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蛛网膜囊肿 经鼻蝶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蛛网膜囊肿 经鼻蝶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 标签: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脑室穿刺外引流(EVD)、去骨瓣减压(DC)、颅内血肿清除以及挫裂伤灶内减压等。这些手术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ICP),减少死亡率,但也存在术后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的缺点。随着颅内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造瘘,发现其治疗部分难治性颅内高压的sTBI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现围绕造瘘治疗sTBI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病理生理基础、手术技术、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疗效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脑池造瘘术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胶质淋巴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的手术效果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3例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30例,女童23例,月龄9~145个月,平均月龄35.6个月。全部患儿术前均行鼻窦薄层低辐射CT及MRI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根据病变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病变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全部鼻骨深层、颅内硬膜外型以及疑似囊壁残留的鼻骨浅层病例均采用了内镜辅助下手术。对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法、并发症、复发及外观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53例患儿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鼻根类圆形包块21例(39.6%)、鼻梁针尖样瘘口13例(24.5%)、鼻梁类圆形包块9例(17.0%)等。病变部位包括鼻根22例(41.5%)、鼻梁中上段27例(50.9%)、鼻梁下段及鼻尖4例(7.5%)。病变深度包括鼻骨浅层24例(45.3%)、鼻骨深层19例(35.8%)、颅内硬膜外层10例(18.9%)。手术入路包括鼻根横形小切口22例(41.5%)、鼻正中小切口27例(50.9%)、开放式鼻整形入路4例(7.5%)。全部患儿手术顺利,中无并发症出现,均未行一期鼻背重建。术后随访9~151个月(平均67.3个月),术后复发5例(9.4%),再次手术后治愈。全部患儿外鼻无畸形,外观满意。结论内镜辅助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 标签: 儿童 鼻中线囊肿及瘘管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8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53例;中位年龄为38岁,年龄范围为15~70岁。58例病人常规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是否行联合经骶尾部入路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复查CT或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8例病人中,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58例病人中,1例囊肿巨大并包绕直肠,中分离直肠后壁造成破损,修补后行横结肠造口转流;2例因囊肿与直肠粘连紧密,分离后不排除直肠壁热损伤,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手术时间为(123±56)min,中出血量为20 mL(5~500 mL);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病人手术时间为(232±38)min,中出血量为90 mL(30~800 mL)。(2)术后情况:58例病人中,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直肠瘘,行横结肠造口转流,再次盆腔引流后愈合;2例为术后尿路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缓解;2例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尿管留置3周后门诊拔除尿管,恢复良好;1例为骶尾部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5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4)d。(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8例病人中,表皮样囊肿26例,畸胎瘤20例(其中2例为成熟畸胎瘤伴黏液腺癌、1例为成熟畸胎瘤伴神经内分泌癌),皮样囊肿10例,尾肠囊肿2例。(4)随访情况:58例病人中,5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2~85个月。57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例术后8个月发现臀部皮下囊肿,行局部切除;1例术后6个月盆腔MRI检查结果示骶前小囊肿复发,无明显增大,予继续观察随访;余55例病人无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囊肿 直肠后 发育性骶前囊肿 微创治疗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超声(IOUS)在切除功能区胶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2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28~68岁;胶质瘤WHO分级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21例、Ⅳ级6例。62例患者均行肿瘤开颅显微切除,根据是否应用IOUS分为两组:应用IOUS者31例纳入观察组,未应用IOUS者31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比观察低级别(Ⅰ~Ⅱ级)与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患者的IOUS声像图表现;对中暴露肿瘤时间、手术时间、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第5天患者脑水肿程度等围期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依据卡氏评分(KP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位置、级别,肿瘤中心至硬脑膜的垂直距离,术前患者脑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KP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暴露肿瘤时间(23.1±3.7)min短于对照组的(37.3±4.3)min,肿瘤切除程度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术后3个月KPS(78.32±4.32)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KPS(74.22±2.3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7.4±17.8)min和(194.8±15.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IOUS回声均较组织回声高,但前者边缘规整、内部较均匀并可见钙化的强回声,而后者边缘为模糊的的混合回声影、内部呈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的坏死囊变区。结论不同级别胶质瘤的IOUS声像图表现不同。IOUS应用于功能区胶质瘤开颅显微手术中,具有实时定位准确的优点,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轻术后脑水肿,保护及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术中超声 大脑功能区 神经外科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胎儿鞍上囊肿的病例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前超声诊断的5例胎儿鞍上囊肿病例,同时结合胎儿MRI并随访,分析产前诊断要点、病变发展趋势、产前及生后处理。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鞍上囊肿5例,其中孤立性病变1例,胎儿期病灶无明显进展;余4例病灶于胎儿期增大并伴脑室扩张。最终分娩4例(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3例)、外院引产1例;男婴4例,女婴1例;2例分别于生后2个月、6个月手术,术后预后良好,另外2例尚在随诊观察中。至随访时(1岁3个月~5岁6个月)4例患儿均发育正常。结论胎儿鞍上囊肿患儿部分生后不需要手术;早期手术干预者预后良好。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腔镜甲状腺切除(ET)和开放式甲状腺切除(O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效果。方法抽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98例D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组(采用ET治疗)和OT组(采用OT治疗),每组4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围期指标、术后疼痛情况、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T组总有效率(91.84%,45/49)高于OT组(75.51%,37/49),P<0.05。ET组手术时间长于OT组,切口长度、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ET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OT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ET组Tg及VEGF水平低于OT组(P<0.05)。ET组并发症发生率(4.08%,2/49)低于OT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与OT相比,DTC患者采用ET治疗虽会延长手术时间,但临床效果确切,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度,改善甲状腺功能和VEGF表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充气颏下全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接受无充气颏下入路全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切口瘢痕、患者主观疼痛程度、颈面部美容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13例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24~59岁,病变均在腔镜下成功切除。颏下切口长度中位数为3 cm,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 min,手术失血量中位数为10 ml。1例患者术后1周区肿胀,2例患者术后1周诉吞咽不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出院时间中位数为3 d。术后第1天疼痛VAS的中位数为2分,术后6个月患者对切口瘢痕和颈面部美容的满意度VAS中位数为8分。随访9~1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采用无充气颏下入路腔镜式可成功切除甲状舌管囊肿,该入路术后瘢痕隐蔽,可带来较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内镜手术 无充气 颏下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LTGD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例行TORS治疗的LTGD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4岁。手术中充分暴露病变,从囊肿头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以距病变外侧3~5 mm为宜,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舌骨。分析中机器人设置时间、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有无局部出血、呼吸困难,以及经口进食时间等指标。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0例LTGDC患者,均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顺利完成囊肿切除,机器人设置时间(15.5±7.1)min,手术时间(17.6±7.4)min,中出血量(8.9±6.4)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为(2.3±2.2)d。所有患者中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术后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出血、咽瘘、声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术后随访5~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LTGDC切除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经口机器人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开放式甲状腺切除与改良Miccoli式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中心医院和西安市第三医院343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行改良Miccoli式,n=169)和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式,n=17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随访1年内复发情况。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非正态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计量资料根据其分布特征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2 (6.9,40.8) ml和(33.4±8.6)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出血量50.6 (37.5,63.7) ml和术后引流量(35.7±9.5) ml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为(3.9±2.8) 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时间(5.1±2.4) d (P=0.001)。两组术后声音嘶哑、皮下瘀斑、瘢痕形成及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复发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9.54%(P<0.05)。结论改良Miccoli式在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时不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且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而且还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甲状腺 疗效比较研究 病人满意度 改良Miccoli术式 传统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良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接受3种手术方式治疗的401例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围手术期、术后随访的临床数据。所有患儿中,男94例,女307例,男∶女=1∶3.27;将229例接受开放手术的患儿作为开放组,将11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作为腹腔镜组,将54例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患儿作为机器人组;274例表现为腹痛、呕吐178例、腹胀36例、黄疸114例、腹部包块38例;Ⅰ型胆总管囊肿341例,Ⅱ型1例,Ⅳ型59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16.14±35.57)min,机器人组为(181.28±14.07)min,开放组为(115.88±13.41)min,3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组中液体输入量为(525.20±85.29)ml,明显高于开放组(312.75±59.13)ml和机器人组(400.74±35.1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放中出血量为(40.12±55.17)ml,明显高于腹腔镜组(21.82±11.15)ml和机器人组(21.85±9.82)ml,而腹腔镜组和机器人组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87)。腹腔镜组有6例中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组无中转开放的患儿。腹腔镜组和机器人组之间在进食流质时间、进食固体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开放组发生并发症有7例[3.06%(7/229)];腹腔镜组发生并发症有9例[7.63%(9/118)];机器人组发生并发症有2例[3.70%(2/54)];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机器人组住院费用为62 320元,腹腔镜组为35 030元,开放组为28 450元,3组间在住院费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相较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其疗效接近于开放手术,切口美观度弱于腹腔镜手术,费用较高,且尚无儿童专门的外科器械,推广中应该谨慎。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儿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STER)治疗食管重复囊肿(EDC)的策略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TER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EDC的11例住院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表现、内镜下表现、术后疗效、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13~67岁,平均年龄为(43.0±18.2)岁。1例表现为进食哽噎感,1例嗳气,4例上腹部胀痛,余5例无特异性症状。11例患者胃镜下病灶均表现为食管腔内半球形或丘状、表面光滑的黏膜下肿物,触之质地较软;超声内镜下均表现为位于食管固有肌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9例患者有纵隔内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其中7例轻度强化,囊肿最大径为1.5~4.4 cm,平均最大径为(2.8±0.8) cm,多数(7例)患者病灶最大径为2~3 cm;另2例患者CT检查仅表现为食管壁略增厚。5例EDC发生于食管下段水平纵隔内。11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6例单纯行STER完整切除囊肿,5例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为先天性食管囊肿,5例为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1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2个月(12~86个月)。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病灶局部复发、恶变、转移;1例复发,再次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治愈。11例患者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死亡等并发症。结论STER治疗EDC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EDC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食管重复囊肿 先天性食管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 腔内超声检查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胶质瘤患者的切除手术中B超在肿瘤切缘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实验组(n=33)与对照组(n=33),将两组患者术后肿瘤的残留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残留5(15.15%)例,实验组术后残留2(6.06%)例,实验组的术后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45,P<0.05)。实验组治疗后2、7 d颅内压[(3.43±0.42)、(2.83±0.42) kPa]明显低于对照组[(4.03±0.37)、(3.69±0.28) kPa,t=12.683、16.810,P<0.05]。实验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注意力(106.54±6.56)、执行能力(105.76±6.77)、抽象及定向评分(106.65±6.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0、3.535、5.680,P<0.05)。治疗后实验组注意力、执行能力、抽象及定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5、9.606、10.575,P<0.05)。结论在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切除过程中应用B超对患者进行肿瘤切缘定位可以准确定位患者肿瘤位置、肿瘤范围,减少患者肿瘤的残留率,提高疗效。

  • 标签: 术中B超 脑胶质瘤 肿瘤切缘定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A组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t=-4.04,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t=-5.96、-2.75,P < 0.001、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 标签: 超声检查 腹直肌 神经鞘 神经肌肉阻滞 胃肿瘤 胃切除术 麻醉药,局部 镇痛,病人控制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 简介:摘要本文发掘了10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重庆的巨型卵巢囊肿成功手术切除病例,细节翔实。不仅对我国妇产科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医学推动社会的进步作用,具有实证意义。

  • 标签: 卵巢囊肿 医学史 西医东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20例小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颅内感染或死亡。2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7)个月(12~36个月),随访期间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复发或进展。采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小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中显露充分、野清晰、创伤较小,术后疗效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伴有颅脑外伤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Ⅱ期玻璃体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外伤合并开放性眼外伤行Ⅱ期玻璃体切除手术32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0~70(43.2±14.0)岁。术前视力无光感~手动。开放性眼外伤类型包括:眼球穿孔伤6例,眼球破裂伤26例。12例于伤后10~14 d行玻璃体手术,20例于受伤2周后待脑脊液漏好转行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一段情况、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28例(87.50%)行玻璃体硅油填充,术后随访颅脑外伤病情无恶化。术后视力提高20只眼(62.50%),视力不变12只眼(37.50%)。术后12个月,硅油取出视网膜复位24只眼(75.00%)。视网膜脱离复发8只眼(25.00%),均再次行硅油填充成功复位视网膜。结论颅脑外伤合并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全身病情及脑脊液漏后,可以顺利进行Ⅱ期玻璃体切除手术并挽救一定的视功能。

  • 标签: 眼损伤,穿透性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