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信平台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信平台优化AECOPD患者的急救接诊程序,根据流程优化时间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的AE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51例)和观察组(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急救时间、通气完成用时和静脉通路建立用时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和CAT评分较急救前明显下降,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和CAT评分低于对照组,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17.65%,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利用信平台对急救接诊程序进行优化,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改善AECOPD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提高急救成功率。

  • 标签: 微信平台 院前急救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接诊程序
  • 作者: 祝益民 向华 刘际童 陈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2-19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 急危重症代谢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沙 410005,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 急危重症代谢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沙 410005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急诊救护技术和急救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搭建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控制医疗损伤是医学发展的目标,目前,人们对于急救措施的的要求已经呈现出从有创到创、无创的趋势,建立急救体系,将创技术应用到急诊重症领域,帮助急危重症患者渡过难关,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是新时代对急诊医学的新要求。

  • 标签: 微创技术 急救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在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3—7月,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中选取4个班级的护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60)和对照组(n=162)。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应用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比较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结果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结束时,观察组理论成绩(85.59±7.24)分,操作成绩(88.34±5.62)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08、-7.008;P<0.05);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可促进护生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护生认可程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学生,护理 微课 模块化教学 急救护理学 实践
  • 作者: 邹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急救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接受急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抢救成功率,以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救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急救护理;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诊流程改进对门急诊急救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门急诊科收治的接诊流程改进前8 100例患者,另选取2018年1~12月院门急诊科室收治的接诊流程改进后8 200例患者,将改进前的就诊患者设为对照组,改进后的就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接诊流程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给予接诊流程改进后的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诊流程改进前后的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结局。结果实施接诊流程改进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接诊流程不仅可为患者节约就诊时间,提升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预后,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

  • 标签: 接诊流程改进 门急诊 急救效率 并发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院前急救工作可以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而急救箱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临床使用的急救箱容易导致针剂破碎,且不方便在夜间使用。为此,我们设计了"猫头鹰"急救箱,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0727656.7)。该急救箱包括针剂收纳盖和药剂收纳箱。针剂收纳盖上设有若干针剂收纳板,用于卡接型号大小不同的针剂、查体笔、采血试管等,可有效防止针剂药品被挤压、脱落破碎;针剂收纳盖一侧有支撑杆,可提高用药效率,方便急救人员双手取药;药剂收纳箱内设有若干隔断,可以根据放置物品的大小和种类进行调节;底板上设有若干对称的弹性卡扣,用于卡接瓶装药剂,便于急救人员单手取药;针剂收纳盖边缘处设有照明灯,同时药剂收纳箱箱体内壁上还设有若干荧光条,方便医护人员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更加精准地取放抢救物品和药品,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和差错。"猫头鹰"急救箱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有效防止针剂破碎,方便操作,同时便于在夜间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院前急救 夜间 急救箱 设计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急救技能培训在提高医学生综合急救能力中的作用。方法以87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开发的综合急救技能培训项目为培训内容,分析培训前与培训后学生各单项技能掌握情况评分、应急处理能力评分、团队协作能力评分、组织协调能力评分和沟通能力评分的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培训的评价和认可度。采用SPSS 10.0进行t检验。结果培训后,学生综合急救能力考核评分总分明显增加[(73.55±3.89)vs.(63.53±3.06)]。对各专项评分进行培训前后比较发现,培训后的应急处理能力评分[(10.11±1.43)vs.(8.01±1.16)]、团队协作能力评分[(11.38±1.21)vs.(8.15±0.99)]、组织协调能力评分[(10.68±1.17)vs. (8.15±0.99)]和沟通能力评分[(9.64±1.31)vs.(7.55±1.08)]均有明显增加,但各单项技能掌握情况评分在培训前和培训后没有明显差异。同时,80.46%~96.55%的学生认为综合急救技能培训有利于自身综合急救能力的提高,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在今后的技能教学中继续使用该方法。结论综合急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急救能力。

  • 标签: 医学生 综合急救 胜任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急救模拟演练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急救能力的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0名。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肺栓塞急救培训,观察组采用急救模拟演练进行肺栓塞急救培训。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和急救能力。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急救配合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急救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肺栓塞急救模拟演练可以有效改善护理人员肺栓塞急救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护理人员急救能力。

  • 标签: 肺栓塞 急诊科 急救模拟演练 护士 急救能力
  • 作者: 李嘉华 蔡婧婧 池枫 任力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深圳大学医学部 518060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802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802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8025 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医防融合办公室 51802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8025 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医防融合办公室 518025 深圳市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航母发生批量伤员时,伤员自己或目击者在事发地利用就近、可用的急救装备器材开展自救互救,以及救援人员携带急救装备器材进行补充急救对于伤情救治至关重要。美航母经历过多次作战任务和平时突发事故,其急救能力和卫勤保障水平较高,急救装备器材的配置与研究进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对美航母急救装备器材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回顾。

  • 标签: 航母 急救 器材 美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级护理学2个本科班级共计103名学生,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将其分为两组,护理一班为研究组,护理二班为常规组。常规组学生采取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学生采取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比较两组学生日常考试及学期末考试结果,同时比较两组学生在竞赛前后的岗位胜任力评分。结果研究组学生在急救流程、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用药护理、监护护理、宣传指导、记录填写等日常考试内容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同时,研究组学生在护理能力、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等出科考试内容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竞赛前,研究组学生各项岗位胜任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竞赛后,两组学生岗位胜任力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学生在护理评估、护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病例分析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评分仍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优势进一步明显。结论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进行急救情境模拟演练配合竞赛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理论说及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其岗位胜任力的提高,进而通过提高其护理意识,促进其在参加工作后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急救情境模拟演练 竞赛活动 急救护理学课程 综合护理能力 岗位胜任力
  • 简介:摘要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作为一线与前沿的急诊科室及院前急救人员,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及感受。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及源源不断的急危重症患者,乃至潜在、疑似甚至明确诊断的传染病患者,急诊急救人员义无反顾,履职尽责,挽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这种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及革命精神,特此提出要在业界树立并秉持急救精神,培养急救思维。

  • 标签: 救死扶伤 急救精神 急救思维
  • 简介:目的:观察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对急救成功率和急诊处理时间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选择于2019.1~2022.12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ACS患者80例,随机方法分组观察,40例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者纳入研究组,40例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对比,研究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急救时间明显较短,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效果突出,建议推广。

  • 标签: ACS患者;程序化急救护理;急救成功率;急诊处理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细菌人工染色体珠标记技术(BACs-on-Beads™,BoBs)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产前诊断中常会发现Xp22.3缺失/重复病例。由于其发生率较高,国内对Xp22.3缺失/重复的病理意义研究较少,本文针对Xp22.3缺失/重复的流行病学、产生机制、临床表型及产前诊断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标签: 染色体 微缺失 微重复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治疗的AMI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长及疼痛缓解时间,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费用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对照组为42.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P=0.027);观察组的病死率为8.93%,对照组为23.2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4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4,6.682;均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1,P=0.000),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4,P=0.000)。结论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改善临床转归。

  • 标签: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