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阻塞呼吸暂停(OSA)事件持续时间的整夜变化趋势,探讨机体对周期性呼吸紊乱的病理生理后果的适应能力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睡眠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打鼾患者89例,其中男61例,女28例,年龄23~74(44.5±12.7)岁,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非OSAHS组(10例)、轻度OSAHS组(15例)、中度OSAHS组(29例)和重度OSAHS组(35例)。将整夜总记录时间平均分为4段,比较各组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AD)和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LAD)随睡眠时段变化的趋势,并与人口学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和睡眠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此外绘制呼吸暂停次数-时间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重度OSAHS患者MAD为26.1(20.9,31.4)s,LAD为56.5(46.5,82.0)s,均显著高于非OSAHS、轻度OSAHS和中度OSAHS患者(P<0.001),且重度OSAHS患者第3时段和第4时段MAD[分别为(28.4±9.0)和(27.3±9.8)s]显著高于第1时段[(22.3±9.9)s,P=0.046],第3时段LAD[56.5(38.5,71.0)s]显著高于第1时段[41.0(28.0,53.0)s,P=0.018]。所有受试者第3时段和第4时段的MAD和LAD均显著高于第1时段[MAD分别为20.3(10.3,29.2)、18.5(11.3,24.2)和12.9(0.0,21.8)s,P<0.001;LAD分别为28.0(10.3,50.5)、28.0(12.0,44.5)和14.5(0.0,32.3)s,P<0.001]。所有受试者不同睡眠时段的最低SpO2(LSpO2)、平均SpO2(MSpO2)、SpO2<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与阻塞呼吸暂停指数(OAI)呈正相关(OR=1.660,P=0.025),其余各项指标与MAD、LAD均不相关(P>0.05)。在睡眠起始(第1~31个OSA事件)平均每次呼吸暂停MAD增加0.22 s,此后平均每次呼吸暂停增加0.04 s,增加的速度减慢5.5倍。结论OSAHS患者MAD、LAD随睡眠时段的推移出现逐渐延长的趋势,且重度OSAHS患者延长趋势最明显,而SpO2的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OSAHS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对反复低氧发作的适应机制,且这种适应有阶段性,睡眠起始MAD快速增加,此后增加的速度明显减慢。重度OSAHS患者表现出最完全的变化形式,提示其病理生理改变最严重。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 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 低氧 觉醒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反复入院与非反复入院患者在合并代谢性疾病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住院患者102例,其中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反复入院组50例,非反复入院组52例。比较2组间合并2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低血糖、低白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电解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差异。结果反复入院组患者在合并2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低血糖与低钠血症方面与非反复入院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合并低白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低磷血症、低镁血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反复入院组应用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比例低于非反复入院组(χ2值分别为5.68、4.82,P值均<0.05)。合并IFG或IGT、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反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与非反复入院组相比,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反复入院患者合并低血糖和低钠血症比例更多,而合并高血糖、应用二甲双胍及阿托伐他汀治疗者较少。合并IFG或IGT、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降低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反复入院风险。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Ⅱ型呼吸衰竭 共患病 低血糖 代谢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合并Ⅱ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摸球法将慢阻肺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照组36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6例,实施常规护理加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无创呼吸机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肺功能改善度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呼吸衰竭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病 Ⅱ型呼吸衰竭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呼吸运动训练联合经鼻高流量氧气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例老年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男36例,女27例,年龄(68.41±3.52)岁,年龄范围为60~8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n=31)与联合治疗组(n=32)。传统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及传统氧气疗法,联合治疗组行常规治疗结合经鼻高流量氧气疗法,并给予患者个体化呼吸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生存质量评分、呼吸肌肌力及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有效率[93.8%(30/32)]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74.2%(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60.17±7.91)%、(68.23±7.25)%]、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59.15±7.11)%、(64.62±7.43)%]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327.17±45.92)L/min、(396.32±44.87)L/min]均高于治疗前[(55.86±6.36)%、(57.15±6.13)%,(53.42±6.36)%、(55.55±6.45)%,(270.67±38.34)L/min、(279.74±41.16)L/min],且联合治疗组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氧分压、SpO2指标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aCO2指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APACHEⅡ低于传统治疗组,SF-36评分及PImax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呼吸运动训练与经鼻高流量氧气疗法可有效改善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的APACHEⅡ、肺功能、血气指标及呼吸肌肌力。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气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呼吸治疗师的工作职责可以涵盖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ICU后病房、专科病房。因此以患者为中心的重症呼吸康复包括预防患者入住ICU、ICU期间的呼吸治疗,以及ICU后的呼吸治疗。呼吸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估、诊断和治疗,形成预防-评估-治疗-再次评估-调整方案的闭环管理模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肌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及吸气肌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训练 电刺激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由病情进行撤机方案和自主呼吸试验进行有创通气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依据进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再插管率、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治疗参数以及心率、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9.69±1.94)d]和总通气时间[(7.49±1.53)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7、5.10,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再插管率[4.76%(2/42)]以及病死率[2.38%(1/4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3、3.90,均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心率(HR)、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分压(PO2)水平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情况作为治疗依据,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不但能够减少患者总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改善临床表现,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再插管率和病死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人工 无创通气 血气分析 住院时间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硬质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对恶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呼吸力学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恶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80例,按1∶1比例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0例。常规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7.65±9.10)岁;联合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58.07±9.34)岁。常规组使用喉镜+可弯曲支气管镜进行介入治疗,联合组使用硬质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进行介入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气促指数、卡式(KPS)评分、气道狭窄程度、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联合组和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50%(39/40)比92.50%(37/40),χ2=1.053,P=0.305];术后,联合组的气促指数、气道狭窄程度均低于常规组,KPS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P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VC、FEV1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常规组[5%(5/40)比30%(1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0,P=0.056)。结论硬质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对恶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气道狭窄程度,恢复气道功能通畅,缓解其气促表现,并且相较喉镜有着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短期预后良好。

  • 标签: 硬质气管镜 可弯曲支气管镜 恶性中央型气道狭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黏液分为胃的早期胃癌具有内镜下易漏诊、病理诊断难、鉴别困难等特点。随着对胃肿瘤认识的加深,临床上逐渐发现了一些未能分类的胃早期胃癌。本文报道了1例较为特殊的近端胃早期分化腺癌,肿瘤长在正常黏膜表面,模拟小凹上皮分化,并伴随模拟胃底腺分化,最终经3家省级医院病理科讨论后考虑为未能分类的胃早期胃癌。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胃癌 黏液分型 胃型
  • 简介:摘要随着不依赖体外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下呼吸道标本采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呼吸道微生态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呼吸道菌群多种多样,各部位之间存在高度同源性,但不同部位的优势菌群则又有所不同。作为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呼吸道微生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抗生素、喂养方式、分娩方式等。另外,有大量研究已经发现呼吸道微生态与各种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呼吸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囊性纤维化等。现主要阐述呼吸道微生态的组成、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对呼吸道疾病的诊治及药物开发等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呼吸道 微生态 影响因素 呼吸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Ⅱ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ECOPD伴Ⅱ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接受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者为ASV组,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治疗者为SIMV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酸碱度(pH值)]、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吸气/呼气周期时间比值(Ti/Ttot)、潮气量(VT)]及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治疗后7 d,两组PaO2、SpO2均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且ASV组PaO2、SpO2[(74.19±2.28)mmHg(1 mmHg=0.133 kPa)、(97.78±1.65)%]高于SIMV组[(70.25±2.43)mmHg、(97.02±1.74)%],PaCO2[(51.01±1.37)mmHg]低于SIMV组[(55.18±1.86)mmHg],P<0.05。治疗后7 d,两组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VT均高于治疗前,且ASV组呼吸频率低于SIMV组,VT高于SIMV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HR、SBP及DBP均低于治疗前,且ASV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AECOPD伴Ⅱ呼吸衰竭患者时,ASV模式相较于SIMV模式,更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血气指标,提高呼吸功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 简介:摘要探讨山东省青岛市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副流感病毒3(HPIV-3)的感染情况,并分析HPIV-3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基因特征。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及崂山院区在2018年1月至2019 年12月期间,每月随机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儿科患者的咽拭子样本,总共1 674份,采用多重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筛查HPIV-3阳性样本。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PIV-3阳性样本HN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HPIV-3的代表株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 674份咽拭子样本中,HPIV-3阳性有90份,检出率为5.37%,其中,6岁以下儿童占97.78%(88份)。HPIV-3阳性病例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通过巢式PCR方法扩增得到44株HPIV-3 HN基因全长序列,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HPIV-3 HN基因属于C3基因亚型的C3a和C3b分支,其中,C3a亚型有30株,C3b亚型有14株。44株青岛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0%~100.0%和98.5%~100.0%。综上,2018至2019年间,HPIV-3 C3基因的C3a和C3b分支在山东省青岛市地区循环流行,其HN基因变异较小,进化上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 标签: 副流感病毒3型,人 呼吸道感染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道九联检用于儿科呼吸道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 30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呼吸道九联检。统计1 300例患儿的病原体感染阳性总检出情况,分析1 300例患儿9种病原体的阳性检出分布情况;分析病原体感染阳性患儿的混合感染情况;基于季节差异,统计各类病原体的检出情况;按照年龄的差异,统计各类病原体的检出情况。结果在548例患儿的血清中检测到9种病原体对应抗体中的一种或数种,检出率为42.15%;分项检出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腺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分别排在前三位,占总数的37.15%、13.38%、11.62%。共发现317例混合感染情况,占阳性总病例数的57.85%,占总例数的24.38%。其中,二联感染(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占比12.77%;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感染占比11.13%;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比7.85%)共计198例,占比15.23%;三联感染85例,占比6.54%;三联及以上感染34例,占比2.62%。肺炎支原体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例数最多,但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腺病毒多发生在夏冬两季,春秋发生率较低;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冬季发生率较高,其他季节明显偏低(P < 0.05)。1~5岁患儿最容易受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该年龄段患儿阳性占比为总阳性检出例数的47.99%)。结论呼吸道九联检应用于儿科呼吸道疾病检测时,能够较为精准地检测出患儿是否因感染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而引发呼吸道相关疾病。在病因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症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避免恶化。总体而言,呼吸道九联检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 标签: 儿童 呼吸道疾病 感染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腺病毒科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摘要呼吸危重症领域在2021年度(2020年10月1日到2021年9月30日)有了一些临床进展,重症肺炎发病早期、高炎性反应和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右美托咪定对年龄>65岁和外科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能够获益;在呼吸支持领域,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联合清醒俯卧位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电阻抗交点法指导滴定呼气末正压、早期应用体外膜氧合、结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指导尽快撤机等相关研究,说明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呼吸支持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相信也会对呼吸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提供证据支持。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10年来,介入呼吸病学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现代呼吸病学中一个成熟的亚专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各种介入诊疗新技术不断出现,并逐渐应用到以往以传统药物治疗为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极大拓展了介入呼吸病学的应用范围。本文就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介入呼吸病学的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自主呼吸一直被认为可以改善氧合,因为氧合是一个关键管理目标,因此这种自主呼吸努力是有益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通气过程中自主呼吸努力可能导致或加重急性肺损伤,这种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称为患者自身造成的肺损伤(P-SILI)。本文通过阐述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自主呼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认为自主呼吸是一把"双刃剑",加重肺损伤或使患者获益取决于自主呼吸活动的强度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呼吸机通气策略,以减轻肺损伤。

  • 标签: 自主呼吸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摆动现象 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 跨肺压
  • 简介:摘要人类呼吸道定植着微生物群落,近年高通量DNA测序技术颠覆了肺部无菌的传统认识,实际上肺部是有细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与呼吸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称为"肠-肺轴"。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肺部免疫,肺部炎症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并引起疾病。对"肠-肺轴"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黏膜免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可能在宿主呼吸道结构成熟、局部免疫形成和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近年围绕呼吸道疾病方面,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人们试图应用微生物导向疗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抗生素甚至疫苗)恢复疾病状态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动态平衡,这可能是未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靶点。进一步设想应用"组学"如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更深入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对呼吸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功能和因果关系。积极寻找具有抗炎特性的新型益生菌或微生物群将是未来改善呼吸道炎症的潜在候选方法;进一步发现具有免疫调节潜力的新型代谢物,纯化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本文就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呼吸道微生物群 呼吸道健康 临床应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无锡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8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等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心理状态、呼吸功能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的HAMD、HAMA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的呼吸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可以增强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舒适度,使患者的不良情绪、血气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得到可靠的保障,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 标签: 治疗性沟通 气道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高病死率的危重症,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与应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选择尚存在争议。文章对ARDS治疗中保留自主呼吸与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利弊、潜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于ARDS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或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的认识,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神经肌肉接头 阻滞剂 自主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进行肺癌术的患者10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呼吸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责任制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后对呼吸功能的恢复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术后锻炼同时间,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分压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锻炼同时间,其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及最大吸气量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6MWK)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术后呼吸功能锻炼的过程当中,实施责任制护理的效果理想,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呼吸功能恢复,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肺癌术 责任制护理 呼吸功能锻炼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