3 mm的淡红色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质韧,无出血,活动好,无压痛。手术完整切除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右眼结膜孤立性纤维瘤。

  • 标签: 结膜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结膜职业暴露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发生的63例结膜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士、医生是发生结膜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分别占55.56%(35/63)和41.27%(26/63);工作年限不超过5年的医务人员结膜暴露最多,占69.84%(44/63);手术室、普通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是医务人员结膜暴露的主要场所,分别占47.62%(30/63)、28.57%(18/63)及9.52%(6/63);手术操作、拔针、气道管理操作、更换引流管(袋)及指尖测血糖是结膜暴露的主要时机,分别占47.62%(30/63)、11.11%(7/63)、7.94%(5/63)、7.94%(5/63)及6.35%(4/63);乙型肝炎病毒是医务人员结膜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源,占38.09%(24/63)。结论医护人员、低年限、手术操作是医务人员结膜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强化教育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可降低医务人员结膜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 标签: 人员,医务 暴露,职业,结膜 分析,调查
  • 简介:摘要一名1周大的婴儿因眼睛发红、双侧有轻度脓性分泌物去看全科医生。该婴儿足月出生,经阴道自然分娩,生后无并发症。经检查,发现双眼有黄色分泌物,并有轻度结膜炎。婴儿的父母担心其眼睛发红的情况。该患者应如何处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的资料,从临床表现、血常规、痰涂片、胸部CT、治疗效果方面阐述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的特点与转归。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治疗上停用免疫抑制剂、小剂量激素维持、积极恢复免疫力、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首选伊维菌素是行之有效的。

  • 标签: 肾移植 粪类圆线虫病 阿苯达唑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改善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2月14日,纳入研究对象为胎龄≥26周且<37周的早产儿,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或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干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口腔运动干预和口腔感觉运动干预。提取研究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 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 316例早产儿(胎龄26~36周)。结果显示,干预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WMD=-3.45,95%CI -4.41~-2.50,P<0.001),出院时校正胎龄(WMD=-0.68,95%CI -1.10~-0.26,P=0.001)、全经口喂养时日龄(WMD=-5.22,95%CI -9.04~-1.40,P=0.007)、全经口喂养时校正胎龄(WMD=-1.02,95%CI -1.40~-0.64,P<0.001)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WMD=-59.75,95%CI -114.55~-4.95,P=0.030)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可加速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实现,缩短住院时间,应标准化该程序并推广,使其成为早产儿护理的常规和标准操作。

  • 标签: 口腔刺激 非营养吸吮 婴儿,早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结膜黑色素瘤(conjunctival melanoma,CM)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相关死亡率为30%,在结膜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CM由结膜上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在此之前可见相应结膜的色素性病变如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及结膜色素痣,最常见于球结膜或角巩膜缘,也可出现于睑结膜。CM能向眼球或眼眶侵袭,并可向局部淋巴结、脑及其他器官转移。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多数CM可通过手术切除,术后联合辅助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风险。(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386-392)

  • 标签: 结膜黑色素瘤/诊断 结膜黑色素瘤/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结膜下膜片注射植入装置并进行动物实验测试其性能。方法:实验研究。设计并制作一种结膜下植入物注射装置,并在兔左眼利用该注射装置将可降解明胶膜片注射植入(作为试验组),右眼作为对照组仅重复穿刺、进针动作,不植入膜片,分别于植入后0、1、2、3 d各取2只兔子,处死后摘除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设计的注射装置的针头弧度曲率半径为18 mm,内径截面为1.96 mm×0.38 mm。利用此装置注射明胶膜片如兔眼结膜下注射后兔眼未见出血,膜片未见移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伤口愈合程度相近,未见明显区别。结论:该注射装置操作简便省时,有效地克服了常规植入手术创伤,为新型药物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辅助。

  • 标签: 结膜下植入 注射装置 眼表
  • 简介:摘要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炎(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常累及结膜和角膜,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及体征易与其他角结膜炎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导致弱视或更严重的视力损害。BKC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睑缘炎症,以局部治疗为主,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口服药物系统治疗。而对于角结膜炎症,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轻度BKC选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中重度BKC选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或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角膜溃疡者需加用抗菌药物眼膏;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38-43)

  • 标签: 睑缘炎 角膜结膜炎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扩散以来工作在疫情暴发中心的第一线的眼科医务人员,我们于2020年1月10日至今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观察的30例COVID-19患者中发现3例COVID-19合并结膜炎者,其中1例以双眼结膜炎为首发症状,3 d后发生呼吸道症状并确诊为COVID-19,另2例确诊为COVID-19,隔离治疗期间发生双眼结膜炎。3例患者结膜炎均表现为病毒性结膜炎体征,病情为轻度到中度,其中2例患者经抗病毒滴眼液治疗后7~10 d症状消失,另1例患者因COVID-19重症离世而失访。另外27例确诊的轻中度COVID-19中有2例结膜囊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并未发生结膜炎。

  • 标签: 冠状病毒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的趋向性及与照射剂量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区组随机法将168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对照组为未照射的小鼠;照射组为使用137Cs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剂量率为0.84 Gy/min。(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0、2、4、8、12、24、48、72 h收集尿液;(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4、8、24 h收集尿液。(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分别将尿液用风扇吹风和加热后进行爬行实验。线虫培养至L3幼虫期,将其分别和每组小鼠的尿液滴至培养皿的不同区域,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每个区域中线虫的百分数。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7.5 Gy照射后8 h时线虫开始出现聚集,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在照射后8、12、24、48、72 h时线虫的百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67.518,均P<0.01)。(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2、4、6 Gy照射组区域线虫的百分数均增加[(29.33±5.79)%对(69.58±7.00)%、(11.58± 3.60)%对(84.42±5.55)%、(9.08±2.19)%对(88.58±3.4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55、30.320、51.463,均P<0.001)。(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在照射后8、24 h,2、4、6 Gy照射组小鼠尿液的线虫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8~133.349,均P<0.001)。(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风扇实验结果显示,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05);加热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尿液加热前后整体重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0±0.028) g对(1.051±0.026) g,t=11.814,P<0.001],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05)。结论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中挥发性代谢物具有趋向性,且可辨别低剂量照射。

  • 标签: 秀丽新小杆线虫 辐射损伤 尿液趋向性 挥发性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