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digital X-ray mammography ,DMG)判读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一些病灶的判读缺乏病理实证措施。该研究以MRI为参照,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的DMG阅片对比分析,比较DMG与MRI对乳腺病变检出及分类定性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收集316例接受乳腺MRI和DMG检查的病例,以DMG独立的BI-RADS分类作为DMG的前瞻性诊断(the p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pDMG),以受MRI辅助的BI-RADS分类作为回顾性诊断(the ret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rDMG),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DMG判读的一致性和与MRI的差别。结果pDMG和rDMG对病灶的BI-RADS分类(Ⅱ~Ⅳ)的一致性为69.66% (163/234),Spearman相关系数r=0.813 ,P <0.05 ;p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36.41% (79/217),Spearman相关系数r=0.435 ,P<0.05。r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44.22% (134/303),Spearman相关系数r=0.546,P<0.05;以MRI报告的病灶数量为参照,pDMG的检出率66.42% (269/405),rDMG检出率74.81% (303/405)。DMG表现为钙化、肿块、不对称密度的病灶与MRI的肿块、非肿块强化和BPE等不构成对应关系。结论DMG判读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MRI和DMG在病灶的检出数量和分类诊断都缺乏很好的一致性,其影像表现也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制定中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方法腰围数据来自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共调查26 480名3~7岁健康儿童。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将获得的3~7岁儿童腰围P75和P90与已发表的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P75和P90)进行对接验证。将本研究腰围P50与国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3~7岁男、女童每半岁间隔的腰围P5、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和P95参照值。腰围值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童P50从3岁的47.5 cm增长到7岁的54.2 cm、女童从3岁的47.0 cm增长到7岁的52.2 cm。各年龄组男童腰围的各百分位数值均略高于女童,差值波动范围0.4~3.6 cm。3~7岁男、女童腰围在不同百分位数上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差值波动范围-0.3~0.5 cm。9个城市男、女童3~7岁腰围P75和P90数值与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P75和P90)在年龄上能实现较好的对接。中国3~7岁儿童腰围数值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显示,随年龄增长腰围增加的趋势一致,但我国男童处于中等水平、女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我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并实现与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参照值的良好衔接,可供相关临床、预防保健及科研工作等参照使用。

  • 标签: 腰围 参照值 生长曲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制定中国24~42周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供临床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使用。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城市24~42周出生胎龄的新生儿24 375名。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建立24~42周出生胎龄男、女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参照标准及曲线。将制定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参照值及国际Fenton2013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受调查新生儿中早产儿12 264名、足月儿12 111名。采用男新生儿13 197名(54.1%)、女新生儿11 178名(45.9%)制定出了出生胎龄24~42周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和P97参照值和曲线图,3项指标均随出生胎龄增加呈增长趋势,出生胎龄37周以后生长速率略有下降,如男新生儿28、32、37、40周出生胎龄体重的中位数依次为1 154、1 805、2 943和3 455 g。各个出生胎龄组男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水平分别比女新生儿高87~133 g、0.2~0.9 cm和0.3~0.6 cm。本研究男、女出生胎龄37~42周新生儿出生体重P10、P50、P90均明显高于1988年参照值(如男P50高115~242 g)。本研究出生胎龄33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P50略高于Fenton2013参照值13~81 g,之后逐渐低于Fenton2013,41~42周差值达148~367 g;Fenton2013出生体重的P10曲线在出生胎龄40周前男女均低于本研究11~64 g。结论新建立了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供新生儿出生时及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和营养评价,建议将出生体重低于本参照标准P10作为小于胎龄儿(SGA)界值,将低于P3作为重度SGA界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出生体重 身长 头围 生长标准
  • 简介:摘要盆腔筋膜是争议较大的人体解剖部位之一。结直肠外科、妇科和泌尿外科根据专科手术的特点,分别对盆腔筋膜进行解剖标记,命名未能形成统一。对某些特定的解剖结构(如盆丛),不同学者对其位置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标准解剖术语的缺失,给医师理解相应解剖结构造成困难,也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本文结合尸体解剖研究、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对盆腔临床解剖的常见困惑和盆腔关键临床解剖术语进行阐述,包括:(1)尿生殖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是脏筋膜的组成部分;(2)脏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是两层独立的筋膜;(3)盆丛位于脏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汇合处的外侧;(4)从层面的观点来理解盆腔侧韧带;(5)把握筋膜理解的整体观点。

  • 标签: 筋膜 解剖学,局部 盆腔 妇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晶状体后囊支撑的人工晶状体两式睫状沟悬吊术与四式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后囊支撑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患者59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两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29例(30只眼),四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30例(30只眼),所有患眼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比较两组视力、散光度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两组3个月视力均提高,较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式组:t=8.355,P=0.000;四式组:t=7.227,P=0.000)。术后3个月视力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348)。四式组较两式组术后散光度变化小(t=2.431,P=0.018),术后人工晶状体偏斜较少(P=0.026)。结论人工晶状体两式悬吊与四式悬吊均可提高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四式悬吊术后散光等症状更轻,且术后更不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偏斜。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悬吊术,睫状沟,两点式,四点式 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显微镜下微创泪成形术及泪小管塞治疗泪狭窄或闭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诊断为泪狭窄或闭锁19例(30眼),行显微镜下微创泪成形术及泪小管塞,观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泪点开口通畅,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者26眼,治愈率86.67%;泪点开口通畅,泪道冲洗通畅,溢泪症状减轻者3眼。总有效率96.67%(29/3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微创泪成形术及泪小管塞置入治疗泪狭窄或闭锁,手术操作精准、简便,疗效良好。

  • 标签: 狭窄,泪点 闭锁,泪点 成形术,泪点 泪小管塞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病机制与多条关键致癌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PI3K/AKT、PLCγ/PKC以及JAK/STATs等密切相关,而细胞外基质及微生物等对肿瘤发病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新的潜在治疗靶被发现,临床上对多种特异性治疗靶抑制剂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质靶向药物等联合治疗策略是胰腺导管腺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胰腺导管腺癌 特异性治疗靶点 分子通路 抑癌基因 DNA修复因子 细胞外基质 微生物
  • 简介:摘要2019年《中华创伤杂志》共刊出论文186篇。全年重点专题主线是脊柱脊髓损伤,内容涉及脊柱创伤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和康复,共刊出专题论文54篇。主要栏目包括院士论坛、共识与指南、创伤中心建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脊柱脊髓损伤、创伤后骨感染、创伤护理、基础研究等。笔者介绍重点刊发内容,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创伤杂志》刊文内容和学术导向的理解。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综述文献 期刊论文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梗阻或破裂,导致大脑氧供不足的一类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微小RNA(miRNA,mi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胚胎期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miRNA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基于miRNA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展望miRNA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微小RNA 缺血性脑卒中 化学修饰 药物递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11月,JCEM发表了1篇题为Therapeutic Effects of Endogenous Incretin Hormones and Exogenous Incretin-Based Medications in Sepsis[Faraaz AS, Hussain M, Teresa G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104(11):5274-5284]的文章,在获得该刊授权后,我们对该文做中文编译。目前脓毒症的准确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若合并血糖异常,会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作者认为需要寻找治疗脓毒症并维持血糖稳态的新靶。肠促胰素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包括胰岛的激素分泌、血糖水平、脂质代谢、肠道运动、食欲、体重和免疫功能等,但目前对于肠促胰素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还很有限。在这个小型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利用医学主题词"肠促胰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抑胃肽" 、"炎症和脓毒症"在PubMed进行检索。临床前研究模型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基于肠促胰素的疗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仍需要设计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观察脓毒症人群中肠促胰素的作用。综上所述,肠促胰素激素轴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思路,以期寻找到既能维持血糖平稳又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结果的方法。

  • 标签: 脓毒症 肠促胰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巩膜咬切器治疗泪息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州爱尔眼科医院2014年至2018年门诊下泪息肉阻塞60例(75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巩膜咬切器咬切泪息肉。随访1年,观察术后泪溢症状和泪道冲洗情况。结果75眼中71眼(94.67%)咬切后泪溢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其余4眼未愈(5.33%),经再次咬切后治愈。结论应用巩膜咬切器治疗泪息肉效果良好。

  • 标签: 息肉,泪点 咬切器,巩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国家级性病监测医疗机构开展性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5个监测内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开展情况,计算各检测项目的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752家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分别为97.5%(733/752)和91.4%(687/752);淋球菌培养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48.4%(364/752)和23.4%(176/75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各检测项目的比例均<40%。其中,省、地市及县区级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均>90%,开展淋球菌培养的比例分别为66.9%(83/124)、46.9%(197/420)和47.4%(82/173),开展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9.0%(36/124)、25.0%(105/420)和19.7%(34/173)。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梅毒与淋病检测项目、CT核酸检测的比例高于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皮肤性病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华东和中南地区监测点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最低。结论我国性病监测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但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开展不足。不同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不同,不同地区性病检测发展不平衡。应加强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民营/合资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性病检测能力建设。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监测点 实验室检测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时间位管理用于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18年7~12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时间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患者家属及医生对其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两组患者复苏期间舒适度、生活质量及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环境、社会及心理维度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呼吸抑制、体温过低、苏醒后躁动及导管脱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麻醉复苏护理中实施时间位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时间位点管理 麻醉复苏 护理 舒适度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驱动基因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靶向治疗正是针对驱动基因突变,不同的突变类型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根据基因的变异情况选择靶向药物至关重要。当前可用于指导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目标基因越来越多,可用于检测相关基因的方法与试剂也越来越多,临床上需要精准选择合适的检测靶与方法。本文根据国家药品管理监督局批准的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就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突变基因靶及检测试剂进行综述,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与试剂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提供精准伴随诊断。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分子靶向治疗 基因检测 ErbB受体 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
  • 简介:摘要黏蛋白1(MUC1)是一种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的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可维持正常上皮屏障的内环境稳态。在各种恶性肿瘤细胞中MUC1异常表达或糖基化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也为肿瘤疫苗设计提供了特异性抗原表位,因而成为一个潜在的免疫疗法靶。目前为止,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试验。靶向MUC1的疫苗可分为四类:多肽疫苗、多糖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其中,病毒载体疫苗TG4010联合化疗已被证实可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著获益。本文总结了目前基于MUC1为靶的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 标签: 癌症疫苗 免疫疗法 黏蛋白1 TG4010
  • 简介:摘要心脏活动高度依赖线粒体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能量供应。以线粒体为靶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通过修复受损线粒体DNA、降低线粒体活性氧(ROS)生产、加速损伤线粒体的降解及再循环利用等途径开发新药。近年来,线粒体替代疗法另辟蹊径,已发展到临床试用阶段。本文对以线粒体为靶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和线粒体替代疗法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地方病心血管健康问题防治提供新视角。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线粒体 靶向干预 置换疗法
  • 简介: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卵巢癌患者高死亡率是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及晚期诊断所导致,并且存在治疗选择的局限性以及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目前,分子靶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CD (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s) 24是一种小的唾液酸糖蛋白,通过其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位于脂筏中。尽管CD24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但CD24在癌细胞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表明,CD24在卵巢癌以及许多癌症中存在过表达,CD24也被鉴定为卵巢癌干细胞标记物。最近,CD24已被确定为卵巢癌患者存活的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特定分子靶。接下来,我们将回顾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分子靶,并概述新的分子靶CD24及其与卵巢癌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卵巢癌 分子靶点 靶向治疗 C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