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发现耳鸣患者常伴有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和情感障碍也会导致甚至加重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涉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非听觉相关脑区在耳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前额叶皮层作为中枢"感觉门控"的一部分,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并对脑的感觉信息实施调控。本文就前额叶皮层在耳鸣中枢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鸣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常面临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耐受度差等挑战。研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脑区的变化,中枢调控机制,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及其相关脑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有效治疗手段。文章将针对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前额叶相关神经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产生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功能调控慢性疼痛的机制,为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慢性疼痛 非药物治疗 前额叶皮质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和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on)患者前额叶激活特点。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脑成像(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采集并比较69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抑郁组)和68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组)在言语流畅任务下前额叶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受试者前额叶激活的相关性。结果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患者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双侧前额叶腹外侧区和眶额皮质区检测通道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而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和单相抑郁患者在前额叶外侧区和眶额皮质的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双相抑郁患者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和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的激活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老年人的吞咽活动和认知网络,分析两者关系。方法选取13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1~82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吞咽时无渗漏、误吸,行吞咽和认知任务态fMRI,分析两任务的激活脑区。结果吞咽和认知任务存在共同的激活脑区,即双侧小脑、枕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下顶叶等。吞咽任务中右侧前额叶正激活,左侧前额叶大部分为负激活,而认知任务中双侧前额叶均为正激活,且吞咽任务感觉区的激活范围大于运动区。结论老年人吞咽活动中右侧前额叶更具优势,右侧前额叶为吞咽和认知活动共同的神经节点。

  • 标签: 功能磁共振 吞咽 认知 前额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大脑类器官脑区分化和神经细胞标志物的改变,分析萝卜硫素对大脑类器官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萝卜硫素处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大脑类器官。实验组为不同浓度(1 μmol/L、2 μmol/L、5 μmol/L)萝卜硫素处理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每组20个类器官。采用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比较萝卜硫素处理后不同时期脑区标志物和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特点;RNA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一步筛选验证可能参与萝卜硫素促进大脑类器官生长潜在基因或可能的靶点。结果加入萝卜硫素处理40 d的大脑类器官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前脑标志蛋白叉头框G1(forkhead box G1,FOXG1)、前额叶皮质孤独症易感候选基因2(autism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2,AUST2)、配对盒基因6(paired box 6,PAX6)表达明显增强;加入萝卜硫素处理70 d大脑类器官中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Ⅲ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J1)、神经元核(neuronal nuclei,NeuN)、微管相关蛋白2(recombinant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T脑蛋白家族1(T-brain-1,TBR1)等表达增强。RNA测序分析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显著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512个,共617个。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SFTPC、AKR1C3、CXCR6、PRAP1、TMC8、GPR182、F2RL2、KCNJ10)的转录水平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差异表达基因AKR1C3、KCNJ10可能参与萝卜硫素促进大脑类器官前额发育和神经元分化,这有助于为萝卜硫素改善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和症状提供证据支持。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神经元 萝卜硫素 大脑类器官 前额
  • 作者: 陈志璐 阎锐 田水 王强 朱荣鑫 王旭苗 赵帅 汤浩 卢青 姚志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大学医学院 21009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6,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大学医学院 21009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对抑郁症患者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改变及其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招募58例抑郁症患者和58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均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并使用韦氏记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被试进行评估。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将患者分为低睡眠质量组(n=38)、高睡眠质量组(n=20)。比较三组受试记忆功能及脑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值,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差异脑区ALFF值与两患者组韦氏记忆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受试韦氏记忆商数存在差异(F=14.163,P<0.01),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分值最低;左内侧额上回(MNI:x=-10,y=30,z=58;K=56),右眶部额下回(MNI:x=26,y=20,z=-26;K=24),左侧额中回(MNI:x=-40 y=32,z=42;K=25)的ALFF值在三组间存在差异(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GRF矫正)。与高睡眠质量患者组相比,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左内侧额上回ALFF值升高,且与低睡眠质量组的韦氏记忆商数(r=-0.327,P=0.045)和短时记忆(r=-0.388,P=0.016)呈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左内侧额上回、左额中回ALFF值升高;高睡眠质量组右眶部额下回ALFF值升高。结论低睡眠质量抑郁症患者记忆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前额叶活动异常升高,与记忆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与抑郁症患者长期的睡眠问题导致前额叶神经可塑性及突触改变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质量 低频振幅 记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MEF2A的变化及其潜在功能。方法C57BL/6N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PTSD模型,对照组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断食断水,无其他应激处理。造模后14 d取2组小鼠各10只,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mPFC神经元形态、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造模后1 d、4 d、7 d、14 d每组取5只小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mPFC中Arc及SynGA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mPFC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P38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运动总距离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开臂区域的次数、在开臂区域的时间占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PFC中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较短、树突棘密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 d、4 d、7 d、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磷酸化MEF2A、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 d及7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高于造模后1 d、14 d,,造模后4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MEF2A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7 d,造模后7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SD小鼠模型中,MEF2A的转录激活参与了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的减少。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内侧前额叶皮质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前额叶皮层(PFC)内部功能连接(FC)的异常情况,探讨OAB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020年8—12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OAB患者(OAB组)和同期健康受试者(HC组)进行研究。OAB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OAB诊断标准,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明确原因(如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外科手术史、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尿潴留(残余尿量>150 ml),妊娠或哺乳期,各系统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HC组纳入标准:无下尿路症状,记录3 d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200~400 ml),24 h排尿量1500~3000 ml,24 h排尿次数<8次,夜尿次数≤1次,无漏尿;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全身各系统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口服药物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妊娠期或月经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额静息态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rs-fNIRS)扫描同步尿动力学监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强烈尿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进行两次rs-fNIRS扫描。计算22个通道时间序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做为脑功能连接(FC)值,得到每例受试者的22×22 FC矩阵。比较HC组膀胱空虚与强烈尿意时的FC值差异,以及HC组与OAB组FC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AB组纳入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47.6±16.0)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1.9±3.2)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11(9~21)次,次均排尿量(172.6±83.4)ml,24h尿失禁次数1(0~5.3)次,24 h尿急次数7(4~2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10(8~12)分;尿动力检查中初感尿意膀胱容量(127.7±52.4)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192.0±93.8)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32(17~95)cmH2O(1 cmH2O=0.098 kPa);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8.1±0.7)分。HC组纳入13例健康人,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9±9.2)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0.4±3.4)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6(5~7)次,次均排尿量(373.5±41.7)ml,24 h尿失禁次数0次,24 h尿急次数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0分;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膀胱容量(209.9±44.1)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2.6±76.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5(2~13)cmH2O;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7.9±0.9)分。两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利手、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B组的OABSS、3 d排尿日记参数(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24h、尿急次数/24h)和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均显著大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B组的次均排尿量、初感尿意膀胱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均显著小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至强烈尿意过程中,HC组尿动力学监测显示逼尿肌压力平稳,未出现DO,OAB组6例出现DO。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HC组强烈尿意时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5个Brodmann脑区(BA)和13条边,分别为BA9[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右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4(左侧布洛卡区岛盖部)、BA45(左侧三角部)、BA46(左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2条边,分别为BA9(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6(右侧DLPFC)。膀胱空虚状态下,OAB组和HC组间PFC内部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烈尿意状态下,OAB组PFC内部的FC矩阵有显著异常(P<0.05)。与HC组相比,OAB组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4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右侧额极)、BA45(左侧三角部)、BA46(右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BA46(左侧DLPFC)。结论OAB患者的PFC内部的FC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异常,这可能引起PFC内部功能"协同失调",导致额叶功能障碍,累及感觉整合、动机驱动、情绪控制以及决策是否排尿等方面,从而导致尿控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的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大脑-膀胱控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排尿 中枢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额叶皮质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取4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另取36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方法建立卒中模型,强迫游泳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卒中后抑郁模型小鼠先进行MCAO,卒中后第4天进行强迫游泳建模。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小鼠分别于卒中后第5天连续14 d通过注射恩诺沙星和米诺环素治疗。利用强迫游泳与糖水偏爱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抑郁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空间记忆功能,尼氏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神经元功能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和类型,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8.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1)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4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255.70,均P<0.05)。与卒中组比较,卒中后抑郁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长[(222.70±29.12)s,(79.25±46.78)s,P<0.05],糖水偏爱率明显低[(49.44±6.19)%,(84.49±4.73)%,P<0.05],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高[(125.00±9.95)mm,(96.79±12.57)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少[(53.50±15.78)个/mm2,(85.67±17.52)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低[(29.78±3.70)%,(45.73±4.51)%,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75.55±8.84)%,(58.19±5.69)%,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43.46±5.11)%,(57.14±5.40)%,P<0.05],IL-6 [(1.14±0.03),(0.94±0.05),P<0.05]和IL-1β[(1.17±0.03),(0.56±0.04),P<0.05]表达量均显著上调。(2)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3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94.35,均P<0.05)。与恩诺沙星组小鼠比较,米诺环素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短[(169.30±13.04)s,(224.30±22.60)s,P<0.05],糖水偏爱率高[(62.81±7.75)%,(47.71±8.11)%,P<0.05],水迷宫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低[(97.66±14.56)mm,(120.20±12.08)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多[(80.17±10.55)个/mm2,(52.00±8.94)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高[(45.04±3.62)%,(28.88±4.50)%,P<0.05],Iba-1表达量低[(97.33±10.67)个/mm2,(112.50±6.54)个/mm2,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54.43±5.22)%,(73.82±6.88)%,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51.86±6.22)%,(36.30±5.72)%,P<0.05],IL-6[(0.75±0.06),(1.21±0.07),P<0.05]和IL-1β[(0.61±0.06),(1.09±0.09),P<0.05]表达量均较低。结论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能力受损加重,可能与PFC区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造成的神经元受损相关,米诺环素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能有效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 标签: 卒中 抑郁 前额叶皮质 小胶质细胞 空间记忆能力 小鼠
  • 作者: 唐苏 王袁 喻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种子点到全脑的功能连接、低频振幅变化,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功能成像与临床量表、炎性指标(hs-CRP、IL-6、IL-2、IL-10、IL-17a及IFN-γ)的关联。方法纳入2016年至2020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剔除12例头动较大和数据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55例。收集基线数据,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PSD组(28例),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收集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并测定血清炎症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SD组以L-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129 mm3,MNI坐标(x=9, y=30, z=33),对应AAL脑区左前扣带回、右内侧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以R-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44 mm3,MNI坐标(x=-27, y=12, z=47),对应AAL脑区左额中回。PSD组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卒中时间呈正相关(r=0.433,P=0.027)。对照组以L-DLPFC为种子点的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MoCA呈负相关(r=-0.417,P=0.038),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值与IFN-γ呈正相关(r=0.620,P=0.001),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其他临床量表、炎症指标、病灶体积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执行控制网络内部及其与突显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参与PSD的发生机制,且可能与脑卒中时间、认知功能、IFN-γ有关。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 功能连接 低频振幅 炎症指标
  • 作者: 何仕梅 王袁 余守洋 唐苏 王海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 563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睡眠剥夺大鼠社交行为中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Con组)、慢性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CSD+NS组)和慢性睡眠剥夺+丙泊酚组(CSD+Pro组)。采用改良水平台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自然睡眠4 h,连续28 d。CSD+Pro组于睡眠剥夺后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28 d。C组和CSD+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10%脂肪乳剂。睡眠剥夺第1、14和28天进行大脑皮质区域的脑电图记录。睡眠剥夺结束后,采用TUNEL法检测mPFC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指数。采用三箱社交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集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结果与Con组比较,CSD+NS组快速动眼睡眠百分比增加,2个阶段嗅探时间偏好系数降低,社交探嗅过程中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少,mPFC神经元凋亡指数增加(P<0.05);与CSD+NS组比较,CSD+Pro组快动眼睡眠百分比增加,2个阶段嗅探时间偏好系数增加,社交过程中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神经元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抑制睡眠剥夺大鼠mPFC神经元凋亡,增加睡眠剥夺后社交行为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有助于改善睡眠剥夺诱导的社交障碍。

  • 标签: 二异丙酚 睡眠剥夺 社交缺陷 大脑皮质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亚麻醉浓度七氟烷对青少年期大鼠前额皮质树突棘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24日龄,体重50~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8):对照组(C组)和七氟烷麻醉组(S组)。S组吸入1.2%七氟烷3 h,氧浓度50%,流量为1 L/min,C组吸入50%氧气3 h,流量为1 L/min。麻醉3 d后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组织,分别采用TUNEL染色法、高尔基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前额皮质Ⅱ-Ⅲ层凋亡神经细胞计数、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桥尾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S组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Morris水迷宫中平均游泳速度、逃避潜伏期和凋亡神经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树突棘密度增加,突触后致密蛋白95和桥尾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亚麻醉浓度七氟烷可增强青少年期大鼠前额皮质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大脑皮质 神经元可塑性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网游成瘾组与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的差异,并探寻该功能连接和个体对网游渴求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根据网游应用情况调查问卷、网游成瘾诊断量表共招募网游成瘾组被试32名,健康对照组被试33名。所有被试均填写网游渴求度量表并在静息状态下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取在静息状态下的脑数据。选取右侧额上回作为感兴趣区,计算感兴趣区与其他脑区间的功能连接。之后比较网游成瘾组和健康对照组功能连接的差异,抽取差异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系数,并与网游渴求度量表得分进行脑-行为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网游成瘾组的网游渴求程度更高,并且其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更强;此外,健康对照组网游渴求度量表得分与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5,P<0.05),而网游成瘾组没有发现该相关(r=-0.286,P=0.119)。结论网游成瘾者对网游保持着较高的渴求程度,且网游成瘾者在静息状态下的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异常,即相比于健康对照组,网游成瘾组额上回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在静息状态下显著增强。此外,健康对照组个体在静息状态下额上回和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其对网游的渴求程度有关。

  • 标签: 网游成瘾 前额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渴求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结果刺激组中15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 标签: 丘脑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男56例,女39例,年龄(60.26±3.59)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n=47)和神经内镜组(n=48)。开颅手术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骨瓣复位术,神经内镜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手术效果、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96.23±1.99)%]高于开颅手术组[(65.2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瞳孔恢复时间[(48.32±7.98)h]短于开颅手术组[(53.26±8.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9.85±0.9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8.12±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NIHSS评分[(22.41±3.15)分,(14.32±2.65)分,(12.03±1.95)分]均低于开颅手术组[(25.36±4.10)分,(18.32±3.37)分,(15.52±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通过改变切口入路途径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降低对神经的损伤,更好地清除血肿,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缩短瞳孔恢复时间,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额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骨瓣复位术 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 血肿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嘌呤2X7受体(P2X7R)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对照组小鼠群居饲养(5只/笼),造模组小鼠在出生21 d后通过断奶独居(1只/笼)饲养6周制作慢性抑郁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制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及rTMS组,每组8只小鼠。rTMS组小鼠给予10 Hz rTMS干预,每周干预5 d。于rTMS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并对比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实验(SPT)中糖水偏好量、旷场实验(OFT)中运动距离均显著减少(P<0.05),悬尾实验(TST)中静止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GFAP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SPT糖水偏好量[(75.11±4.58)% vs(65.14±4.87)%]、OFT运动距离[(2289.34±100.16)cm vs (2028.90±178.21)cm]均显著增加(P<0.05),TST静止不动时间[(78.11±10.89)s vs(101.39±10.38)s]明显缩短(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GFAP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结论rTMS干预能有效改善早期独居小鼠抑郁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促进GFAP表达有关。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嘌呤2X7受体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社会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招募60名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健康被试,随机分为3组:左阳/右阴组、左阴/右阳组、假刺激组,每组20人。3组分别进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左侧阳极刺激/右侧阴极刺激、左侧阴极/右侧阳极刺激和双侧对照电极(假刺激)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刺激结束后,立即依次完成最后通牒游戏任务、公平性评分问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后通牒游戏任务中,3组被试作为方案回应者在各公平水平的接受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分析3种刺激类型组在不同公平水平条件下,面对不同提议者("计算机"和"人")的接受率差异时发现,假刺激组对人类对手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的接受率低于计算机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0.28 (0,0.67),0.44 (0.33,0.89),Z=-2.14,P=0.032],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或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阴/右阳组在面对人类对手提出的不公平[0.90 (0.50,1.00),1.00 (0.70,1.00),Z=-1.90,P=0.046]或极不公平[0.44 (0,1.00),0.89 (0.50,1.00),Z=-2.73,P=0.006]方案时接受率均显著低于计算机对手,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阳/右阴组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不公平以及极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公平性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提议者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F(2,54)=2.037,P=0.140),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54)=0.165,P=0.848),但提议者类型主效应显著(F(1,54)=6.363,P=0.015),对人类提议者所提方案的公平性评分低于计算机提议者(P<0.05)。结论单次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对公平决策整体接受率无明显影响,但影响了面对人或计算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公平决策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最后通牒游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对其图片命名速度、图片命名正确率和音位流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2组患者均进行语言训练和图片命名训练,观察组在图片命名训练的同时给予左侧背外侧前额叶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假tDC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图片命名速度和正确率,以及音位流畅性测试。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高频词的准确数和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高频词的反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低频词的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音位流畅性为[7.50(4.50,8.75)]个,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进行tDCS,可以促进其大脑网络词汇检索的处理,加强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

  • 标签: 经颅直流电 背外侧前额叶 失语症 音位流畅性