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浸润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MA)是肺原发性腺癌中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的亚型。肺IMA与浸润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NM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实际病例,总结肺IMA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肺IMA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常呈贴壁型或腺泡型结构,肿瘤细胞高柱状、有细胞内黏液,部分病例可见杯状细胞,细胞温和,异型较小。肺IMA的免疫表型有别于INMA,表达HNF4α、仅少数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具有胃型黏液蛋白表型,并且常存在KRAS突变或NRG1融合。IMA患者的预后研究结论争议较大,研究显示以铂类为主的传统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生存期。虽然,肺IMA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但尚无有效的靶向药物,仅少数临床实验抗EERB3单抗治疗可延长NRG1融合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此外,形态学上伴有黏液分泌的部分腺癌,如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肺INMA和一些TTF1阳性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IMA可以通过接受相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因此,将这两类疾病与经典KRAS突变肺IMA相鉴别十分必要,明确肺IMA的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肺IMA与INMA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实肺结节(NSN)的高分辨CT(HRC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微浸润腺癌(MIA)与浸润腺癌(IA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和胸部HRCT表现为NSN的患者18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121例,年龄19~81(54.8±12.2)岁。将所有患者分为MIA组和IAC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和年龄,分析NSN患者的HRCT影像学征象,包括结节位置、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对NSN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在MIA组和IAC组的分布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最佳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MIA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5例,年龄25~76(50.67±12.03)岁;IAC组患者9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6例,年龄19~81(58.57±11.1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组与IAC组在性别、年龄、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Z=-4.577,P=0.000;Z=-8.467,P=0.000;t=-5.214,P=0.000;χ2=31.547,P=0.000;χ2=27.105,P=0.000;χ2=5.604,P=0.018;χ2=7.316,P=0.007;χ2=5.576,P=0.018;χ2=4.989,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NSN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95% CI:1.264~1.614,P=0.000)、1.004(95% CI:1.001~1.008,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结节径线最佳临界值为10.0 mm,密度最佳临界值为-490 HU,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714;结节径线和结节密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75.3%、83.3%、79.1%和56.7%、77.8%、66.8%。结节径线和密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7,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9%、82.5%和80.2%。结论HR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NSN腺癌浸润程度的鉴别诊断,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浸润 非实性结节
  •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的浸润微乳头状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的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微乳头状癌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的特征,为混合型。微乳头状癌区可见特征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的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的独立组织学亚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乳腺浸润导管癌腹盆腔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随着新药研发、医疗技术进步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保留器官手术成为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如何严格筛选合适的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及相关治疗策略、疗效、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膀胱肿瘤 保留膀胱 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我国新发膀胱癌病例中有超过25%为肌层浸润膀胱癌。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术式是膀胱根治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等局限性。为在控制膀胱癌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及随诊体系正在被不断探索。除了由"经尿道最大限度肿瘤电切、化疗、外照射放疗"构成的经典三联综合治疗外,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双药或者联合化疗/放疗的治疗模式正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本文旨在回顾肌层浸润膀胱癌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历史及现状,并展望在当前肿瘤免疫学时代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膀胱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免疫抑制剂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治疗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宫颈癌病例,从中筛选出3例宫颈ISMC,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例患者年龄38~48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接触出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3例均伴18型阳性。镜检ISMC细胞呈复层排列,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巢,细胞巢最外层细胞呈有极向的栅栏状排列,内层细胞极向紊乱,胞质内富含黏液。3例ISMC均伴发宫颈普通型腺癌,1例同时伴发鳞癌。免疫表型:P16弥漫阳性,P40、CK5/6示巢外层细胞阳性。特殊染色阿辛兰提示内层细胞胞质内黏液丰富。1例术后1个月肺部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盆腹腔多发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且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并需要与宫颈非角化型鳞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进行鉴别。

  • 标签: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 临床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IPMN 26例,浸润IPMN 14例。浸润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在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息肉、炎性病变相关息肉和错构瘤息肉系列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直肠炎症肠病相关良性病变和息肉病进行阐述。结合原来分类,根据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发生机制和相关遗传学特征不同,建议将结直肠非浸润上皮性病变分为6类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相关概念及进展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分为肌层浸润癌与非肌层浸润癌,其中非肌层浸润癌占绝大部分。近年来膀胱癌全球新发病例逐渐增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针对膀胱癌的治疗方式也逐渐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总结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为膀胱癌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化学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月牙征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肺腺癌浸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月到201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316例患者(320个pGGN)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pGGN分为浸润前病变组148个和浸润病变组172个。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GGN浸润的危险因素,并对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浸润前病变组出现月牙征24个(16.2%),浸润病变组出现月牙征49个(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804,P=0.009);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灶大小、形态、分叶征、血管牵拉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病变大小10.5 mm为临界值,鉴别诊断浸润前病变和浸润病变的灵敏度为65.7%,特异度为61.5%, 曲线下面积为0.666。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10.5 mm、不规则形态、月牙征、血管牵拉征是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192(1.981~5.144)、3.672(1.545~8.725)、1.972(1.104~3.521)、2.026(1.087~3.777)。根据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1(95%CI 0.655~0.768)。结论月牙征能有效地反映pGGN的浸润。病灶最大径≥10.5 mm、不规则形态、月牙征、血管牵拉征均是预测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结阳性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瘤周水肿(OR=3.367,95%CI 1.382~8.201,P=0.008)、多灶或多中心(OR=4.026,95%CI 1.268~12.776,P=0.018)、瘤周-肿瘤ADC比值高(OR=7.321,95%CI 2.226~24.079,P=0.001)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OR=6.779,95%CI 2.819~16.303,P<0.001)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4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LV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优于其中任何单一指标(P<0.05);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4.62%。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P=0.503)。结论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乳腺浸润导管癌LVI状态。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脉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子分型对可手术浸润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8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 869例浸润乳腺癌病例,依据激素受体(HR)和HER2状态将患者分为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 4组,分别用Kaplan-Meier曲线法和COX回归分析各组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在7 869例乳腺癌患者中,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组患者分别占52.9%、17.5%、14.1%和15.5%。总人群的5年DFS和OS分别为86.30%和94.29%。HR+/HER2-组的5年DFS(88.12%)高于HR+/HER2+组(84.67%)(P=0.026)、HR-/HER2+组(84.19%)(P<0.001)和HR-/HER2-组(83.70%)(P<0.001)。HR+/HER2-组和HR+/HER2+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8%比95.17%,P=0.187),高于HR-/HER2+组(92.26%),(P<0.001)和HR-/HER2-组(91.69%),(P<0.001)。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Ki67及手术年份进行多因素校正后,分子分型依然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组与HR+/HER2-组的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7、0.511),而HR-/HER2+组和HR-/HER2-组的DFS和OS均差于HR+/HER2-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和HR+/HER2+乳腺癌具有相似的预后,优于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而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相同。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后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应用安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使用国产卡介苗膀胱维持灌注的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62例,观察其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62例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随访24个月无复发生存率(RFS)80.65%,灌注过程中绝大部分患者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排尿烧灼感、尿频、尿痛,1~2级症状占比分别为烧灼感[51.61%(32/62)]、尿频[61.29%(38/62)]、血尿[40.31%(25/62)],3~4级严重症状发生比较少。结论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灌注过程中疗效肯定,且灌注过程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膀胱肿瘤 卡介苗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癌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ICs)的相对占比,探讨TIICs与结直肠腺癌的预后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结直肠腺癌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及样本对应的临床信息。通过CIBERSORT软件计算每个样本中22种TIICs的相对占比。利用R软件分析结直肠腺癌和正常结肠组织之间TIICs的占比差异;分别对每种TIICs做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分析每种TIICs与结直肠腺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一共得到514例样本的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其中结直肠腺癌473例,正常癌旁组织41例。发现幼稚B细胞等12种TIICs在结直肠腺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样本临床信息的对应配对后,纳入到生存分析共222例。对每种TIICs相对比例值降序排列,按中位值将所有样本分为高、低浸润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发现,记忆B细胞对结直肠腺癌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CD4记忆T细胞等4种TIICs在结直肠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中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IICs与结直肠腺癌的预后及临床分期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非肌层浸润膀胱癌(<T2期)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HoLRBT组),42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URBT组)。观察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复发情况。结果HoLRBT组的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URB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oLRBT组术中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有1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TURBT组术中有6例患者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HoLRBT组术后病理中有肌层组织情况及术后肿瘤残留率明显优于TURBT组(P<0.05)。随访两年,两组的肿瘤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 vs. 19.0%,P>0.05)。结论HoLRBT治疗T2期以内的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后肿瘤残留,避免行二次电切除术。

  • 标签: 膀胱肿瘤 激光,固体 膀胱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