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教学 视觉监测 遥感技术
  • 简介:摘要放射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数月后往往发展成为放射肺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者对RILI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其中调节T细胞(Treg)在RILI进展中的免疫学机制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期重点号刊登了几篇Treg与RILI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Treg在肺组织内的数量改变和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报道了Treg参与RILI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为RIL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 标签: 辐射,电离 T淋巴细胞,调节性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C57BL/6小鼠放射心肺功能不全动物模型。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照射组接受胸部局部单次20 Gy电子线照射,照后饲养6个月。超声心动检查心功能,血气分析检测血氧分压(PaO2),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肺纤维化。结果照射组LVEF (68.60±10.92)%与对照组(81.75±8.79)%降低(P<0.01);照射组心脏凋亡指数(23.90±6.60)%比对照组(3.25±3.38)%增高(P<0.01);照射组心脏CVF (15.42±5.72)%比对照组(1.45±0.64)%增高(P<0.01)。照射组PaO2(86.10±7.60) mmHg比对照组PaO2(107.16±9.01) mmHg下降(P<0.01);照射组肺脏凋亡指数(27.90±8.94)%比对照组(2.50±3.55)%增高(P<0.01);照射组肺脏CVF (17.76±5.77)%比对照组(2.50±3.55)%增高(P<0.01)。结论辐射使心肺凋亡纤维化重塑,进而导致心肺功能的下降,成功构建C57BL/6小鼠放射心肺功能不全动物模型。

  • 标签: 放射性心肺功能不全 动物模型 C57BL/6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19处土壤中放射核素的含量,为准确评价北京地区环境放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18年连续采集北京16个区的38份土壤样品,使用GEM-MX7080P4型高纯锗γ能谱对样品中放射核素226Ra、232Th、40K和137Cs的比活度进行监测。结果19处土壤样品中放射核素226Ra、232Th、40K的比活度平均值连续两年分别为23.9和24.1 Bq/kg、31.2和31.7 Bq/kg、600和578 Bq/kg;137Cs的比活度平均值两年均为1.21 Bq/kg,最高值分别为5.48和6.18 Bq/kg,约为当年平均值的4.5和5.1倍。结论北京地区19处土壤样品中226Ra、232Th、40K和137Cs的含量在本地区和国内环境本底范围内,土壤中137Cs主要来源于既往的核活动或核事故。

  • 标签: 北京地区 土壤 放射性核素 γ能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讨论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由工业用X-RAY检测所致的放射皮肤损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外科接诊的36例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并发工业放射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16例就诊时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20例就诊时未出现特征皮肤损伤,行异物取出术后出现。36例患者钻头刺伤后出现特征皮肤损伤时间为6~10 d,平均7.8 d,皮肤破损面积为1.0 cm×1.0 cm~2.5 cm×5.0 cm。明确诊断后采用清创、烧伤膏外涂、伤口换药等治疗,就诊时已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再行异物取出术。结果36例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创面愈合时间为22~42 d,平均30.6 d。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6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永久脱发,手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患者被线路板钻头刺伤后接受工业用X-RAY检测照射是主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可明确诊断,需和伤口感染、丹毒、湿疹等相鉴别,通过对线路板厂工人进行健康宣教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异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 红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篇继续教育对PET用放射金属核素进行概述,介绍了基于其制备的放射示踪剂的应用,重点阐述最常用的PET放射金属核素68Ga、89Zr和64Cu及其优缺点。

  • 标签: 68Ga 89Zr 64Cu PET放射性金属核素 诊疗一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节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结论放射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肺损伤的发生。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模型,动物 Th细胞平衡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放射肠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肠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肠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肠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肠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肠损伤,包括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肠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短肠综合征 放疗
  • 简介:摘要放射肠损伤是由于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引起的肠道损伤,以粪便持续带血、里急后重、肛周疼痛、严重可伴有肠穿孔为主要症状。精确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比常规放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减少肠道所接受的放射剂量。但即使在精确放疗时代,临床上仍需要面对疗效和损伤取舍平衡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复杂、复发或晚期的肿瘤而言。总体而言,治疗决策时应以放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为重,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放疗损伤,需要多学科会诊,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定。由于放射肠损伤治疗的困难和复杂放射肠损伤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采用精确放疗,避免给予肠道过多的剂量、避免照射全周的黏膜;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还需要注意预防便秘,避免肠道被干硬粪便损伤;并教育患者注意饮食,不要吃剩菜、凉菜、咸菜等容易造成肠道感染的食物。目前,放射肠损伤领域的研究数据仍较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放射肠损伤的预防和诊治领域会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 标签: 放射性肠炎 精确放疗 预防
  • 简介:摘要植入型心电监测(ICM)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心电监测技术,对于晕厥、心房颤动、隐源脑卒中、不明原因心悸等临床问题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优化管理等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撰写此专家共识,旨在提供有关ICM的最新学术进展,规范并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隐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我国职业放射疾病编码的准确,对该类疾病管理、病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规范化依据,提升防治水平。方法结合我国职业放射疾病的命名方法及疾病特点,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规则,对此类疾病进行编码。结果我国职业放射疾病体系是电离辐射造成的各类疾病的总和,区别于普通的临床症候群,对此类疾病的编码必须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特点来进行。结论对我国职业放射疾病编码的准确直接影响到疾病统计数据的准确,对此类疾病的编码进行规范并使其标准化,对我国的职业放射疾病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 标签: 职业性放射病疾病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编码
  • 简介:摘要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放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照射,引起早期或晚期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损伤,严重降低了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放疗在胸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其所致心脏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对诊断放射心脏损伤的方法(如血液学和影像学等)的研究,力求早发现和指导早干预是当代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 标签: 放射疗法 心脏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慢性放射肠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肠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肠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慢性放射肠损伤的病理机制和损伤范围角度,阐述慢性放射肠损伤的手术难点,并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中心诊治经验,探讨相应手术对策。慢性放射肠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进行闭塞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损伤范围包括小肠、末端回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放射损伤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盆腔纤维化和多器官受累以及机体条件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是常规的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放射损伤肠管,以保证吻合口一端没有放射损伤,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慢性 并发症,晚期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诊断急性脑损伤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脑出血、颅脑外伤及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医药、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相关中英文文献。以急性脑损伤患者健侧扰动系数为对照组,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版软件。检验纳入文献的异质,采取单篇文献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绘制森林图计算各亚组扰动系数对比的OR值。结果最后纳入文献共计8篇,存在异质,按发病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结果:发病后1 d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患者大脑患侧扰动系数均显著低于健侧,OR值分别为-2.57(95%CI:-3.01~-2.13)、-0.83(95%CI:-1.02~-0.63),而发病后3、7 d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患者大脑患侧扰动系数均显著高于健侧;发病后1、3、7 d脑梗死患者大脑患侧扰动系数均显著高于健侧,OR值分别为0.75(95%CI:0.39~1.10)、0.61(95%CI:0.32~0.90)、0.50(95%CI:0.01~0.99);发病后脑出血、脑梗死及颅脑外伤患者1~3 d扰动系数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3~7 d,OR值分别为3.30(95%CI:3.11~3.50)、1.03(95%CI:0.08~1.98)、2.23(95%CI:2.09~2.38)。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损伤患者的扰动系数监测符合脑水肿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规律,反映了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可作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方法,帮助临床医生动态了解患者的脑水肿情况。

  • 标签: 急性脑损伤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仪 脑出血 颅脑外伤 脑梗死 扰动系数
  • 简介:摘要在军事、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辐射暴露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威胁。针对辐射引起的损伤需要有效的预防或缓解治疗,但是目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临床上少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辐射防护剂副作用大,限制其广泛使用。据报道,一些天然的无毒化合物(如蜂产品)可通过减轻辐射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来预防和治疗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皮肤损伤、肝损伤、肠道损伤和造血系统的损伤等。这表明这些蜂产品有作为辐射防护剂的潜力。本文就蜂产品对防治放射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辐射防护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DNA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估算肿瘤质子治疗时重混凝土屏蔽墙中铁元素因中子活化产生的感生放射56Mn及其水平。方法采用Geant4程序构建某质子治疗机房的重混凝土屏蔽墙模型,模拟245 MeV的质子束照射水模体产生的次级中子,统计屏蔽墙内放射核素56Mn的分布。将屏蔽墙按每10 cm厚度分层,计算前3层屏蔽墙中放射核素56Mn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在最大的束流照射条件(1.872×1010个)下,前3层屏蔽墙内的放射核素56Mn个数分别为3.10×108、1.60×108和9.33×108个;对治疗室内1 m远处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13×10-3、8.82×10-4和9.10×10-4 μSv/h,总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3.92×10-3 μSv/h。结论在质子治疗时,距离射束中心轴越近,屏蔽墙的感生放射越强;屏蔽墙前端中子活化铁元素产生的感生放射最强,感生放射随着屏蔽墙厚度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应主要考虑质子治疗机房屏蔽墙前端产生的感生放射

  • 标签: 质子治疗 重混凝土 感生放射性 周围剂量当量率
  • 简介:摘要放射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射肠损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放射小肠炎、结肠炎及直肠炎。放射肠损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间质纤维化、黏膜水肿、溃疡、炎细胞浸润等,且存在显著的血管病变。其在内窥镜下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超声下具有肠壁弥漫增厚、血流信号增多的表现。此外,放射肠损伤还具有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壁厚度增加、骶前间隙宽度的增加等其他影像学表现。放射肠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子包括血管抑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CXCL16等,待明确的机制包括异常升高的血管抑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导致稳态失衡,以及巨噬细胞表达的CXCL16如何作用于相应受体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等。针对放射肠损伤血管病变,进行靶向治疗,将是令人期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放射性直肠炎 血管病变 血管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