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 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结果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 标签: 颅骨骨折 婴儿,新生 复位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治疗面部凹陷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2例面部凹陷畸形患者,男4例,女18例,年龄16~56岁,平均38岁。22例患者均给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进行治疗,通过比较面部移植术后与术前图像变化,分析其形态变化。结果22例实施面部脂肪注射填充患者,随访6~12个月,面部凹陷畸形明显改善且患者满意率高,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对面部凹陷畸形治疗效果佳,术后效果持久稳定,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 移植,自体 脂肪颗粒 面部凹陷畸形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裂面中部凹陷鼻畸形患者的数字化综合治疗方法。方法2012-2015年,分别对8例颅面裂面中部凹陷患者,采用全鼻再造,全鼻再造+梨状孔周截骨前移,梨状孔周围截骨前移采用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术前设计及术中应用,并比较术前设计和术后CT数据吻合度。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前模拟设计和术后随访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额部扩张皮瓣全鼻再造对先天性颅面裂鼻缺损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手术导航辅助下梨状孔周围截骨前移,用于矫正先天性颅面裂致面中部凹陷实现了精准截骨手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面中部凹陷畸形,先天性 数字化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98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联合组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19~31岁)用面部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19~30岁)用面部微晶磨削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评分)(t=23.208, P<0.001);平均凹陷深度较术前均降低(t=18.586,P<0.001)。联合组患者ECCA评分(t=7.039, P<0.001);平均凹陷深度(t=3.16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患者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两组比较(χ2=6.387,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联合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318、3.776,均P<0.05);联合组患者脱痂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t=4.419,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水肿(χ2=8.38,P<0.05)、红斑发生率(χ2=5.096,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微晶磨削术。

  • 标签: 寻常痤疮 疗效比较研究 磨削术 红蓝光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 自体脂肪移植 容积,眼睑 瘢痕,贴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血浆蛋白凝胶(PAG)治疗面部凹陷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4例、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凹陷瘢痕患者,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采取的治疗方法分组,8例患者纳入单纯CGF组,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8.50(25.50,31.50)岁;8例患者纳入单纯PAG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32.00(28.50,35.00)岁;8例患者纳入CGF+PAG组,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50(29.00,35.75)岁。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凹陷瘢痕皮下分别单点或多点注射适量自体血液制备的CGF、PAG、CGF+PAG(比例为1.0∶1.0~1.0∶1.5),以填满凹陷为度,4周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下称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下称治疗后)3个月,采用Goodman & Baron痤疮瘢痕分级系统进行瘢痕分级并计算差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评分并计算差值;首次治疗结束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1、2、3个月,进行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采用全球审美改善量表进行瘢痕改善程度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瘢痕分级均为4.00(4.00,4.00)级(χ2<0.001,P>0.05)。治疗后3个月,与单纯CGF组的2.00(1.25,2.00)级比较,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没有明显变化[3.00(2.00,3.00)、1.00(1.00,1.00)级,Z=2.199、2.003,P>0.05];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明显低于单纯PAG组(Z=3.229,P<0.01)。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分级均明显降低(Z=2.588、2.598、2.640,P<0.05或P<0.01)。CGF+PAG组患者治疗前后瘢痕分级差值明显高于单纯PAG组(Z=3.229,P<0.01)。(2)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焦虑评分均相近(χ2=2.551、2.768,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Z=2.395、2.527、2.533,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差值相近(χ2=1.796,P>0.05)。(3)3组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即刻疼痛评分相近(χ2=0.400,P>0.05)。(4)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相近(χ2=2.688、5.989,P>0.05)。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单纯PAG组(Z=2.922,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1.121、2.392,2.000、2.828,2.449、2.598,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2.271、2.000、2.646,P<0.05或P<0.01)。(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相近(χ2=4.438,P>0.05)。治疗后2个月,单纯CGF组、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分别为2.00(2.00,2.75)、2.00(2.00,2.00)分,均明显高于单纯PAG组的1.00(1.00,1.00)分(Z=3.303、3.771,P<0.01)。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为3.00(3.00,3.00)分,明显高于单纯CGF组的2.00(2.00,2.75)分和单纯PAG组的1.00(1.00,2.00)分(Z=2.450、3.427,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与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和单纯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2.828、2.828,2.530、2.640,2.121,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明显升高(Z=2.449,P<0.05)。(6)3组患者注射后进针口均有轻微红肿,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CGF联合PAG治疗患者面部凹陷瘢痕后,患者瘢痕分级降低、焦虑程度减轻、治疗满意度增加、瘢痕改善程度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一成分注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瘢痕 面部 血小板 浓缩生长因子 血浆蛋白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分娩的乳头凹陷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自信心、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及纯母乳喂养率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114.61±17.12)分、(122.36±17.24)分、(113.59±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100.59±16.82)分、(92.55±15.27)分、(99.37±16.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自信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技能、内心活动、母乳喂养自信心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对母乳喂养技能、母乳喂养益处、凹陷乳头矫正方法及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2.22%、86.67%、84.44%,均高于对照组72.22%、55.55%、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产妇可显著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自信心,提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自我效能干预 乳头凹陷 产妇 母乳喂养 自信心
  • 作者: 李霞 彭晓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太原 03001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05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由视盘小凹、视盘缺损、牵牛花综合征、盘周葡萄肿等数种先天性疾病共同组成。既往这类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眼底彩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扫频源OCT(swept-source OCT,SSOCT)在扫描深度、广度、成像清晰度上的显著改进,我们对这类疾病的形态特征和并发症的表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类疾病中各病种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加深了对视盘先天异常形成机制的认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4)

  • 标签: 先天性视盘凹陷性 相干光断层扫描 视盘小凹 牵牛花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矫正老年上睑松弛伴凹陷的新方法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眼科医院医疗美容科就诊的上睑松弛伴凹陷的老年女性患者14例,年龄50~62 (54.4±4.6)岁。对14例患者行眉上提联合皮下组织翻转填充术,采取眉下切口去除松弛皮肤,上提矫正上睑松弛的同时,将皮下组织制作带蒂瓣翻转填充于上睑凹陷处。结果14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12例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有1例患者眉下瘢痕较明显,1例眉头处有皮肤牵拉皱褶;术后6个月12例患者切口瘢痕不明显,眉下垂外观消除,上睑光滑平整,填充处未见组织吸收再凹陷情况,效果满意。结论眉上提联合皮下组织瓣翻转填充矫正老年上睑松弛伴上睑凹陷,手术效果明显、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眼睑 松弛 上睑凹陷 眉上提 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23例和单纯后路组2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CL)、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Gae线(McGae line,ML)、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canal angle,CCA)、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48.7±31.2)个月,单纯后路组为(44.4±33.4)个月。前后联合入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20±2.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8±1.05)分,改善率为77.35%±11.35%;单纯后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06±2.52)分,末次随访时为(14.71±0.62)分,改善率为74.38%±10.52%;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877,P=0.262)及改善率(t=1.478,P=0.2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3.12±5.76)mm、(6.94±3.55)mm、(7.04±4.57)mm、(9.75±2.06)mm、110.85°±13.6°、95.32°±1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8±2.53)mm、(-2.76±2.26)mm、(-1.52±2.43)mm、(1.12±1.55)mm、149.26°±12.6°、141.42°±1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后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2.52±5.17)mm、(6.59±3.04)mm、(6.94±4.32)mm、(9.88±1.93)mm、115.35°±12.4°、97.25°±16.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3.67)mm、(-3.06±1.85)mm、(-1.76±2.88)mm、(1.17±1.18)mm、146.76°±11.4°、137.5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9.2±4.9)个月,单纯后路组为(9.5±4.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382)。两组共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前后联合入路组6例(21.7%),单纯后路组2例(8.3%),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前后联合入路组。结论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与前后联合入路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后联合入路。

  • 标签: 颅底 颈寰椎 枢椎 脱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A罕见亚型缓和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RS3PE)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8月共12例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经治的RS3PE患者的临床资料、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RS3PE平均年龄(65±11)岁,其中≥60岁7例。8例患者的骨密度为重度骨质疏松,2例为骨量减低。9例患者骨代谢标志物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减低。10例患者治疗方案均为小剂量泼尼松和慢作用药物。结论结合RS3PE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骨密度以骨质疏松和骨量减低较为常见,多数患者维生素D缺乏,且需要应用激素治疗的特点,提示骨质疏松筛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在RS3PE患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临床医师予以重视。

  • 标签: 骨质疏松 风湿性疾病 缓和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各5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SDS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人际关系敏感及恐怖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在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乳头凹陷初产妇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给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和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前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并统计分娩后3 d及产后42 d母乳喂养率。结果分娩前,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相比[(118.16±12.13)分与(119.32±14.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分娩后3 d及42 d,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08.76±6.21)分与(93.27±4.87)分]、[(92.12±3.13)分与(72.46±4.94)分](t=13.740、23.532,均P<0.001)。分娩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62.34±4.29)分与(61.31±4.67)分]、[(63.82±4.23)分与(62.31±4.2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5、0.08,P=0.263、0.080);分娩3 d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71.357、66.769、46、485、48.287,均P<0.001),其中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63±1.61)分与(29.24±1.23)分]、[(16.41±2.61)分与(28.31±2.53)分](t=-47.022、-22.916,均P<0.05)。分娩3 d,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91.84%与63.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5);产后42 d,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优于对照组(83.67%与59.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P<0.05)。结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导的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初产妇中可有效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改善初产妇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母乳喂养 护理 初产妇 病人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