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肿瘤在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独特的代谢模式。稳定同位代谢流分析技术利用稳定同位作为示踪剂,显示代谢物在肿瘤中的流动信息,具化肿瘤代谢网络,是研究肿瘤代谢的重要工具。运用代谢流分析可以直观反映代谢物的流向,用于判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寻找肿瘤的代谢负荷,发现肿瘤代谢重编程的新机制,为肿瘤的显像、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将对稳定同位代谢流分析在肿瘤代谢重编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代谢通量分析 同位素 代谢重编程 肿瘤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本实验室血清孕酮同位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并将其用于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探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血清孕酮的可比性。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进行样本前处理,在正离子质谱模式下的反相液相分离检测人血清中孕酮,通过梯度洗脱,使单个样本检测时间控制在5 min内。为提高方法准确度,使用包括法建立标准曲线,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62-A、EP15-A2、EP6-A2和EP9-A3等文件分别评价包括法和经典校准曲线法检测的灵敏度、正确度、精密度和特异度等性能,并评价5个血清孕酮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检测性能,与ID-LC-MS/MS法比较,评估其在医学决定水平2和25 ng/ml处的偏倚是否均<1/2允许总误差(TEa,12.5%)。结果本实验室血清孕酮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检测限为0.005 ng/ml,包括法和经典校准曲线法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分别为97.95%~101.58%和96.88%~110.70%,包括法对认证标准物质的测量结果在其声明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包括法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3.0%,优于经典校准曲线法(2.48%~9.33%)。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均能达到要求;检测系统1、3和5在2和25 ng/ml处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测量结果偏倚不满足均<1/2TEa,检测系统2和4在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测量结果偏倚均<1/2TEa。结论本室建立的血清孕酮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分析性能符合要求,包括法较经典校准曲线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精密度、线性评估良好,仅2个检测系统在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正确度评价能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孕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参考方法 性能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种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的血清17α-羟孕酮(17α-OHP)候选参考测量程序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2019年12月,取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员工体检留存的血清标本,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液(体积比3∶2)提取加入同位内标的血清样本,C18反向色谱柱分离,正离子电喷雾质谱仪检测,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62-A文件对建立的候选参考方法进行校准曲线、检测限与定量限、基质效应、不精密度、正确度、特异性、携带污染、线性范围等基本分析性能验证。结果17α-OHP的线性范围为0.21~119.67 μg/L。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218 ng/L、0.116 μg/L。3种不同比例50∶50、80∶20、20∶80)的血清与溶液混合物的相对基质效应分别为-0.02%、-0.40%、-0.90%。批内变异系数(CV)在0.164、14.81、81.63 μg/L浓度处分别为1.73%~2.11%、0.98%~1.71%、0.47%~0.87%,批间CV在上述3个浓度点处分别为1.82%、1.03%、0.80%。加标样本平均回收率在0.5、20、100 μg/L处分别为100.4%、101.7%、102.8%;检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准参考物质GBW09829,结果均在规定的不确定度范围内。无携带污染和特异性干扰。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同位稀释LC-MS/MS技术的血清17α-OHP候选参考测量程序。该候选参考测量程序有着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用于常规临床检验方法的量值溯源。

  • 标签: 17-α-羟孕酮 质谱分析法 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技术 参考测量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气道狭窄(BAS)患者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进一步揭示BAS的发病机制。方法取5例BAS患者的肉芽组织(BAS组)和3例肺癌患者的正常支气管组织(对照组)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用同位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分析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使用基因本体(GO)数据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数据库和重复出现邻近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代谢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36个差异表达蛋白在BAS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中显著下调,57个差异表达蛋白显著上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外区域,参与离子结合功能、代谢活性功能,主要参与的通路有糖酵解-糖异生代谢、细胞外基质-受体结合、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传导、复杂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和次级代谢物合成。结论BAS狭窄部位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受体结合异常、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和代谢异常可能与BAS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蛋白质组 细胞外基质 信号通路 代谢 良性气道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40岁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患者保守治疗后病变的自然转归,为临床上育龄期CIN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的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细胞学结果≤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子宫颈转化区完全可见、阴道镜引导下子宫颈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Ⅱ、子宫颈管搔刮(ECC)术后病理检查排除子宫颈管病变≥CINⅡ者,采用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的方式拟定期随访2年,观察CINⅡ病变的自然转归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年龄为(29±5)岁(范围:19~40岁)、有随访资料的CINⅡ患者9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6)个月(范围:6~36个月),随访过程中病变逆转者62例(63%,62/99),包括完全逆转45例(45%,45/99)、部分逆转17例(17%,17/99);病变持续者22例(22%,22/99);病变进展者15例(15%,15/99),无一例病变进展至子宫颈癌。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患者的诊断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产次、随访过程中妊娠、吸烟、避孕方式、HPV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组时不同年龄段、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HPV感染型别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CINⅡ累及范围患者的病变逆转、病变持续、病变进展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P<0.001),即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者的病变逆转率明显低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42%、80%;χ2=14.67,P<0.001),病变进展率明显高于单点累及者(分别为27%、6%;χ2=8.51,P=0.004)。62例病变逆转患者中,56例(90%)病变逆转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结论年龄≤40岁的CINⅡ患者一半以上病变自然逆转,且病变逆转常出现在随访的第1年内,CINⅡ两点及以上累及为保守治疗的危险因素。在严密随访条件下,可选择性对CINⅡ单点累及、年龄≤40岁、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保守治疗1年,如病变仍持续或进展则选择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27(1.00~1.62)、1.33(1.07~1.65)。结论父母亲生育年龄和父母超重肥胖状态均与子代超重肥胖有关联,且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超重 肥胖症 青少年 横断面研究 生育年龄
  • 简介:摘要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的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的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相关的B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位于120°与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白内障110例(11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散光轴向将患者分为顺规散光组40例(40只眼)和逆规散光组70例(70只眼),根据角膜切口位置每组又均分为切口位于120°(11点位)及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两亚组。术后1周、1及3个月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散光轴位变化。结果顺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6,P=0.37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5,P=0.023)。逆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4,P=0.11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3,P<0.001)。结论对于角膜有顺规或逆规散光的患者,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与切口固定于120°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无影响。白内障手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角膜散光轴位变化逐渐减小。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屈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明确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动脉瘤破裂位置与其诱发的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空间分布,明确动脉瘤破裂后不同位置DC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aSAH的患者150例,女90例,男60例,平均年龄为55岁。动脉瘤治疗后24~48 h至少进行1次颅脑CT(CCT)扫描,出血事件后至少14 d再次扫描。分析患者不同位置动脉瘤对应的脑叶DCI的分布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破裂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本组占26.0%(39/150),ACA次之[22.0%(33/150)];其中18.0%(27/150)的患者发生了DCI。女性罹患DCI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1.1%(19/90)比13.3%(8/60)]。动脉瘤位置对迟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无影响(χ2=2.57,P=0.77)。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发生DCI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5/134)比12.5%(2/16),χ2=0.15,P=0.61];DCI患者中,最常受影响的区域是同侧MCA区域[32.0%(8/25)],其次是ACA区域[28.0%(7/25)]。DCI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结论破裂动脉瘤的患者,DCI的发生与载瘤动脉的血供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规律。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特定脑区的监测预警是药物干预的前提,必将明显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 标签: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我国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人数逐年增加,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法尤为必要。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对AMD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影响新生血管相关因子、抑制全身炎性反应、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影响微血管内皮功能等因素有关,但现阶段尚缺乏进一步的基础研究证据。本文围绕运动对AMD的影响,针对上述预防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更好理解运动与AMD的关联,为后续开展详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黄斑变性 运动 发病率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男方年龄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之后首次接受冻融胚胎移植(FET)的484对夫妇。女方年龄<35岁,按男方年龄分为A组(<35岁,389例)和B组(≥35岁,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妊娠结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年龄对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影响。结果B组男方年龄[(37.05±3.30)岁比(30.07±2.67)岁]、女方年龄[(31.74±2.01)岁比(29.04±2.84)岁]、促性腺激素(Gn)总量[(2 126.97±780.37)U比(1 857.31±598.67)U]、基础雌二醇水平[(56.04±29.47)pg/ml比(47.88±19.23)pg/ml]、转化日内膜厚度[(10.23±1.66)mm比(9.80±1.73)mm]均高于A组(均P<0.05)。B组HCG日E2水平[(3 683.14±1 791.67)pg/ml比(4 088.25±1 681.98)pg/ml]低于A组(P<0.05)。其他观察指标和妊娠结局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首次FET周期中,女方<35岁时,男方年龄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没有影响。

  • 标签: 冻融胚胎移植 男方年龄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Ruth Hubbard及其同事研究了五位超级英雄的个体人格特征和健康相关行为,并预测了这个超凡人群队列在年龄渐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潜在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ate,TCATT)计算并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进一步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A比率(FA ratio,rFA)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均降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条(不包括直回、中央旁小叶和内侧眶回的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纤维束)。这29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与rFA (CST)、FM-UE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卒中组rFA (CST)与FM-UE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04)。结论本研究证实皮质下脑卒中的胼胝体微结构受损与病灶同侧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跨半球结构连接损伤对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 标签: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同位脑区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MRI的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吸烟者及健康对照者大脑年龄,进一步探讨吸烟与大脑老化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集1为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募集的男性吸烟者95名[年龄20~50(34±7)岁]和健康对照者49名[年龄20~50(33±7)岁]。数据集2为2010至2015年西南大学成人影像数据库的1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20~50(34±11)岁]。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高分辨三维 T1WI。基于数据集1和数据集2健康对照者的结构MR图像构建高斯过程回归(GPR)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大脑年龄,并通过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性能,计算预测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间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实际年龄和预测大脑年龄之间的相关性(r值),最终筛选出最佳模型。将最佳模型应用于吸烟者和健康对照者预测其大脑年龄。最后以年龄、教育年限及颅内总容积为协变量,通过一般线性模型比较吸烟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大脑年龄差值(PAD)的差异。结果GPR模型预测大脑年龄(MAE=5.334,r=0.747)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MAE=6.040,r=0.679)。GPR模型预测数据集1的吸烟者PAD值(2.19±6.64)高于数据集1的健康对照者(‒0.80±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4)。结论基于MRI的GPR模型预测吸烟者及健康对照者大脑年龄性能较好,吸烟者PAD值增加,进一步表明吸烟会加速大脑老化。

  • 标签: 吸烟 磁共振成像 大脑年龄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凝血四项的参考值范围,并分析年龄对其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单胎分娩的4 974例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的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以其中2 322例无并发症的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第2.5~97.5百分位数为本研究的参考值范围,分析高龄对其影响,比较此参考值范围与正常非孕妇女正常值的差异,分析相应范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 322例无并发症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的P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0~13.9、9.6~12.3 s,AP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6~35.3、22.4~30.9 s,Fib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4~5.0、3.0~5.7 g/L,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0~19.0、11.5~18.4 s。与妊娠早期比较,妊娠晚期PT、APTT和TT显著缩短,而Fib显著升高(P均<0.001)。2 322例正常孕妇中,非高龄孕妇妊娠早期PT、APTT及妊娠晚期APTT均长于高龄孕妇;其妊娠早期TT及妊娠晚期PT、TT均短于高龄孕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 974例孕妇中,与非孕妇女正常值范围纳入的孕妇相比,本研究妊娠早期PT、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APTT的参考值范围纳入的孕妇例数更多,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妊娠晚期PT参考值范围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更高而早产发生率较低;妊娠早期Fib参考值范围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Fib参考值范围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均较高(P均<0.05)。结论孕妇凝血功能随着孕周增长显著增强,且高龄和非高龄孕妇间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P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0~13.9、9.6~12.3 s;AP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6~35.3、22.4~30.9 s;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0~19.0、11.5~18.4 s;Fib的参考值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妊娠 妊娠并发症 年龄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SS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纳入中国风湿病数据中心中2008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注册、发病年龄≥18岁的SSc的患者。根据WHO对年龄的分段,按发病年龄(首发非雷诺现象的年龄)进行分组,分类变量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连续变量正态分布数据以Mean±SD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Mann-Whitney检验或χ2检验。结果682例SSc患者被纳入研究。按发病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青年组361例,中年组245例,老年组76例。平均发病年龄(44±12)岁。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14.0%(14/100),38.8%(38/98),65.4%(17/26),χ2=30.76,P<0.001];心律失常[1.9%(7/361),3.7%(9/361),7.9%(6/76),χ2=7.38,P=0.024)],雷诺现象[94.7%(342/361),89.4%(219/245),89.5%(68/76),χ2=6.73,P=0.035];指垫消失[36.9%(133/360),25.4%(62/244),18.4%(14/76),χ2=15.18,P=0.001];指端溃疡[31.0%(112/361),23.0%(56/244),15.8%(12/76),χ2=9.86,P=0.007];关节炎[16.3%(59/361),13.5% (33/245),5.3%(14/76),χ2=6.49,P=0.039];指挛缩[11.6%(42/361),5.7%(14/245),9.2%(7/76),χ2=6.10,P=0.047];抗RNP抗体阳性[(32.3%(116/359),20.7%(50/241),17.3%(13/75),χ2=14.06,P=0.001];抗着丝点抗体阳性[8.9%(32/357),18.4%(145/239),23.7%(18/76)]。结论SSc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老年起病的SSc患者更易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青年起病患者更易出现微血管病变,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 标签: 硬皮病,系统性 发病年龄 自身抗体 横断面研究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呼吸功能对儿童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大正畸医师与家长的关注。儿童睡眠呼吸障碍在正畸人群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正畸医师在接诊儿童患者时需密切关注其呼吸通气功能。对伴上气道阻塞以及相关口颌面畸形和功能异常的儿童,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上气道阻塞部位、严重程度以及错畸形的表现,制订个性化、多学科联合的诊疗方案,为患者牙颌面乃至全身的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气道阻塞 儿童 上颌面部发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试飞员选拔的年龄和飞行时间及人格特征,为制订试飞员选拔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随机抽取36名试飞大队试飞员,从中选取飞行时间≥2 500 h的30名试飞员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编码整理,形成试飞员选拔的年龄及飞行时间。36名试飞员完成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16PF)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评估,按照年龄分为30~39岁组和40~49岁组,比较不同年龄组试飞员16PF和MMPI得分。结果歼击机试飞员选拔年龄适用条件为30~35岁,飞行时间为1 000 h以上;轰炸机及运输机试飞员选拔年龄适用条件为30~35岁,无飞行时间限制;两类试飞员选拔均应符合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体格要求。MMPI得分中,30~39岁组试飞员的校正量表得分显著高于40~49岁组(U=97.50,P=0.040),精神分裂量表得分则显著低于40~49岁组(U=95.50,P=0.035),其他人格特征量表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机种试飞员选拔对飞行时间的要求不同。不同年龄段试飞员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试飞员选拔的年龄标准。

  • 标签: 交谈,心理学 MMPI 年龄 飞行时间 人格特征 试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